Category: 新闻


当代中美金融大战

  题要:人们往往被现象所迷惑,‘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一种强制的杀富济贫。美国在‘次贷危机’中用提振“经济信心”的防御战保护了自已,一局漂亮的防御中的进攻,又使美元再一次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当多数人还在危机的惯性中恐慌时,实际上美国已宣告大战获胜。下面的各章将向你揭示这其中的奥妙,并提出转折中的我国经济发展新思路。对我在本文的第七、第八章中第一次提出的经济学新理论,新概念,希望学界能尊重这些劳动成果。

一、北京奥运日子的中国股市暴跌

  2008年8月8日是个奇特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奥运会开幕,8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开幕式,盛况空前。但就是当天,沪深二股市遭遇突袭。上证300指数暴跌129点,跌幅高达4.74%,跌破二个月来政府“维稳行情”构筑的平台,破位下行,市场一片恐慌,第二天继续大跌5.2%。而就在当天下午股市破位下行的同时,美元指数却开始拉升,至晚上至22.10时奥运开幕式高潮时,竟涨了1.76%,创六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当天的美国道琼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同时大幅上涨。由此形成扱为鲜明的对照。

  有几组比较数据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什么:

  从2008年7月15日开始美元指数从最低点71.32点开始起涨,至2008-9-12日美元指数高点的80.38点,美元指数涨幅竟达到了12.70%,创1997年3月以来单波最大涨幅,道琼指数从2007年10月11日的最高点14198点,开始下跌,2008年7月15日止跌,与美元同步。开始至昨日(2008.09.10)的11269点,仅跌20.6%。而中国股市上证指数则从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点6124点,至今日(2008.09.11)的2070点,跌幅高达66.1%,世属罕见。比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灾1929年股灾跌幅这47%还要大19%。仅从8月8日奥运会开幕的日子算起至2008年9月11日止,竟然在原已大跌42%的基础上续跌了24%。

人们在疑问,到底是那里发生了金融危机?不是在美国么?不是越南么?

中国经济怎么啦?如此的顺从于美国经济,如此的不堪一击,股市说崩就崩?

二、次贷危机中的美国综合拳

美国“次贷”,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开始显现。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是美国第二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次贷风暴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贝尔斯登破产。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因次贷债券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欧美金融市场一片恐慌。9月14日,美国银行则以约44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但是,应对“次贷危机”,美国政府部门广泛出动,全面干预,创新而激进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套:

1、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流动性。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在次贷危机暴发的当月就毫不犹豫地向市场紧急注入超过三千亿美元巨额资金。

2、降息、降低贴现率。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基准利率由5.25%,一直降到2.0%。至2008年8月30日已经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贴现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

3、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如:期限拍卖融资便利,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定期证券借贷工具,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4、由政府帮助资不抵债者进行抵押再贷款。

5、降税。降低薪俸税和消费税的税率,提高民众实际收入。对房屋所有人住房按揭贷款减免的同时进行税收豁免援助,增强他们的债务偿付能力。

6、2008年2月,由总统布什签署总额约为1680亿美元的大幅退税,刺激经济方案,避免发生经济衰退。

7、2008年3月11日,为应对信贷紧缩,美联储宣布,将与欧洲央行、瑞士央行以及加拿大银行和英格兰银行联手向金融系统注资2000亿美元,以增加全球金融系统的流动性。

8、拨款3000亿美元在联邦住宅管理局(FHA)管理下建立专项基金,为40万个逾期未还按揭贷款的家庭提供担保;另一方面授权美国财政部可以“无限度”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贷款信用额度。

9、接管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并承诺在必要时刻美国政府将出资购买这两家机构的股票。

10、“攻心为上”,反复的信心安抚。由布什总统发表增强经济信心讲话,伯南克作出保证,保证美联储随时准备在必要时采取更多行动。在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时,布什总统又再度“喊话”

11、在房利美和雷曼等大型金融股连续大跌的背景下,美国证券监管部紧急推出限制裸卖空的禁令。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考克斯并表示,根据情况,“限空令”可能全面推行,以阻止交易商操纵股价。

12、2008年9月14日,美联储继续推进其以国债方式向证券公司放贷的计划,放贷金额从250亿美元增加至2000亿美元。放宽向证券公司贷款时接受的抵押品种类,放宽后的抵押品包括股票在内。9月14日以美联储为首,包括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采取注资措施,两天累计注资超过3000亿美元。八月份美联储总计向市场注入短期和长期资金6632.5亿美元(其中1902.5亿美元为隔夜回购)。

13、美联储联合美国十大银行成立700亿美元平准基金,用来为存在破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确保市场的流动性。8月18日,美联储宣布向濒临破产的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作为提供贷款的条件,美国政府将持有AIG 79.9%的股份。

14、至2008年9月19日,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和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准备制定一项旨在全面次贷危机的新方案。一是敦促成立一个机构,专为金融公司注入资金,金融公司则相应地将其部分股权转交给该机构;二是调整抵押贷款利率,使美国购房者能支付得起贷款利息。

这个正在制定中的方案如果实施,次贷危机基本上从根上解决。为什么说是从根上解决?因为次贷危机的起源是购房者支付不起贷款利息,才引发这个链条上的金融机构的信用断裂而产生一系列危机,现在由政府来支持购房者的支付,次贷危机源就不存在了;同时对已发生危机的金融机构由政府出钱收购,一切都将平安无事。

我在2008年2月份发文(《“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简析》)中曾说:“从本质上说,“次贷危机”也是一种杀富济贫的二次分配周期危机”,很多人对这句话不理解,并有人提出质疑。因为当时没有几个人会想到。次贷危机是以“由政府来支持购房者的支付” 为最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是金融财团的财富湮灭,另一方面是穷人获得政府转移支付,次贷危机的最后结果,或者从实际效果上来说,这不正是一次“杀富济贫的二次分配”!如果对当代西方经济有本质的了解,作出这个预测是不难的。

三、国际金融巨头齐集炒油

国际金融财团在次贷危机中损失巨大。为弥补损失,国际金融财团开始将巨额资金投向商品期货市场,借助资金优势在石油、农产品和金属期货上赚取利润。据统计,2008年与2003年相比,涌入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的投机资本增长了近20倍,达到2600亿美元,其中50%以上的资金用于石油期货交易。参与石油期、现货交易的金额合计达到了2000亿美元。据内部资料,2008年6月24日这一天,投机原油期货的投机基金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中持有净多头24217手,比前一周增加11505手。大型投机基金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中持仓量高达1306075手。每手原油期货合同规模为1000桶。也就是说,仅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合约中多头持仓原油高达13亿桶。根据美国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调查,2008年8月6日一家“超级”石油投机交易商,就总共持有高达3.2亿桶的巨额原油期货头寸,相当于近5000万吨原油。这是一场真正的金融大鳄的期货霸盘、惊心动魂的货币肉博战,油价节节上涨,空头被一个个宰杀,直落得对手盘被消灭。据调查,国际最主要的金融大鳄高盛、花旗和摩根大通等都参与其中的博杀。最了解石油销售情况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席哈利勒就曾表示,油价被人为炒高40美元。

这些金融财团在石油炒作生意中到底赚了多少钱,无法准确度量。如果以石油输出国组织哈利勒主席所说的“油价被人为炒高40美元”,以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39.528亿吨(每吨以7桶计约合276亿桶),交易量约占56.8%,以此作为基数来估算,炒家一年从原油市场可赚走6255亿美元。如果从我国原油进出口数据估算,2008年上半年,我国为原油进口多付出了233亿美元,乘上2作为全年数即466亿美元。以我国石油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7.6%估算,全球石油贸易中因炒家而需要多付出的金额就达6131.5亿美元。

四、中国为“次货危机”买单

美国为应付“次贷危机”使出全身解数,国际金融财团为减轻在次级债中所造成的巨额损失,齐集原来并不是太多参与的原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衍生品交易。这是一场美元保卫战,自身利益的防卫战。很难有证据证明是直接针对中国而来,但是,中国却是此次金融战中的最大受害者。

1、美元减息、美元注水,都是弱势美元政策,会促使美元长期汇价进一步走低。由于中国外汇储备1.8万亿美元,美元贬值通过汇价传递中国损失最多(详见蔡定创《当代中美金融大战(4)》-通货膨胀)。这种损失引起的国内的通货膨胀,往往是直接表现在ICP中,在PPI中有叠加。

2、美元贬值促使以美元定价的铁矿石、有色金属等价格走高,中国是这些商品最大的消费国。例如,仅铁矿砂由于今年的涨价,一年就要多付出了266亿美元,1800多亿元人民币。这种损失引起的国内的通货膨胀,首先在PPI中表现,并向CPI传递。

3、原油期货市场上的高度炒作,已估算中国今年比去年要多付出3100亿元人民币。而去年的原油价已经很高了(去年的平均价位78美元)。这种损失引起的国内的通货膨胀,首先在PPI中表现,并向CPI传递。

4、弱势美元政策,促使国内的美元热钱增加,央行置换的人民币增加,当股市不振,股市不能容纳和锁定这笔钱时,通胀会叠加到CPI中。

5、中国持有“两房”债券就高达3760亿美元,几乎占海外持有该债务总量的三分之一。美国政府救市会造成中国损失,如果美不救市,“两房”债券失灭,同样损失会巨大。中国在次贷危机中(美国救市不救市)二头都不是。另外,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中资金融机构亏损浮出水面: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1.518亿美元,中国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借贷债权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7000万美元,华安QDII因雷曼破产可能导致其损失1亿美元左右。合计3.7亿美元,大部份将被损失。

国际农产品涨价、高额外汇储备的人民币置换而形成的国内购买力、弱势美元所引起的人民币汇差损失,这些因素都会通过通货膨胀表现出来,并直接反映到CPI的中,在PPI中也会叠加。而国际资源性产品的涨价所引起的通胀,则直接反映在PPI中。至2008年8月份虽然我国CPI已下跌到4.9%,但PPI仍高达10.1%,可见,金融战通过通货膨胀的链条传导,给我们造成损失的严重性。

我在(《当代中美金融大战(5》-宏观调控篇》)中,已经详解了本次通货膨胀成因,主要是我国高额外储数量的人民币置换、美元汇价走低、国际资源性产品涨价,并定性了本次通胀的性质是输入性通胀,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抑制输入性通胀作用不大,还要以牺牲发展为代价。此已为近一年来的情况所证实。现在,虽然CPI已经从2008年2月份的8.7%最高点下降到上月(2008年8月)的4.9%,但是PPI仍在随着国际资源性产品的涨跌而涨跌。

五、 高超的美元保卫战,在防御中进攻

本次次贷危机的严重程度,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其定义为“百年一遇”。美国政府虽然使出浑身解数,但也属于应对自如。极其高超的战略战术其令人惊叹。

1、国内应对战术,以注入

国家信用为主,辅助以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剌激经济,必要时不惜直接救助。

现代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见蔡定创《信用经济》论)。美国总统布什、联储主席伯南克、财长保尔森都深刻理解这一点。几乎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降息、降税、直接救助、总统、财长的信心喊话、“限空令”等等。所有这些行动都围绕一个核心,就是注入“国家信用”,以提振市场信心。例如,“二房”接管,就是将债券的企业级信用直接提升到国家级信用;而总统、财长的信心喊话、股市“限空令”,更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国家信用注入,或者说信心提振。象注入流动性、直接救助,数量上都不可能很大,但表明的政府处理危机决心和能力,其核心也是国家信用的注入。

对比我国的管理者,在危机到来之时不是“信心”的提振、“国家信用”的注入,而是完完全的相反,是管理集团的智慧上的区别,还是利益使然。是美国在闹危机,却是中国股市持续暴跌(直到1800点才救市已经是血流成河)。管理者对“国家信用”的注入太吝啬(这也包括对股市严刑峻法的管理,因为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也是增强国家信用)。更有一批买办学者总是摇头晃脑地反对政府干预市场。这些都为美国打击中国经济提供了条件。

2、外交应对战术。在注入流动性、救助金融机构方面,美联储往往与包括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等多个央行采取一致行动。财长保尔森多次访华,谋求并取得了中国对危机中美元的支持(如在特定时期不抛售美元资产甚至增持)。实际上,美国只要稳住中、日二个美元最大持有国,美元就已是高枕无忧。

3、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主动进攻,输出通胀,完成危机转嫁。

本次次货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的财富湮灭数额巨大。为了减少损失,部份金融巨头参与原油等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炒高原油对美国来说本来也是走钢絲行动,一方面通过炒高原油从期货交易中获利,也能在世界原油开采企业的股权中获利,另一方面,高价原油也会对应美元贬值,而且不明就里的多数民众不会同意。但美国政府胸有成竹,因为不用担心美元有什么问题了,中国在美元问题上己成骑虎之势。放心地炒高原油,好处是一举三得:一是本国金融财团获利巨大,巨大的获利会促使美元回流走强;二是可以通过高价原油这个载体,吸纳更多美元外在流动性,实际性地完成通货膨胀的输出,各国需要更多的美元来支付 进口原油和农产品,美元恢复走强。三是通过高价原油使中国等原油输入国通胀率大为提高,控通胀必然抑制其经济的发展,从反面增强世界经济继续对美元的依赖。这是一种十分高超的战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明白这其中的就里。当美元指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开始拉升,中国股市则在一片悲怆声中持续暴跌时,这时的美元实际上已经宣告再次获胜。

六、中美应策对比

总结本次金融大战,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痛心的事。因为我们将看到的是,美国危机,但却是中国吃药!

简要地对比一下中美在美国次贷危机攻防战中的各自做法和效果:

次贷危机中的美国,是属于自身利益的保卫战中,其战略战术,可归纳如下。

在战略上:美国放弃正在下降通道中的美元信用而不顾,倾尽全力挽救“次级债券”信誉于不倒。当然,救“次级债券”也就是救整个美元金融体系。战略的最终目标仍是维护美元霸权。

在策略上:以注入国家信用、增强经济发展信心为主,辅助以实际的流动性注入、直接救助、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剌激经济发展。

美国虽然发生如此巨大的“金融海啸”,但通过上述应对,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根据2008年第二季度公布的数据,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3%,增幅不仅远远高于1.9%的初步数据,同时也高于经济学家2.7%的预期。美元指数不跌反升,从今年三月份最低的70.68点,涨升到2008年9月11日的80.38的,高低点涨幅高达13.7%。危机中的美国股市跌得也不多,从2007年10月9日道琼指数最高点14198.10点,至2008年9月19日的11389.75点,仅跌19.78%。

受次贷危机影响下的中国,主要是因为输入性的通胀影响,也有外需增长降低的因素,甚至还有人为夸大美国危机影响所造成的市场恐慌因素,应对策略是“双防”政策:“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全面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由此,从2007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后,开始实行更为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去年已经10次上调的存款准备率,今年又连续5次,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17.5%的罕见高度。股市上则通过超级大盘股的发行、怂恿巨量增发,以巨量扩容打压股市。宏观调控虽然至今年7月份由“双防”改为“一保一控”,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货币紧缩政策并没有真正的放松。在市场一片恐慌、经济已明显下滑,内、外需紧缩“双碰头”、并且股市已出现崩盘,极需“国家信用”注入之时,管理层不仅十分吝啬“国家信用”注入以救市,反而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松”,继续打击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就象断箭疗伤一样,CPI是控住了,但GDP增长已经回落了1.7%(扣除了CPI因素。从先行指标看,将持续回落下行),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内需不足的矛盾进一步扩大,股市则从去年10月份的6124点,下跌到今年9月最低点的1802.33点,下跌幅度高达70.5%,人为的金融危机为世界金融危机史上所罕见。

宏观调控的初衷是为了烫平波动,但实际效果是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波动和人造危机。

七、彻底刷新我们的经济学观念

现代金融是一种完全的“信用经济”(见蔡定创《信用经济》论)它的基根是国家的信用,因此金融危机本质是信用危机。虽然“次级债券”是企业信誉,因为它会触发美元体系崩溃,美国毫不犹豫地以国家信用替换企业信用。那些奉行“看不见的手”、“政府不干预经济”论者这次都见鬼了。

普通民众看到的是“金融海嘨”中的金融企业的倒闭潮,实际上美国金融财团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有着巨大的虚拟财富膨胀。这个规模有多大呢?

根据美国2007年6月底统计数据,美国M1为1.4万美元;M2为7.5万亿美元, M3估算为12万亿美元(M3数据因美国从2005年始停止公布,此数据来自推算)。全球市场上广义美元货币总量约为16万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美国股票市值约20万亿美元,全球股票市值约为60万亿美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8年初全球衍生金融商品的总市值已达到681万亿美元之巨。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正是这种虚拟的美元财富,已发展到了不受美国政府控制的地步,从而对美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构成实质性的威胁。适当倒闭一些从事金融杠杆操作中的金融企业,实际上有利于消除虚拟美元泡沬,稳定美元汇率走势。这里关键是要掌握好度,如果发生金融机构连锁倒闭,美元体系也就崩溃了。一般人看到的是“金融海嘨”,我所看到的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选择救助企业时的策略。例如,“二房”必救,美国国际集团(AIG)必救,因为它们是信用链上的节点,但有些企业就无关紧要。象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公司等等的倒闭,虽然影响巨大,说它是“金融海啸”一点也不过份,但本质上与我国原来的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甚至与近期张卫星炒黄金的高德公司倒闭没有太大区别。

透过现实看本质是一个经济理论学者得出正确理论结论的前提。我在(《不要轻言美元崩溃》)一文中,已经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作了概括说明:“银行倒闭或资产损失对实体经济影响,主要看对消费能力、有效需求的影响,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减缓,并不是因为缺资金,或者生产能力不够,更主要的是因为有效需求减缓。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因虚拟经济远大过实体经济,资产的纸上数量多少,有时与实体经济关连并不大。次贷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因为金融机构纸货币损失。而是因为信贷紧缩,穷人对房子消费减少,社会有效需求减少。”

通过金融危机,湮灭了大量的虚拟金融资本,从财富总量的角度上看,实质上就是提高了劳动者阶层消费资金在财富总量中的绝对与相对份额,正象通货膨胀是一种二次分配一样,次贷危机所产生和效果也是一种通过危机强制实现的社会二次分配新形式(引自蔡定创《“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简析》)。

再进一步的理论思维,我们更可以看到,虚拟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总是通过商品过剩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在“信用货币”时代,商品过剩转化为资本过剩,而虚拟经济市场为这些过剩资本提供了一个容纳和宣泄的场所。在股票市场上,生产的四要素,持别是劳动者要素,不再是商品,而是转化为资本了(从理论上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此原理将在蔡定创新著《信用经济》论中进一步论证)。股市的财富效应在增加虚拟资本的同时,也同时增加劳动者收入,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因此股市的正财富效应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而社会的二极分化不是缩小而是继续扩大。不过由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社会二极分化所产生的大量过剩资本,同时通过虚拟资本市场来宣泄和容纳。没有现代金融众多的衍生品创新工具,巨大的热钱到那里去?

在这个股票市场的正财富效应中,我们不能仅看到股价高低所产生的收益,更主要的要看到上市公司劳动者的创新劳动转化为资本所产生的高收益,更要看到因劳动者收入提高后,社会总需求提高上市公司生意好做,企业利润提高从而产生的正向增强。虽然劳动者与资产所有者在财富差别上仍然是越来越大,必竟劳动者的财富也会随着社会总财富的膨胀而比例地膨胀。劳动者财富多数都是要用于消费的。但一个人的消费是有限的,象巴菲特、比尔盖茨的财富绝大多数只能是放在资本市场上成为过剩资本。当社会发展到某种限度时,过度膨胀了的过剩资本,又会通过金融危机部份地湮灭。这就是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形成机制与本质。

由资本主义最基本矛盾所引起的生产过剩性危机,在当前阶段已经转化成资本过剩的金融危机。世界第一场由金融衍生品交易引发的金融危机,是一双新的“看不见的手”,一种新的经济规律,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在现代新经济形式下的新表现。但是,追索基根,仍然还是社会生产能力过剩。因此,如果从劳动者的角度看问题,你说这个危机是好还是坏?

八、建立全新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由此,通过本《当代中美金融大战》系列文章,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总结,得出如下几条十分重要的结论:

1、 当代世界经济的特点。

当代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资本强度过剩的时代,或者说,强力金融资本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生产性资本与强力金融资本比,显得十分弱小。生产性的国家如果没有本国强大的金融做后盾,生产性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盈头小利盈余,很容易为强力金融资本通过金融手段所掠夺。因此,意图依靠生产立国,如建立“世界工厂”、“比较优势”立国,都是老黄历了,不现实了。理论要改变,发展观念要彻底改变

例如,在虚拟经济已经十倍于实体经济的条件下,资本平均利润规律作用(通过国际金融中的汇率、利率、衍生品市场、通货膨胀传导等方式实现),会使得生产资本利润与金融资本利润趋同,金融资本年利润只要有1%,获利就是天文数字,而生产性资本年利润1%的话,只有喝西北风。

2、由于现代国际金融体内存在着巨量的过剩资本,这些过剩资本的盈利模式和主要战场必然仍将是衍生品市场。紧缺的商品期货今后继续会成为它们的主攻目标。象原油期货这类紧缺商品,会被反复炒作到经济所能容纳的极限。此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极为深远,我们必须要有所准备。

必须要考虑主动的应对之策:一是策动国际力量关闭紧缺商品衍生品市场,改为全实物市场;二是在关闭不了的情况下,也要考虑谨慎积极地参与,要不就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

由于紧缺商品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输入性的通胀今后也将是个常态。建议将此所引起的通胀指标单独统计,以免干扰对国内经济状态的正确估计。

3、必须建立本国强大的金融体系与之对抗。大的国家才能入围大国经济。前面说了,在当代国际金融条件下,单纯的贸易立国已经不现实。郎咸平教授提出中国的6+1策略,仍是一种纯贸易立国思想,仍不是入围经济大国的入场券。用于企业战略发展内需可以,因为内需属于内循环,不参与国际交换,一旦参与国际交换,在当代国际金融条件下,任何依靠生产而赚到的盈头小利,都经不起金融动荡或是其中隐藏的掠夺手段的冲击。象我们现在赚到的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经历美元贬值、进口原材料涨价、输入性通货膨胀,除了还有一个数字存在外,它原本包含有的那点价值,实际上早已通过其它方面的损失(例如本次国内的通货膨胀)而损失了。象个土财主一样仅靠生产资本赚钱参与国际竞争,在当代国际金融条件下已是太幼稚。

4、建立强有力的资本市场是建立国家金融强国的基本条件

首先,要建立本国强有力的资本市场,这样,国家就不会发生靠“引进外资”来发展生产,不靠贱卖资源来赚那点小钱,强有力的资本市场是将所有资源变成资本,包括劳动力资源也要转化为资本(从这里可以看到比较优势理论是过时的)。

先说明一下,在资本市场劳动力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在资本市场,劳动产品及技术入股是直观的劳动转化为资本的形式,此方面不用解释。受雇佣的企业管理者也属于劳动者之列,假设具有能使企业持续赚钱的管理能力,企业因管理层的优秀管理而持续赚很多的钱,此股价格必定高走,这时候这个管理层的劳动力转化为资本,他们的价格就不再是按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的价格来计算了,而是体现在股权的价格上。同理,企业因有一批优秀的员工使企业业绩增长,同样使企业赚更多的钱,业绩好股票价格高。这里的劳动力也转化为资本。

关于劳动力也转化为资本以上只是举例,并不是说仅举例中的劳动力才转化,实际上是生产中的四要素,原来是商品,在股票资本市场全都转化为资本了。当我们有一个强力资本市场参与国际交换,我们就不是卖产品赚钱,而是靠卖股权赚钱。一倍价的产品可以卖到十倍价的股权。

其次,在资本利润原则下,劳动力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才可获得与资本等同的收入。劳动与资本的收入差距在这里才会相对缩小,内需才会比例扩大。当然如果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没有这么多分配问题上的哆嗦。但现在是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你就必须要按资本运行规则行事。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必需符合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按照资本利润原则,我们应该看到,强大的股市也是扩大内需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三,强大的股市是参与国际金融游戏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股市就没有巨大的国际虚拟资本的栖身地,巨大的发展资金就没有凭空的来头,这是使国家真正强盛的条件。

前面说了通过生产赚点盈头小利,一个原油涨价,所赚的钱就没了。而虚拟市场,只要够聪明,国家富裕只是转眼之间的事。例如,我国银行没有上市前,银行股价只能以净资产卖价,讨价还价也只能卖到1.20元,当在股市上市了,股价就不再是以净资产卖了,而是以未来的收益折现出价,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好啊,股价国很轻易就卖到5元钱。你说是卖产品赚钱还是卖股权赚钱?中国人不笨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几个人真正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

假设我们建立一个具有良性发展机制的内需市场,即使适度的通胀,也要使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年年有钱可赚。只要上市公司股票业绩好,以中国巨大的内需发展潜力,吸引国际热钱轻而易举,巨大的国际虚拟资本会趋之若骛。我们的劳动、资本、土地、管理者等生产要素都将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股权,同时,消费市场这个内需就不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而是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卖产品变成了卖股权,这时的热钱对我们来说不是多多益善吗?反热钱干吗?

需要的是管理层必须彻底转变发展观念。一是扩展内需不是挂在嘴上,而是将其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成为每一项政策的实际行动,二是证券市场必须打破部门利益,短视的眼前利益,按照国际证券市场上最严格的严刑峻法的法则,构建我们的证券市场的法律体系,使股市具有足够、充裕的国家信用基础。在金融危机时,管理者要有为国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心,而不是个人的患得患失,要学习美国管理者,在危机到来时及时注入国家信用,不能任由危机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真正建立起一个本国人民信任、国际投资者信任的高等级品牌证券市场,这时的国家才能在无形中形成巨量的虚拟资本(详见蔡定创2007年9月《宏观调控的改革空间》第四节、第五、第六节中的论述)国家才能真正进入强盛之列。

在一个强大的证券市场里,国家要做的事,主要是维护市场规则,完善国家信用,同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虚拟经济规律,从股权转让中获利赚钱(国有资产中有卖不完的股权),同时将这些钱用于转移支付给劳动者消费(绝不允许政府消费),以维护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展。政府绝不能有短视的眼前利益,例如,原来的国有股解困政策,例如,为照顾某部门利益而为法律开个后门,不能去搜括民财,引发经济通缩,产生负财富效应。

我国经济明显已发展到一个转折点,经济需要转型,但是如何转型至今经济学界还没有人说清楚。通过本次金融大战失败的经验教训,与我们应该知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没有强力的资本市场,就没有持续内需的扩大,没有强大的国家金融作后盾,国家就无法进入大国富人经济圈。

“牢骚太甚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谨以这句话作为本《当代中美金触大战》系列文章和结束语。本文所提出的相关经济学新概念,将在我的《信用经济》学里进一步说明。

信贷危机的根源:杠杆交易

  低利率环境助长了过去十年里对冲基金以及私人资本运营业虚假繁荣。简而言之是因为低利率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目标收益率已与零风险的美国国债收益率脱节,而后者是所有投资都应该钉住的基准收益水平。

  回报和风险呈正相关。如果5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是8%(它一度是这个水平),那么AAA级5年期美国公司债的收益率必须高于8%,因为它必须用这样的风险溢价来吸引投资者。随着风险的加大,由私人资本资金运作的封闭型5年期投资产品必须进一步提高收益率,此时收益率达到20%不无可能。

  然而,如果美国国债收益率降到了3%,那么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较高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也会相应下降;此时AAA级5年期公司债的收益率肯定不可能保持在8%以上。相应地,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属下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也会回落,如果不承担更大风险,那么其收益率是远远达不到20%的。

  不过,即便是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仍紧抱着高收益目标不放;而与此同时,为了将更多的资金争取到手,投资经理们都努力做到了不辱使命──他们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提高杠杆水平,或收购那些风险更高的资产。

  虽然收益率目标已背离了利率水平下降的实际情况,但仍有许多投资者对20%的高回报率念念不忘,对高收益的追逐令这个系统背负了沉重压力。

  在低利率情况下,业内炮制高收益率的首选方法并不复杂:大量使用投资杠杆。比如说,你可以买入一项能产生6.5%现金收益的资产,资金中有10%是你的自有资金,剩下的90%是从银行以5%的利息借来的。折算下来,你的自有资金部分就实现了20%的收益率目标。自从911恐怖袭击之后,充分利用低利率环境举债运营的做法就逐渐浮出水面,而且当时放贷条件也较为宽松,因为决策者们武断地相信这样可以迎战911悲剧可能为经济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由于投资者在市场中遍寻收益率为6.5%的金融产品,它们的价格会因为竞争而上扬,其收益率则会反向而动。于是乎投资者开始购买那些收益率介于5%-5.5%的产品,此时他们追逐的回报率已经比自己所需偿付的利率高不了多少了。这些投资者会把这个价格进行合理化处理,具体方法要么是借更多的钱,要么就再攒一个公式,其要义就是放大创收能力,表明自己可以及时达到并越过6.5%的收益率大关,最终将那个神奇的20%化为真金白银。

  当收益率大幅增长的目标没有实现时,风险就会到来。那时持有这些资产的买家就会身陷定价过高、杠杆比率过大,而回报又不理想的投资中动弹不得。

  当市场变得越来越疯狂,且资产价格仍因竞争而不断上涨时,机会主义者也不甘寂寞,在完全不考虑其是否有能力实现适宜收益率的情况下就买入了相关资产。他们盘算着总会有人既有钱又有需求,待手中资产卖给下家后他们就能很快赚上一笔。玩转此类资产的交易员们实际上只动用了非常少的资产,就凭藉他们的交易行为套来了大笔资金;而他们这种交易策略也的确有过短暂的辉煌。

  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样,最后时刻终于还是到来了。

  刚刚看了今晚央视新闻联播,由邢质斌主播的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奶粉质量检查结果的通报。22家奶粉厂家产品含有三聚氰胺,著名国产品牌几乎一网打尽。报道里这样三条信息耐人寻味:

  一,是被查出有问题的广东雅士利奶粉出口到孟加拉、缅甸和也门(新闻中说该品牌奶粉仅出口这三国)的产品不含三聚氰胺;各厂家所有供应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这条新闻告诉我们,中国的生产厂家执行的是两条生产标准,宁可用毒奶粉喂养本国的孩子也决不给外国友人造成一点伤害。这条新闻还告诉我们,生产厂家完全有能力做到按为外国友人提供奶粉的标准生产,但他们拒绝为中国的孩子履行最起码的义务——我们甚至可以不要求有营养,但提供无毒的奶粉也是奢求吗?这条新闻同时还证明了:如果说当年“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是某些心理阴暗的中国人夸大其辞栽赃于人的伎俩,那么,今天把毒奶粉留给中国的孩子把好产品供给外国友人则是某些中国人歧视同胞的最准确的注脚。

  二,是报道中提到,本次抽检的各厂家9月14日以后生产的液态奶未检出三聚氰胺。这条新闻告诉我们,自9月11日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各生产厂家都加强了生产管理和质量检测,所以14号以后生产的奶粉不再含有三聚氰胺。这表明这样的质量事故厂家在技术上是完全可控的,仅仅三天时间各厂家即毫不费力地把三聚氰胺踢出厂门。这条新闻还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要么是厂家平时疏于管理,没有真正落实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么就是故意大规模投放三聚氰胺。而参照第一条新闻内容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既然提供给外国人的奶粉完全合格,就说明厂家还是有一套质量管理体系的。像这种大规模地连续地生产含有同一种有素化工产品的奶粉,厂家质检部门不可能长期检测不出来。这条新闻同时还证明了:这么多厂家不约而同地同时生产含有同一种毒素的奶粉,表明这已是行业内通行的潜规则。即便这毒素是来自奶源或是供应环节,厂家都难逃默许、纵容和放任之责。跟厂家自身直接投放三聚氰胺并无本质区别。

  三,是新闻最后强调说,有关专家提醒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产品,其后果是造成泌尿系统疾病,绝大部分结石婴幼儿可通过喝水排出来,即使出现肾衰竭也能治愈。这条新闻告诉我们,千万不能低估专家的无耻,他们总是在人们愤怒绝望的时候跳出来给人最后一击。在已经出现有婴幼儿喝毒奶粉死亡的的病例时,他们还厚颜无耻地“以正视听”,已经失去了做人最起码的良知。这条新闻还告诉我们,每当出现天灾人祸的时候,都有专家出来解释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背后肯定有一个局——有人需要专家出来说他们不方便说的话!专家从貌似公允的科学角度解读更容易平息众怒,让人信服,达到他们做不到的效果。更加耐人寻味的是,这次报道中所谓的专家并没有具体姓名,这要么说明这些专家也知众怒难犯,不敢署名,要么就根本没有这个所谓“有关专家”说法,只不过借这个名头进行新闻导向罢了。这条新闻同时还证明了:对毒奶粉临床危害这样轻描淡写的解读,预示了毒奶粉事件最终会和四川灾区豆腐渣校舍跨塌一样不了了之。

    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1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率各自团队就双方在中美经贸中关切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签订相关协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美国人对历次极为重视的金融市场开放问题,似乎不那么重视了。

    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近日透露,这次对话将围绕金融和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贸易和开放市场、增加投资及扩大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合作。无独有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近日也破天荒为英国 《金融时报》撰稿,主题是:加强中美节能环保合作。难道历次美国人最关心的金融市场开放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没有人关心了吗?

    事实上,中美双方就这次战略经济对话议题的公开表态,也不可能使中美谈判绕开金融市场开放这个“心结”。

    就在这样一个时机,中国证监会破天荒公开表态,要全面开展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评估,而且,证监会突然批准了瑞士信贷在中国成立一家合资证券公司。市场高度关注的是,此前这样的市场开放措施已经被叫停了两年,这是证监会去年12月颁布有关外资投资证券业的新规定后,首家获批的公司。证监会的发言人还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按“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以积极务实的态度,适时适度扩大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选择这样的时机对金融开放问题做出官方表态,不得不让市场猜测,这是不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前给美国做出的象征性表态。这种开放,带有极强的某种味道,意味着对美国某种利益的交换。然而基于利益交换的金融开放,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启动后,有6家境外证券交易所获准在华设立代表处;QFII投资总额度提升至300亿美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修订,恢复审批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发布,允许符合条件的合资证券公司扩大业务范围;符合条件的外资公司允许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这些资本市场的开放措施,无不是在巨大的国际政治压力下,“挤牙膏”似的发展而来。问题是,这种被迫的市场开放,从来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最让市场想不通的一点就是:为何国内资产价格高企的时候不开放,而国内资产价格相对便宜的时候,开放市场的声音分贝就突然提高?这不是明摆着有送礼的嫌疑吗?如果在资产价格高企的时候把金融国门开得更大一些,不仅我们的金融资产可以卖个好价钱,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凭借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换回巨额的外资,并用外国人的钱来改善我们的金融市场基础建设,用外国投资者的力量来推进更国际化的估值体系建设,也可以为市场提供更高市场化程度的金融专业服务技能,也可以获取大量交易对手来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可惜现在,我们错过了这样成本最小化的改革机会。

    此时,我们仍然可以继续打开金融国门,但我们却不能拿外国人的钱来办事了,只能自己掏钱。原因是,近一年的大力度紧缩政策,让现在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外国人可以更加便宜的购买,这就是今年1月以来外资流入大幅增长55%的原因。当然,此时加速开放资本市场,于谈判上是有利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便宜,自然可以有更多的要价空间。

    但我们不得不提醒的是,如果仅仅让资本市场开放措施服务于某种利益的交换,而不是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自身需要来建设和改革金融市场,那很可能犯下本末倒置的错误。毕竟,单纯的国际利益交换,未必是我们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

    现如今,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建设而言,在通胀未成为噩梦之前,仍旧可以借用它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来趁机推进债券市场、做空机制、市场化发行、中小投资者保护等诸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对外开放,应该在对内开放、对内制度完善的框架内来推进,毕竟外资进来也要依据国内市场的规则进行交易。如果再错过通胀压力加大前的时间,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进程恐怕又将推后至少十年。

上周六,宏源证券大型投资报告会嘉宾宋鸿兵来昆为投资者指点迷津
 
    作为2007年最畅销财经图书《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17日(上周六)在宏源证券大型投资报告会上为广大的昆明投资者深刻分析了美国次债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中国将面临的冲击,并建议家庭投资可适量配备“真金白银”等硬通货。

美次债危机远没有结束
     
    在谈到次债危机时,宋鸿兵认为,美国次债危机实际上是美国债务体系出现了危机,“就像一个膨胀的气球,只是在哪里刺破的问题”,现在看到的在次级债方面显现出来的危机,只是美国债务体系危机四个阶段的第一阶段,“这次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并且对全球经济也会造成影响。”他表示,判断美国经济、美元是否反弹,就看美房地产的价格,而现在美房地产业正在衰退,看不出来有好转的迹象,预计债务危机可能会在今年6月-8月大规模爆发,这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影响,“60米的大浪,正铺天盖地的打过来。”这样的危机可能还会持续好几年的时间。

国内股市将间接受影响
     
    宋鸿兵分析,目前大约有1万亿美元的“热钱”涌入中国的金融市场,其中大多数“热钱”是通过银行高杠杆贷款取得的,如果美国的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其资产抵押品的价格大幅度缩水的话,就会使“热钱”获利了结中国市场的资产,这将会造成中国股市的动荡,“6、7、8月的危机将是一场海啸,海浪的高度是60米,中国资本市场这艘10米高的船将要面临这场大风浪”,“踏空是有风险的,但被大浪打翻了风险更大,危机还在后头。”而且,奥运之前,雪灾、地震、通胀等因素也会使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挑战,“炒股是30、40年的事,不要在乎这3、4个月”,“不要满仓操作,最好是半仓操作。”

家庭投资看好黄金白银
     
    在谈到投资者如何应对即将爆发的危机时,宋鸿兵认为,美元最近20多年来一直处于贬值的趋势,原油及黄金价格却出现走高,“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需要一个全球性货币,全球的统一货币有望是‘黄金+碳排放量’”,因此,“每个中国家庭在投资时,可适量买入黄金或白银,现在黄金、白银的价格是一个好的位置,是价值投资的重大‘洼地’”,“我个人更看好白银的投资价值,白银价格在未来将出现飞速上涨的态势。”

□ 新报VS宋鸿兵
  
    众所周知,宋鸿兵和他的《货币战争》几乎红遍全中国,宋鸿兵把枯燥的金融历史和金融阴谋论包装得通俗易懂,将所谓世界政治经济幕后黑手“红盾家族”刻画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本报记者抓住难得的机会,对他进行了专访。
  
    新报:为了拯救市场,美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你认为目前这些救市措施,是不是已经起到效果?
     
    嘉宾:短期效果是有的,它相当于一针强心剂,短暂的缓解了流动性枯竭的问题,但长远来看,衰退很难避免。
  
    新报:您曾在美国的房利美公司做过高级咨询顾问,您认为现在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嘉宾:中国的房价与美国相比而言,房价更高一些,如果说美国出现次级债问题,房价撑不住的话,中国也存在类似的隐忧,虽然两个国家发展不一样,中国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或比较大的下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央行的紧缩货币的政策来看,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如果一些房地产机构出现资金链断裂的话,会对金融市场形成威胁。
  
    新报:《货币战争》是2007年最为畅销财经图书,金融专家都觉得不专业,外行人则大呼过瘾,您是怎么评价自己这本书?
     
    嘉宾:在一个开放社会,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很多东西只有辩论之后,从不同的视角去看,才能提供一个更全方位的认识,有争议很正常,也很好,大家越讨论就越清楚、越明白。目前正在写的《货币战争》续集将主要关于欧元的一些研究。
  
    新报:能否谈谈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嘉宾:地震的影响肯定是比较大,在两次比较大的自然灾害(雪灾、地震)之后,中国经济将受到一定影响。

  去年夏天引爆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陷入一片恐慌。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很多书店的书架上摆出了一本名为《货币战争》的“类经济史”著作,它的作者宋鸿兵彼时正身处风暴眼——美国一家专门做房屋抵押贷款的机构。

  几个月后,宋鸿兵准备回国,却接到出版社的电话,告诉他之前安排好的所有签售、演讲活动都取消了,并且建议他“暂时不要回来”,先“避避风头”,因为有领导说这本书“思想反动”。宋还是回来了,在四川峨眉山“蛰伏”了一段时间,直至警报解除。

  “我明明写的是美国的事情,怎么中国人会觉得反动?”宋鸿兵不解。更让他不解的是,《货币战争》一书里引用的材料“都是来自国会记录之类的公开资料”,却有人认为他在“捏造史实”。

  “我并没有捏造什么,只是把被主流媒体过滤掉的东西找出来给大家看看而已。比如这次贝尔斯登的事情,主流媒体众口一词,‘美联储和摩根大通出手相助’,事实真是这样吗?贝尔斯登倒下了,为什么只有摩根大通一家提出收购?没有市场竞标,没有价值评估,在别人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这起收购就已经公布了。”

  美联储借钱给摩根大通的理由是,“按规定,我只能借钱给商业银行,贝尔斯登是投资银行,所以不能直接借给它,只能让摩根去收购”;可是,就在收购完成的第二天,美联储就改政策了,以后对投资银行也可以开放借贷,理由是“为了不出现第二个贝尔斯登的悲剧”……“这就是潜规则!”宋鸿兵说道。

  《华尔街日报》有句话倒是说对了:“贝尔斯登的老板在华尔街没有一个朋友。”——1998年,美国有一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出事,美联储找了十几家金融机构一起援助,贝尔斯登当时拒绝参加,“坏了华尔街的规矩,所以大家憋着劲整它”。此外,宋鸿兵认为这起收购跟1907年的田纳西矿业收购案很相似,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今天的摩根大通与当年提出收购田纳西矿业的老摩根银行都是美联储的股东银行。

  虽然被贴上“阴谋论”的标签,但宋鸿兵认为自己只是换了个角度看问题罢了:“大部分人看到的东西都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而我却想看看幕布后面有什么。”

  “中国版次贷”今夏迈坎?

  “中国版次贷”与美国次贷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资金链从个人、家庭的环节开始断裂,而前者则从中小房地产商开始断裂。

  过热的中国经济正在重蹈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的覆辙——这并非什么新鲜论调,有争议的是,灾难性的后果可否避免?宋鸿兵的态度很明确,“这是早晚的事”,“现在看来,很可能就在今年夏天,中国会出现一次比较大的金融危机”。

  危机来自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国际上,次贷危机不但没有平息,反而在升级——根据宋的判断,今年夏天美国将出现一波更大范围的违约,有更多的人还不上钱,这会直接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所有金融产品的价值评估都会出问题。

  而在国内,问题主要集中在热钱和房地产上。“大多数在中国的热钱都是从海外金融机构利用高倍杠杆贷出来的,它们的抵押品就是各种海外金融资产,一旦这些金融资产剧烈缩水,它们必须抛售在中国市场的资产来抵债。”

  另一方面,宋鸿兵认为很多中小房地产商将“挨不过今年夏天”:“这阵子我接到卖房子的短信和电话比从前多得多。看的出来,大家都在急着套现,这是不好的兆头。”在他看来,可能发生的“中国版次贷”与美国次贷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资金链从个人、家庭的环节开始断裂,而前者则从中小房地产商开始断裂,“中国老百姓目前还不至于完全还不起钱,但大家都不愿买房子了,这对资金不够宽裕的中小地产商是致命的。”

  房市和股市一样,最重要的是信心。而信心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转变的临界点就像水的沸点一样:“99.9度时,还看不出任何变化,一旦突破了最后的0.1度,所有的水分子好像得到暗示,大家一起做正六边形的循环。这是一种心理博弈,突破最后0.1度的事件本身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机。”

  华尔街有句名言:当99%的股评家说情况不妙,就是买进的时候;当99%的股评家都在欢呼牛市,就是卖出的时候。

  2007年11月,中国股市处于历史最高点附近,一家美国基金公司ProFundsGroup用行动实践着这句话,推出了一只专门做空中国股市的指数基金FXP(UltrashortFTSE/XinhuaChina25Index)。这只基金紧盯中国25家最大上市公司(包括中移动、中石油(17.29,-0.20,-1.14%,吧)、中国人寿(30.20,0.52,1.75%,吧)、平安保险等)的走向,当这25家公司的股票下跌时,FXP基金的净值就增长。它还使用了2倍杠杆效应:若这些中国公司的股票下跌1%,它的净值增长2%。

  类似做空中国的指数基金不止一只。宋鸿兵认为,它们“在心理临界点充当了导火索的功能”。

  它触发一系列金融地震

  对于中国,由于货币发行权掌握在政府手里,要踩急刹车,“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立即停止货币从紧的政策”。

  次贷危机要过去了吗?如果你这么认为,“未免太乐观了”。在宋鸿兵看来,“次贷很可能是多米诺骨牌中倒下的第一个,它将触发一系列烈度更强、破坏力更大的金融地震,最终后果是世界范围的流动性过剩突然逆转为流动性紧缩的经济景气周期的巨变。世界经济的‘冰河期’可能不期而至。”

  次贷像一个庞大的倒金字塔。塔底是次级按揭贷款,大约四五千亿美元,它支撑着上面7500亿美元的债务抵押凭证(CDO),再上面还有更大的50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合成CDO……一旦最底层的次级按揭贷款变成烂账,这个危险的倒金字塔就会摇晃、倾斜、直至倒塌。

  债务的特点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按揭贷款和它的衍生品在整个银行系统中被交错抵押、高倍放大、反复衍生,一个债务人倒下去,就会拉倒一大片债务工具,“现在是几百万人同时倒下,谁能拯救?”

  据宋鸿兵分析,这一波危机会经历四个阶段。首先是次贷危机,具体的表现是房地产市场衰退,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接着是美国整个债务市场发生振荡和内爆、金融衍生品市场崩盘,今年可能会升级到这个阶段;再接下来是美元面临全球信任危机;最后是全球金融危机,因为美元是世界结算货币、储备货币,一旦被抛售,整个金融市场就全乱套了。

  “现在的关键是看今年夏天我们能否抗得住一次大规模的违约潮。挺过去,就能逃过一劫;一旦抗不住,危机将急剧升级。”

  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吗?宋鸿兵认为中国的情况比美国稍好点:“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有612万亿美元的盘子,主要玩家是美国最大的15家银行,现在即使他们想抛,也没人接,没人能帮他们分担这个风险”;对于中国,由于货币发行权掌握在政府手里,要踩急刹车,“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立即停止货币从紧的政策”。

  “《货币战争》说的都是常识”

  《英才》:有人说你是一个阴谋论者,你怎么回应?

  宋鸿兵:我只是喜欢换位思考。我说的都是常识,并非什么高深理论。比如,美国宪法中对美元有明确的定义,20.67美元对应1盎司黄金(197,0.83,0.42%,吧),让美元贬值是要判死刑的,现在这个比例早被打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一直在违宪。但是因为这些事实从来不出现在主流媒体上,大家就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根本不存在。

  《英才》:《货币战争》的读者都知道你力挺金本位制度,但不少人认为金本位是一种落后的制度,是“开历史倒车”,因为黄金增长的速度赶不上现代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实行金本位会导致“钱荒”?

  宋鸿兵:首先,从理论上来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如果看过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这本书,就会明白,金本位与黄金多少没有关系,哪怕世界上只有一盎司黄金,照样不妨碍实行金本位。

  其次,谁说黄金增长的速度赶不上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这完全是一种错觉。美国200年来GDP的平均增速不过3%,世界银行公布的全世界近50年来的GDP平均增长率4%—5%,而黄金的产量增长大约是2%—3%,中国从1974年到现在的黄金产量每年增长10%。

  “财富剧烈增长”是个错觉。确切的说,是纸币数量在剧烈增长。你的一栋房子,去年值100万,今年值200万,说明你的财富增长了吗?

  再说,即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黄金相对实物增长稍慢,导致物价下跌,人民手中黄金的购买力增加,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啊。像铝、丝绸、纸张曾经是只有贵族才能消费得起的东西,现在人人都能买得起,难道不是好事吗?

  《英才》:部分准备金制度是目前全世界通行的制度,为什么你极力反对它?

  宋鸿兵:哈耶克说,部分准备金制度就是允许银行印假钱,我完全赞同。事实上,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只有3%是政府印的,其余都是商业银行通过放贷创造出来的,这些根本就是“假币”。当这些钱被花出去的时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是掠夺人民财富的最好手段。就像你把钱存在保险柜里,天天有人来偷一点儿,不是政府而是商业银行在偷你的钱。中国这一波的通货膨胀就是2002年到2003年过度放贷引起的反应,那时候正是中国的房屋贷款开始兴起的时候。

  如果实行金本位,一旦银行过度放贷,立马就会面临挤兑的危险。而现在只要多印钞票,就能保证银行不倒闭,但这增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英才》:你在书中提到中国应该把外汇储备拿来买黄金,但这无疑是不现实的。

  宋鸿兵:撇开能不能,先来看看该不该这么做。从去年到现在的8个月内,由于人民币升值损失的外汇已经达到1034亿美元,相当于被打沉了80艘航空母舰。如果当时我们手上有3500吨黄金,美元贬值对我们就没有影响,因为美元贬值的部分就是黄金增值的部分;如果有6000吨黄金,每个月还净赚50亿美元。

  再来看能不能的问题。当然,央行直接去买黄金肯定不行,这是个政治问题。我的想法是“藏金于民”,让它变成一种商业行为。印度老百姓每年还买800吨黄金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买?现有的货币政策把老百姓逼得没有选择余地,投资房地产、股票,要承受巨大风险;存银行,又要忍受通货膨胀的损失。

  《英才》:梁文道在凤凰卫视的一档节目里说,《货币战争》这本书80%的内容与一部叫《MoneyMaster》的美国纪录片相似?

  宋鸿兵:很简单,你把那部纪录片翻译成中文,对比一下就知道了。那部纪录片是1995年拍的,其中引述了8本书的资料,你看看《货币战争》引用了多少资料?我怎么可能根据它写出这本书,只不过大家的信息来源比较一致罢了。再说,我书里写的很多1995年之后发生的事情它不可能提到吧?比如亚洲金融风暴。

  《英才》:《货币战争》把美联储定义为私人银行,但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它不能算私人银行,因为它印钞所得的铸币税收入绝大部分都给了美国财政部,私人股东大概只拿6%。

  宋鸿兵:公有银行要满足两个条件,股票全流通、有监管。美联储的股票根本不流通、不交易,都是家族继承的;多少年来没有人审计过它的财务报表,这样也能叫公有银行?

  再说铸币税收入,对美联储的股东来说根本微不足道。他们最大的好处是拥有利率变化的市场先知权,这项权利能带来多大的利益?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

  今年6月27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将正式退休,大部分时间转向慈善,留给全球商界的是一份意味深长的遗产。一个在不朽的IT事业中寻求到历史庇护的人,他就是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已经在人类商业群星闪耀的天空中留下痕迹——有学界人士认定,今后的100年里,人们定会像谈论洛克菲勒、卡耐基和福特一样谈论比尔·盖茨。

  天佑比尔·盖茨

  盖茨代表了PC(个人电脑)时代IT领域个人能取得的最高成就,一个垄断了“世界首富”长达13年之久的人,而他即将于今年的6月27日正式退休。

  毋庸置疑,他是一个天才。但天才不足以成为传奇,在一系列的必然背后,存在着大量无法复制的偶然。是必然和偶然,共同造就了比尔·盖茨。

  微软传奇

  尽管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出名更早,甚至是当年比尔·盖茨的偶像。但比尔·盖茨的作派引领着IT英雄的时尚,在他所谓“软件天才”的光环下,无数个导致其崛起的重要因素被大众忽略。

  他穿着随便,头发蓬乱,具备高智商,尤善数学和计算机,显得独来独往,是个工作狂,他喜欢舒适地坐在电脑前,一边吃比萨饼,一边喝可乐,一边彻夜不眠地编写电脑程序。尤其酷的是,他从哈佛辍学,这成为站在IT英雄顶峰的“必备资历”。

  累了的时候,他就躺在一张乱糟糟的床上,用毯子盖在头上,盖茨至今仍保持着这个习惯,当他坐飞机时,他常用一条毯子盖在头上,然后在整个航程中酣睡不止。

  他的生活极其紧张,三天不睡觉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他通常36个小时不睡觉,然后倒头便睡上十来个小时。

  1974年,当盖茨认为创办公司的时机尚未成熟而继续在哈佛大学上二年级时,他开始了玩桥牌,疯狂地玩,扑克和计算机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他与未来的微软CEO鲍尔默在玩一种游戏,看谁用最少的时间去上课从而获得最好的成绩,他们几乎从不上课,然而依靠考前突击,却总能得到A。

  比尔·盖茨的传记作家詹姆斯·华莱斯曾采访过跟比尔约会的几个女生,她们说比尔一见到她们总是问,你的学术能力考试成绩怎样?

  除了个人禀赋,盖茨如此的成功还离不开他有个好家庭和好爸爸。比尔·盖茨本名叫威廉·亨利·盖茨三世,他们家族在美国是中上阶层,因此盖茨生活无忧,可以上最好的学校,永远不用担心房租从哪儿来。他的祖母留给他10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他的父亲早早为他买了一栋90万美元的房子。

  盖茨的爸爸老盖茨是西雅图最好的律师之一,并且对盖茨的创业和微软有潜在的巨大影响。老盖茨给了比尔·盖茨经济资助,也让其能够轻松放弃哈佛学位,更重要的是帮助比尔·盖茨与其他公司对抗,搞定了BASIC授权等一个个险中取胜的法律问题,让比尔·盖茨拿到第一桶金。微软正是按照这种软件授权方式发展起来的,在微软经历的无数起法律纠纷中,几乎都有老盖茨的身影。最近一次与老盖茨有关的事件是——微软收购雅虎的谈判曾在其律所秘密进行。

  最重要的是,盖茨与时代的撞击,他遇到了PC时代的开启阶段。1969年当比尔·盖茨上高中时,私立湖滨中学签了一个影响比尔终身命运的特别协议,一家卫星公司通过电报交换机连接,向学校提供电脑让师生用。年轻的比尔被这台原始电脑所能做的一切迷住了,从此他一有空就钻进电脑房。

  事实上,哈佛大学并不缺乏天才,盖茨曾因自己的数学而自负,但却在哈佛发现了比他更为强大的一群数学天才,他因此弃数学而取新兴的计算机,应该算是个嗅觉灵敏的聪明学生。

  而且,比尔还“获赠”一个创业伙伴——一样沉迷于电脑的比他高一个年级的保罗·艾伦。1974年12月,艾伦在哈佛广场买到一份杂志,封面刊登一家公司的广告,是一台Altair 8800微机电脑问世,他立即找了比尔,两人对于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产生了感觉。

  1975年夏天,19岁的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保罗创建了微软公司。相信自己眼光精准的比尔·盖茨就准备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中去,他在哈佛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中途退学。他的梦想是让每个人桌面都有电脑——而下半句话藏在他的心中——让每个电脑里都有微软的软件。一个PC时代将由盖茨33年的工作推向造富和造梦的顶峰。

  “偶然”帝国

  回顾微软的历史,一些导致微软成功的事实无法回避,微软的成长,也离不开对手的帮助。微软帝国的三大基石,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IE网络浏览器,都是在利用对手的轻率,或是在残酷的法律和商业绞杀中取得的成功。

  而且,微软的三大产品都不属于原创性创新,而都是基于现有产品的启发,继续进行开发。

  比尔·盖茨最初的商业尝试是为当时的Altair 8800电脑设计出了第一个BASIC语言解译器,Altair 8800是MITS公司陷入困境之下发明的。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此前从未有人为微机编过BASIC程序,这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1975年春天,艾伦进入MITS,担任软件部经理。念完二年级课程,盖茨也飞往MITS,加入艾伦从事的工作。微软“寄生”于MITS之上。后来在盖茨父亲及其律师朋友的帮助下,盖茨侥幸在软件所有权上获胜。这就是微软颇不寻常的起步,如果输掉这场官司,盖茨不得不从头再来,今日微软的历史就得改写。

  艾伦回忆道:“这场官司让人心有余悸,如果我们输了,我们就得从头再来,比尔让他老爸出点子,我们一直如坐针毡。”

  凭借从BASIC项目上拿到的版权费,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 (Paul Allen)在新墨西哥州中部城市Albuquerque一同创建了微软,后来移到西雅图。

  当时,他们了解到计算机巨头IBM需要为自己的个人电脑产品寻找合适的、基于英特尔X86系列处理器的操作系统。于是微软就向Tim Patterson公司购买了他们的QDOS操作系统使用权,将其改名为Microsoft DOS (“微软磁盘操作系统”),并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工作,最终通过IBM公司在1981年推向了市场,微软的BASIC便逐渐成为了公认的市场标准,而IBM完全有能力自己开发,其对于操作系统的忽视,帮助了盖茨崛起,IBM成为微软又一块巨大的垫脚石。

  当时最伟大的程序设计员之一,基尔代尔设计的CP/M系统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具影响的PC操作系统。但是,基尔代尔错过了与IBM合作的天赐良机。比尔·盖茨母亲良好的社会关系,在他初期事业中也起了重大的作用。比尔经她介绍,认识了IBM的总裁。

  接下来,微软也没取得领先。1981年8月发行的Microsoft DOS 1.0没有图形界面,全靠命令进行输入,操作起来极其不方便,而当时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Macintosh操作系统具有了图形用户界面。直到1983年,微软才正式开始设计Windows,定位是一个为个人电脑用户设计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开始的设计工作花费了55个开发人员一年的时间,并于1985年11月20日正式发布,售价100美元,当时也不是最好的软件。

  1985年6月,微软和IBM达成协议,联合开发操作系统。根据协议,IBM在自己的电脑上可随意安装,几乎分文不取,并允许微软向其他电脑厂商收取使用费。当时IBM在PC市场拥有绝对优势。兼容机份额极低,IBM的决策者几乎不假思索地同意了。而到了1989年,兼容机市场已达到80%的份额。微软在操作系统的许可费上,短短几年就赢利20亿美元——这是IBM在微软身上犯下无数个大错中的一个。

  随后,在电脑销售方面IBM也很快丧失原来的优势。当其他公司纷纷推出比IBM产品更便宜的电脑时,微软能够向他们提供同样的操作系统。如微软就借康柏卖出了大量的授权,在PC市场奠定了基业。

  对微软的创新进行总结的结果会颠覆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微软起家的BASIC并不是自己原创发明的,DOS也是从其他公司买来改造的,Windows用的是施乐与苹果的图形和鼠标技术,网络浏览器也是在网景的压力下开发的……

  微软是个“偶然帝国”。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金钱实力,微软屡屡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尤其是在Windows之中。这种形势下,小软件公司已经无法与微软一起竞争。10年后的1995年8月,Windows 95发布,正式把微软推向PC的巅峰。

  “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能使你懒惰,让你觉得无所不知,让你觉得自己比其他人聪明,而这总会导致严重的错误。”比尔·盖茨自我总结认为,当微软成长的时候有许多大公司,但它们都没有最终坚持下来,因为它们在这个产业的转型期迷失了方向。它们曾是伟大的公司,但是成功促使它们规模增大,也使它们在前进的路途中错过了转折方向。即使是最大的IBM公司,也错过了许多关键的事情。“我们必须学习新事物。”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当食物逐渐脱离其人类生存必需品性质,被商品化和政治化后,美国正逐渐成为一个食物帝国。这一帝国以粮食对外援助、农产品自由贸易、单一食品体系的扩展,将粮食作为武器,控制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的全球粮食危机,是这一帝国扩张的过程和结果。

  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与发达国家的财政部竞争

  2006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不仅不能从粮价上涨中获得好处,却面临着破产的命运。原因何在?

  表面看,这是自由贸易体系下,小农家庭农场竞争不过产业化农场的失败,背后原因却是小农家庭农场,竞争不过美国的财政部。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政府一直在提高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在1995-2002年间,美国提供了114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年平均142.5亿美元。在2002年,美国还通过了一个新的农业法案,该法案将美国基本农业补贴体系再延长10年,预计补贴总额高达1900亿美元。以补贴支持的产业化商品粮生产体系,将本来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小农经济挤压到了生存危机的边缘。可以说,世界上最穷的农民正被迫与工业国家的财政部竞争。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三农”问题的一大背景。

  美国产业化农场通常有几千英亩的土地,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土地面积狭小,比如中国,一个农户的家庭农场,平均6到7亩地,合成英亩,只有1亩,而美国通常是一个农民经营整个农场。如何跟美国竞争?同时,美国加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的,又几乎都是机械化的养殖场,猪肉、牛肉、羊肉、所有奶制品的价格,因为上游的谷物和饲料价格低,生产成本自然又比发展中国家低,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种什么,什么不赚钱;养什么,什么都赔钱。可以说,在农产品自由贸易框架下,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被绑上了同一辆战车:要么各国比拼财力,看谁补贴得多;要么让出农产品市场,由那些高补贴国家提供低价格粮食和一整套食物体系。

  美国为何要强行补贴全世界?

  于是问题产生了:一个经济体愿意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销售其产品,对于购买者本来应该是个福音。出售者愿意补贴全世界,让他去补贴好了!世界各国为何不去感恩,反而要用“倾销”的字眼儿声讨呢?美国为何要通过WTO的强制机制,硬把自己的廉价货品“补贴”给全世界呢?

  实际上,农业产品的自由贸易带来的是世界各国对美国更多的依附,从糊口的粮食,到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整个农业产业体系,都变成了美国的原料提供者,原本自给自足的食品体系,则换成了昂贵的、由美国提供的产业化食品体系。比如,通过电视广告,大食品公司成功地从发展中国家夺去了他们传统的、廉价的、营养丰富的本地化食品,代之以现代的、昂贵的、缺乏营养的工业化食品。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付出了更多的钱,却得到了更少的营养。曾有人这样论述:在肯尼亚,消费者用一个肯尼亚先令可以购买到900-3630卡的热量,条件是他们食用当地的玉米或面粉。而在当地购买经加工的早餐食品时,他将只得到40至176卡。大盒装的早餐麦片,需要肯尼亚最富裕地区一个劳动力两天的工作收入。

  美国兜售其廉价的农业生产体系和食物系统,最终形成了中心外围型的依附性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体系。这一单一食物系统,使得第三世界的食物系统变得与他们相似(在市场化和食物消费结构方面),也与其形成互补(在农业生产结构方面)。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又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多数被控制国家,既没有驱逐那些统治国家,也没有发明自己的解决办法,反而在刻意地模仿富裕国家的粮食生产系统与食物产供销体系。在美国产业资本的宣传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盲目学习下,美国的食物系统被塑造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系统。很多第三世界国家自给自足的本地化食品体系瓦解,而食物集团的商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由此,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成为了美国的赚钱机器和政治武器。比如,1965-1967年间,美国总统约翰逊曾对印度采取限制出口粮食的政策,从而最终迫使印度改变其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外交政策。1994年以来,朝鲜连续几年歉收,国内粮食供应严重短缺。美国联合日本、韩国对朝鲜提供粮食援助,但条件是,朝鲜必须放弃核计划,并在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方面与西方合作。

  粮食援助的另一侧面,则不仅仅限于这样的短期事件,而是打击、改变进而控制受援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进而让这些国家形成对美国等援助国的经济依赖与政治依赖。这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沦为美国附属国的奥秘。曾是美国里根政府农业部部长的约翰•布洛克在一次听证会上直言不讳地说:“粮食是一件武器,而使用它的方式就是把各个国家系在我们身上,那样他们就不愿给我们捣乱。”假如,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建立了一个立足自主的食物体系,这当然不符合食物集团的经济利益和美国的国家利益。于是,食物集团的商人和美国政客们一起,致力于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功地将其纳入GATT和WTO体系。

  食物帝国已经迫近中国

  如同在储备石油一样,美国一样在储备粮食产能。美国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和食物生产能力,足以使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面包篮子”都成为多余。近20年来,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耕作面积,一直在15亿中国亩左右,由于政府补贴休耕,美国还有大约1/3的土地处于休耕状态。而且,美国的农作,历来只是一熟制,合理密植技术也远远没有像中国这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利用。所以,保守估计,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短期内提高30%-50%的粮食产量。而从10年以上的长期看,提高100%的粮食产量也并非难事。目前情况下,美国早已经拥有了摧垮绝大多数国家粮食生产体系的实力,如果再加大产量,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已在WTO规制之下的传统农业大国,亦将无法幸免。对于食物帝国的营造者而言:鱼已经进了网了,何时收网,只是一个等待时机的问题了。一个单一食品体系的形成,一个食品帝国的崛起,伴随着食物商品化和政治化的不断推进,在不断地延伸和发展。当单一食物帝国奠定基础后,谁还能不听凭食物帝国的调遣?

  2006年以来的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只是食物帝国新一轮的洗牌过程。当中国、印度等各国的农民,又一次在政府和市场鼓动下,纷纷投入粮食生产,而在收获时,迎接他们的是连续几年的低价格时,类似大多数亚非拉小农国家的命运,就将在未来的三五年内上演了。摆脱单纯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谈粮食,就简单的供求失衡谈粮食的讨论模式,才能进一步挖掘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表象的背后逻辑。

  在食物帝国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形成和拓展其疆域的时候,想要逃脱被其控制的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我们能以局部的、改良性的替代方案,来延缓这一进程的实现。比如,可以像美国反对产业化食品体系的实践者那样,以消费文化革命为精神内涵,以一个本地化食品体系的创建为实际行动,来实现三个替代:以消费天然食品替代消费人工(产业化)食品;以公平贸易方式替代自由贸易方式;以本地化食物体系替代全球化食物体系。

  在震荡市中煎熬的A股投资者再次见识了外资机构“抄大底”。昨天,建设银行宣布,该行的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拟以每股2.42港元的价格购买60亿股建行H股股份。建行H股昨天的收盘价为6.7港元,这意味着,美国银行的增持价仅为市价的36%。

  轻松获利226亿元

  美国银行本次增持的账面获利高达254亿港元(约合226亿元人民币)。本次增持之前,该行共持有建行8.19%的股份。

  本次低价增持在3年前已经确定。2005年,美国银行斥资25亿美元购入约174.82亿股建行股份和认购期权,并确定了行权价计算公式,本次增持正是通过行使认购期权进行。在2011年之前,美国银行可以随时行使期权,最多可以将持股比例提高至19.9%。本次增持完成后,美国银行的持股比例将上升至10.75%。这意味着,该行还有9.15个百分点的低价增持空间。

  美国银行本次增持的60亿股设有3年禁售期。不过,该行原持有的建行股份将于今年8月解禁。美林证券昨天发布研究报告认为,美国银行很可能“左手进,右手出”,即新购入60亿股后,再卖出60亿股旧股,既保持在建行的持股比例,又能套现226亿元。

  外资频繁操作“变脸”游戏

  作为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美国银行对建行的投资环环相扣,堪称“天衣无缝”。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李永森指出,在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过程中,外资机构的操作手法值得我们反思。

  四五年前,当中国银行业改制并吸引境外投资者时,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和投资银行一致唱空中国银行业,称中资银行不良贷款包袱太重、管理效率低下、投资风险过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机构均获得了相当优厚的入股价。美国银行初次入股建行的价格仅比建行每股净资产高15%。

  另一方面,中资银行成功上市后,外资机构纷纷“变脸”转而唱多中国银行业,推动中资银行股价翻倍攀升,然后择机减持。李永森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逆转,外资机构“空翻多”有其商业目的。

  此前,“外资阴谋论”曾引起关注。事实上,在国际上发生的金融风波中经常有知名的国际金融机构涉足其中,起到很坏的作用。

  农行引资要吸取建行教训

  美国银行本次低价增持再度引起中国金融资产“贱卖”的争议,有网民称,美国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正好拿建行的投资收益去补窟窿,实质是中国补贴了美国的次贷损失。

  李永森认为,不能笼统地谈“贱卖”。当年面对加入WTO承诺日益迫近,中资银行急需改革体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以提高竞争力。但由于缺乏经验,中资银行在引进外资股东时确实存在一些不够理想的地方。“我相信,农业银行今后引入外资时,其价格肯定不会像以前那么低了。”李永森表示,建行等银行的经验应该足够供农行借鉴了。

5月20日下午,四川省卫生厅来人到江油市长钢总医院检查工作时,医院防疫部门正组织志愿者在进行消毒工作。因为喷雾器故障,一些志愿者就将消毒水装在桶里用勺往外浇。这个过程中检查工作的车辆驶来,其中一勺消毒水就通过打开的车窗玻璃浇了进去,这时让所有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车内的那个官员下车,抓起那个志愿者,狠狠地抽了一个耳光,同时骂到:你们医院瞎球搞,等等等等。接着用矿泉水冲洗消毒水后,坐上车匆匆离去,工作也没接着检查了。

这个被打的志愿只有17岁,白净,瘦弱,而且是从安徽来支援四川地震的一句志愿者。
事后经医院五官科医生检查,这个男生耳膜充血,出水,这是要多大的力量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呀!!在检查台上,这个男生哭着说:我做得再错他也不该打人啊….

此打人男当时坐一辆车牌号为川B26931绿色的丰田佳美车,一行陪同的有绵阳市卫生局秦局长。

车牌号码:川B26931,该车持有人(江油市卫生局),地址:四川省江油市胜利下街102号,车型:广州雅阁HG7200,登记联系电话:区号 3221671,该登记车辆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00844206-4。打人男子名叫马步钢,省卫生厅农村卫生管理处处长马步钢。

========================
到底是佳美?还是雅阁?反正就是R系车-_-

========================
四川卫生厅长澄清干部殴打志愿者谣言

他否认了打人事件,还说水木伤害了前线医护人员和救灾干部。外地的支援者支援灾区救灾,遭到了当地人员的殴打,作为厅级干部的他不仅不承认错误,还诋毁媒体!!

四川卫生厅厅长沈骥在正在召开的四川省抗震救灾的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上,非常痛心地向相关网站发出呼吁,这几天在网上疯传四川省卫生厅干部在灾区殴打志愿者的传闻,纯属谣言。

  沈骥说,灾情发生后,四川省卫生厅组建的六支干部队伍,已经夜以继日地奋站在救灾前线,他们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经了解,网上疯传的四川省卫生厅那位姓马的干部,根本就不在江油,而是在绵阳奋战救灾。沈厅长呼吁相关媒体和网站,不要再做伤害前线医护人员和救灾干部的事情。

=======================
检讨并致歉

2008-05-26 23:41:16.203  最新信息

  作为“长钢医院事件”的当事人,我愿意深刻的反省并向当时给车消毒的工作人员林XX致以真诚的歉意。

  当时情况是:5月21日上午11时左右,我和几名转运伤员的同志赴江油,来到长钢医院查看伤员转运的准备工作。刚进医院大门,我突然被一股强烈刺激的液体从车窗外泼进来,泼进了我的双眼、口、鼻及上躯,当时反应非常痛苦,特别是眼睛被消毒液腐蚀,疼痛难忍,视野不清,即下车挥手打着了当事人。接着很多人围上来对泼水者不规范实施消毒进行指责,我则立即被大家用清水冲洗双眼。直至今日,我的右眼依然视力模糊,产生重影。

  事情发生后,这些天来,自己一直在反思当时的言行,感到十分愧疚和后悔,并深深自责。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有不文明的言行,都不应该做出有损形象的事。这件事,充分暴露出自己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认真整改,吸取教训。为此,我愿意就此向当事人林XX真诚致歉,主动向组织说明情况,同时接受并服从组织及单位的任何处置。目前我正在四处寻找志愿者林XX,望能当面向他致歉,我也诚挚地希望对方能够接受我的道歉和检讨,愿意在今后的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并肩战斗,共同为抗震救灾做出新的贡献。

                                 检讨并致歉人:张建新

                                   2008.5.26

Copyright ? 2004 四川省卫生厅 All Rights Reserved.

==========================
丢车保帅啊

谣言说 打人是马处长 时间是20日下午
调查结果 说是 张建新打人的  时间是21日上午

谣言说,志愿者是无辜的,官员打人不应该
事实是,志愿者伤害官员致盲,官员双手乱挥碰上了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