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009年5月20日


byehand的《虚拟资本论》

          1、美国将血洗华尔街,与次级债券相关的银行将倒闭;2、美元将大涨;3、石油等美元计价的相关大宗商品将大跌。然而8月时,石油还高位运行在120美元,钢铁煤炭等物资也在高位运行,我们的国企领导依然沉浸在物价飞涨带来的快乐中,记着7月我参加了大型钢铁国企和煤化工企业的融资项目,这些国企领导趾高气扬,仍然不停宣扬着如何融资、扩张、囤货的经营理念。为此,我在8月写了一篇《奶牛式的中国经济》,通过描述奶农如何勤劳发家、又是如何破产的事例,揭示中国的钢铁、冶金、化工企业将面临最终破产的风险。然而不幸的是9月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首先就将中国的奶业一夜面临破产,随后9、10月石油钢铁冶金化肥等商品价格自由落体般的下坠,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人们一夜从夏天到了冬天,大肆囤货的企业和个人破产自杀新闻也不断传来。

           但是,最让人们不解的是美元居然大涨,尤其经济学家一边预测美国政府将开动印钞机,一边却目瞪口呆的看着美元大涨。看到我的预测变成现实,我不得不再次佩服格林斯潘的伟大,此人真乃美国之福。尽管至今人们包括美国人都认为是格林斯潘放纵了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因为2001年时就有许多经济学家质疑过格林斯潘,而他却不仅对批评不闻不问,反而大力鼓励发展金融衍生品。似乎格林斯潘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然而事实上,人们却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听我慢慢道来。

一、我对货币起源的思考

          长期以来,人们只简单认为货币起源于其能够成为商品交换媒介,而忽略了货币分配劳动果实作用。我一直认为货币起源于食物分配。

          远古时期,原始部落很小,人也很少,大家把一天的猎物放在一起,然后按人头分配,并且注重照顾老弱病残以及强壮劳动力。这种分配相对公平,一切为了部落生存,和人口的扩张。中国的鄂伦春族解放前依然保持这个习惯。

           当部落变大时,人口也多了,食物等物资也多了,许多物资可能需要储藏。此时,如何公平的分配物资也是个技巧,因为有些人可能领取物资的时间不同,需要的物资也不同。于是部族领袖把物资统一管理,当人们把自己的猎物上交时,部落管理者则会发放领取的凭证(贝壳、石头等难于仿造的物品作为凭证),类似现在的饭票、粮票、布票。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对不同货物确定劳动者领取凭证的数量。首先要对上交货物定价,最公平的方式就是按照劳动难度和时间定价。其次,上交物资的人要有一部分物资无偿贡献给部族统一调配,类似现在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然而,随着发展,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一,凭证容易造假,因此最终演变为黄金白银;

二、资本主义下的货币体系         

           我们知道一直有人鼓吹金本位思想,换句话说货币与黄金挂钩。然而,世界黄金白银的产量却是有限的,当货币与黄金挂钩时,这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将不会取决于政府而是本国黄金产量和储备,永远满足不了人类的经济活动总量需求。在金本位下,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总量将是稳定的,但是在资本剥削(商品的利润按资本比例分配,资本家人少却占分配大头)和纳税的社会制度下,货币将逐步转移到少数人手里和政府手中,随着市场货币的减少,物资价格的也将随之下跌,从而大大抑制人们经济生产意愿,物资的减少,反而又导致物价高涨,恶性循环,最终爆发经济危机,最可怕是政治危机和战争。所以古今中外,社会经历了一定的稳定繁荣期后,都会爆发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革命造反,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社会财富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

          当人类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时,人类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甚至一颗粮食的生产也是多人分工合作的结果,如农药、化肥、耕地、采收、加工等。这时候,人们劳动果实交换完全脱离了以物易物的模式,而是以货币作为媒介下的交换,货币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增。人类社会分工的细化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商品的供给量随之大幅增加,商品贸易也随之空前繁荣。然而此时,商品交易的过程极大依赖货币,交易时产生的货币利润除了缴税外,按资本分配的模式大部分货币又分配给了资本家,劳动人民只获取少数货币。在金本位的稳定货币供给下,商品贸易越是繁荣,越是加速了货币流入少数资本家和政府手里。当市场的货币减少到无法满足维持原有商品价格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将大幅下跌,于是产生了所谓的相对生产过剩,从而抑制了生产者的生产意愿,商品随之减少,资本家宁肯杀牛倒牛奶维持商品价格,也不愿意过多商品流入市场,最后资本家依托自身大量的货币资金再次恶炒粮食等老百姓生活必需品。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引发社会动荡,甚至战争,对外侵略。(注释:社会分工的细化导致劳动者必须依靠货币媒介,才能转换为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货币的减少,很快会抑制劳动者生产,经济停滞和失业也随之大规模扩散。)。故事举例: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一个矿工的儿子问妈妈,为啥不生炉子。妈妈说爸爸失业了没钱买煤。儿子问为啥失业,妈妈说煤炭太多了卖不出去。儿子问为啥卖不出去,妈妈说煤炭太便宜了。

         在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初期,生产力的大发展促使商品空前丰盛繁荣。然而,金本位的货币供给却赶不上商品增加的数量,黄金能买到的商品越来越多。于是,那时的西方社会疯狂拜金,“寻金热”思潮充满西方社会。这也促使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伦布是一个疯狂的拜金狂,他处心积虑地要闯出一条抢先到达东方的航路,到达自己日夜祈求从上帝那里得到产金的土地,他曾在信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西方殖民地时代,为资本主义繁荣提供了大量黄金,同时也开拓了遍布全球的市场。地域的扩大,也凸显出黄金的不方便携带,纸币的便携性也凸显出来。因而,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上的并且与黄金挂钩的纸币也发达起来,同时具有信托责任的借据也发展成为了的早期各类债券(如股票)。早期的钱庄也发展成为了现代的银行,促进了国家货币的发行。

         西方国家现代金融业也随之发展起来。首先,各国央行根据自身黄金储备,评估出老百姓兑换黄金的频率和概率,设定黄金价格,发行出数倍于实际黄金数量的纸币,为市场提供了远远大于单一黄金的货币数量;其次,大量的私人商业银行和债券交易市场,通过循环借贷和票据,1元货币可以在市场中当做n元使用,再次扩大了市场中的货币数量。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是时代到来,在国家央行拍胸脯制造出了可与黄金自由兑换、却数倍于黄金的货币,然后在银行家“长袖善舞、辗转腾挪、拆东墙补西墙”的运作,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完全跟上了商品制造的数量,甚至可以大幅超过。终于,货币可以“无限”满足市场的需求了。

        货币的充足供给,稳定了商品价格,极大促进了生产,激发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这是一个鼓励创新创造商品的时代,银行金融机构将货币供给衍生到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在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思想充斥下,银行家金融家们为一切可能满足人们商品需要的生产企业和技术投资贷款,也许一个好的创意,也会获得相应的融资。这也是科技革命为何都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拥有了金融支持,任何科技创造都会迅速产业化,为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这也是科学家们都愿意往美国跑的原因。而相应的苏联时期,尽管拥有伟大的科技发明,却无一能像美国那样茁壮成长。

         然而,领土的扩张和科技发明就如同黄金一样,需要时间的积累,在一段的历史时期也会达到极限。但是,与资本主义初期的情况不同,央行的货币在银行家金融家手里却理论上可以无限的供给给市场。当然,这需要一定得策略和手段,更加显示出资本家的贪婪和血腥。他们开始“炒作推高价格”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如房地产、粮食、大宗商品,以及一切稀缺产品如“古董,收藏品,甚至茶叶、中草药”。在按照资本分配利润的社会下,虚假商品的繁荣,"狗屎"交易的泛滥,最终加速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的转移,而老百姓的收入也越来越少,人们再无能力购买商品时,危机随之而来。当某个商业银行在拆东补西中入不敷出时,突然倒闭,然后像瘟疫般的传染到相关有业务联系的银行,最后扩展的整个金融系统。人们开始到各大商业银行挤兑货币,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彻底丧失,大量银行的倒闭使货币数量急剧萎缩到国家央行的货币数量,商品的价格也就急剧下跌,严重抑制了生产,从而造成失业。此时,如果央行为了拯救经济,会主动承担制造货币的责任,开动印钞机供给银行,立刻再次引发社会通胀的恐慌,人们开始抛弃本国货币,兑换黄金、外汇、以及一切具有保值的物品。如果有天灾、战争,粮食的供给发生问题,那么这个国家将立刻陷入动乱,一个国家政权也将随之倒闭。

         生产相对过剩,而百姓实际需求很大却买不起,反而抑制了生产,目睹了这些怪异现状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各种经济现象,资本家的贪婪,以及按资本分配下的社会不公。他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首先在国家主导下将一切生产资料充公,构建为国有资本。然后切断黄金和商品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商品价格体系,这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的用劳动确定商品价格的理论,商品价格的稳定也保证了生产的稳定,生产企业再也无需为价格的波动而面临风险了。商品价格按照劳动的确立,保证了无产者的按劳分配,同时确定了国家货币的总量。由于货币总量取决于劳动者生产的商品数量,确保了货币的供给不会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大起大落。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消费需求旺盛,又极大促进了生产。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力不足,不再发生生产相对过剩现象导致的经济危机。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的就是采用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而苏联则是迅速崛起,生产不再为货币、商品价格和社会分配所困扰,大力发展生产,为德国的侵略和苏联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苏联的后期发展却暴露出了一个问题,苏联的发展瓶颈是生产力,而美国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周期,但是苏联生产力却始终慢于美国。按照马克思理论建立的计划经济,在已知的科技水平下,会将生产力发挥到极致,然而经营体制的僵硬却导致新的科学技术无法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比二战后的美国,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下,在金融资本的快速强力支持下,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而苏联的生产力却始终落后于美国。苏联另外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腐败和特权,尽管理论上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但这种“虚拟的权利资本”更是无法监控,分配的不公最终导致苏联患上了类似资本主义的怪病,经济危机也随之而来。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就是为了解决苏联的经济危机,但错误的政治经济政策最终导致苏联崩盘,而苏联时期的“虚拟权利资本”也迅速套现为俄罗斯的金融寡头。

         面对资本主义的痼疾,崇尚市场和自由的亚当斯密不得在写完《国富论》后又写了《道德情操论》,很显然他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寄望于资本家的慷慨和道德修养了。我常想,缺乏宗教信仰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更加疯狂。但是,让吃肉的狼改念佛吃斋似乎很不现实,也缺乏操作手段。经济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周期病,每次病入膏肓,都是通过战争和杀戮,以及推翻现有政权来解决的,再好一点也就是侵略其他国家,矛盾转移。

          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采用了凯恩斯主义,一方面从善于投机逃税的资本家手里征收税收,另一方面通过公共工程和社会保障体系向老百姓提供就业和货币。向狼讨肉的税收是远远小于财政支出的,于是美国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就是多印钞票来支付。 显然,与黄金挂钩的美元急剧贬值,而资本家们纷纷兑换黄金,更是加剧了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于是,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伦敦黄金市场关闭长达15年,大大压缩了黄金的货币功能,使之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黄金仍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

          黄金的管制,保证了各国政府印刷钞票的底气。美国逐渐完善的社保体系也起到调配社会财富作用,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就业,刺激了内需。然而,许多国家只记得多印刷钞票了,忘记向富人征税和补贴穷人了,当然主要还是权贵社会是不可能向自己开刀的。于是,通货膨胀开始了,本国货币被抛弃,最终政府倒台。

          严格的征税和政府监管,也是美国应付此次危机的成果。但是,做得最好的美国,也无法避免通胀,在罗斯福时期和尼克松时期,美元都选择了大幅对黄金贬值,削弱了美元地位。然而,国与国的竞争首先体现在本国货币的价值地位上,如何在风云莫测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本币的地位,成为各国忧虑的主要问题。强大的苏联,在本国货币被抛弃后,倒台崩盘的时间远远快于任何外国入侵。

         当然,也不要忘记二战对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贡献,其他国家陷入战火,金融的崩溃,使容易导致美国通胀的新印刷的大量美元通过贸易输送到了外国。所以,本次号称比30年危机更可怕的萧条,也有可能促使战火燃遍全球。在本世纪初的“信息技术”泡沫崩盘后,人类社会又进入一个新的市场瓶颈,经济危机的到来又是迟早的事情了。如前所述,货币的制造随时可以超过市场的需求,造成通货膨胀,然后银行倒闭,货币收缩,物价下跌,生产停滞,失业,迫使央行印刷钞票,再次通胀。总之这个恶性循环要一直等到,某一些大国货币贬值、某些国家政权更迭,才有可能结束,理想点的就是再爆发一次新技术革命。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顽疾,在下一次经济危机到来时如何保证本币地位,确实是个难题。首先要强调一点,保持本国货币地位,并不代表超强,而是在每次危机到来时,都比其他国家货币强那么一点点,等到别人死了,自己活下来就好。

          首先,格林斯潘肯定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他实事求是的说可以将本国金融风险扩散到其他国家。在电脑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金融衍生品如其所愿的将交易做到了全世界。

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体系下的概念完全不同。在社会主义国家货币就是领取物资的凭证。假设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就靠牛奶和粮食存活,奶牛和土地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而工人、农民分别生产牛奶、粮食。国家核算了工人农民的工作量,依照马克思“按劳分配、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原理,首先设定粮食和牛奶的价格,然后换算出总的货币量。每个人领取的工资=总货币量*个人工作量/全国总工作量。个人换取的物资=工资/产品价格。这里也要强调一点,我们是无权分配奶牛和土地的,只是分配它们的产出的牛奶和粮食。换句话说,我们换取的是消费品,无法得到生产资料。但是,我们获取的财富却恒等于自己的工作量,物资分配很平均。同时没有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取决劳动产出),更没有生产过剩(统一分配,只嫌物资少,不嫌物资多)。

从上面的原则看出,对于劳动者来说相当公平,但是这个等式却在现实中并不那么平衡。  一个这么幅员辽阔的中国,我们在当时落后的统计模式下是很难统计的,货币财富分配发放也是滞后于生产的。所以国家设立的物价局,全国统一物价,物资全国统一调配。工人、农民的工资按照工作级别和劳动时间发放。但对于社会的投机取巧者依然有办法从中获利,方法如下:

方法1、想当官的,就积极向上虚报产值。结果导致本地物资被国家调配到外地,造成本地缺乏物资。典型案例:大跃进时期的饥荒。当地,有钱买不到相应物资。国家对付办法,就是政治大批斗。

方法2、工作偷懒,效率低。国有企业都是国家设定的工作量、货币投放。工人只要有了工作,普遍效率不高,老老实实工作就可以。国家对付办法,就是生产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给予精神奖励。

方法3、想获取金钱的,就暗中倒卖物资(导致物资合理配置消费降低),或者私下生产(导致物资增加)。这些人吸收了他人的货币,导致社会货币减少,从而降低了产品价格,也导致国家金融秩序混乱(定价权丧失)。此时的国有、集体企业往往会因此无法生存,因为价格竞争不过。

方法4、由于发工资主要还是在城市,因为便于统计。因此,国家强制划分城市、农村户口。农民在自己小范围内交换农产品养活自己,同时向城市供应粮食。农村货币匮乏,农产品很便宜,因此许多人想方设法去城市,就是为了获取工资、货币。

总之,在那个时候,生产体制僵硬,导致物资匮乏。尤其在方法3中,多生产居然还是坏事。市场经济就明显好于计划经济,干脆大家努力干活,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大家自由选购,岂不快哉(大概人们那时候就是这么想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就是这么开始了。但问题也来了,方法3中的人,可是依托国有的生产资料才生产产品的,他可没考虑国家为了建设基础设施花费的劳动量。生产牛奶的可以卖奶,那么修桥建设的、守卫边疆的可怎么办,拿什么卖。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问题接踵而来。

问题1、农民、工人在无需承担国家生产资料成本的前提下,大量生产产品,按当时的价格出售,弥补了物资的匮乏,同时赚到了很多钱。但是,当时的属于国家基础设施的(例如、科学家、军队、城市建设者、教师)只能获取国家的死工资,大量的货币流入农民、工人等有手艺的低端劳动者手里。回忆那个改革初期,有句话叫“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凡是当时能够依托国家生产资料如工厂、田地、铁路运输的生产者,都立刻大量生产产品,变现货币,农民工人在80年代初期日子相当好。

问题2、社会货币的减少,物价的下降使国家改变政策。学习国外,向使用国家生产资料的农民、工人收取税费。同时,大量的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完全货币化。当时青海省80年代中期的货币投入量二百多亿,而我父亲回忆改革前也就20多亿。此时,发财的方式依然完全改变,那就是谁敢向国家贷款,谁就赚钱。而这时侯的贷款大部分变成死债,也就是银行无法回收货币了,完全流入市场了。

到了80年代中期,个人的财富已然不是取决于你的劳动,更多是你的大胆借贷和占有的国家生产资料有多少。个人的财富=社会财富*个人货币/货币总量。工人农民的货币获取是有限的,而货币总量却在盲目扩大。由于货币投放过多,大量货币的拥有者开始资本运作结合当时政治形式囤积粮食等物资,导致88年物价开始大幅上扬,无产劳动者工资水平很低无法生活,国家开始政治动乱。

由于当时整个国家还是国有体制,大部分工人无产者依然靠国家统一发放工资。动乱结束,90年代初期国家当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大幅上涨工资,尤其是科研、教育等知识分子收益最大,同时大量缩小固定投资减少借贷(据我父亲好友回忆当时李鹏强令炸毁许多在建工厂,避免盲目投入大量货币,甚至坐飞机巡视是否炸毁)。个人财富在社会财富的比例得到提高,减少了社会矛盾。但是,邓小平南巡后,大规模固定投入再次开始,开始了以房地产投资的模式从国家套取货币。货币也再次流入社会,92年开始了新一轮通货膨胀。直到朱镕基、江泽民掌权后,朱镕基命令所有银行不得给房地产贷款才开始减少货币总量。同时,依然来了一次全国涨工资,缓解社会矛盾。

截止到90年代初期,农民的受益于物价的上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随着开放,国外廉价的粮食大量涌入中国,直接造成粮价无法上涨,农村各种费用的增多,农民收入开始了逐渐下滑,农民开始打工生活。得益于两次大提工资,城里人的生活没有下滑。其实,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粮食价格没有上涨,甚至在农业技术的提高下农产品越发便宜了。同时,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导致沿海吸纳了大量农民工人,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朱镕基的改革也越发依赖改革开放,出口创汇了。

几次的经济波动,使各个城市的官员们越发的知道如何赚钱了。那就是强迫银行贷款给各个企业,搞各种各样的形象工程,迫使银行借贷。而普遍的老百姓更加意识到当工人城里人可以享受到普遍提工资的好处,大量的人员涌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大家可以回忆,90年代中期,城市户口是多么值钱,为了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甚至先要交给企业自己家庭多年的收入。

依然得益于对外开放,90年代中后期,国外廉价的物资使普通劳动者尚未感到压力。但是,银行的坏账、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大量人员成为国家的负担。此时的朱镕基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1、招商引资,外资工厂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2、廉价国外粮食的大量进口(朱镕基大会亲自讲过粮食很便宜,可以全球采购);3、国企改革消灭烦杂人员,减少对国企的贷款;4、银行改革,加强监管,货币总量的增幅终于有所减缓。

截止2000年,中国的经济环境还是封闭的,换句话说人民币主要在中国人手里流通。随着物资的增多,货币总量在朱镕基时期的严格监控(反腐败、银行监管、国企改革)等条件下得以增幅不高。2000年末期,物价开始逐渐走低,银行利息低的可怜。当然也不能忽略国外环境,苏联的解体,美元开始走向全球每个角落。美元成为真正的硬通货。中国政府越发的以赚取美元,增加外汇储备为主要金融政策。

       我们通常认为货币是商品的等价物,或者是一种信用凭证,它是由强权机关发行的。货币到底根据什么制造呢,它的基本原理是啥?有人建议金本位,因为物资在不断增长,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货币应同步增长。但是我们往往还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货币在生产消费活动中起到的主要作用为财富、食物的等物资的再分配。我简单粗略的归纳为两种方式:1、计划经济模式;2、市场经济模式。

1)、计划经济模式

       这是中国民众熟悉的名词,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马克思理论的衍生。但是,我们其实很大程度忽略了马克思强调的“按劳分配”、“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等观点。忽略了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人们也就无法理解马克思理论的计划经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计划经济下的货币制造等经济现象。

       形容计划经济的一个简单模式如下:各行各业生产物资——–物资上交给国库——–国库给生产者相应的货币——生产者持有相应的货币到国库兑换所需的物资去消费———消费产生体力去劳动——–各行各业再生产物资…………等等这个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大循环将无穷无尽循环扩大下去。其中,当消费小于生产物资时,财富便开始积累,而相应的货币财富也在生产者中积累。

         其实,上面的模式是很老套的,很多人理解经济运行和货币的关系都会这么假设,而事实上也差不多,经济运行没有想象的那么麻烦。但是,我们却往往会麻痹大意,忽视其中一些因素,从而被贪婪的投机客们所巧取豪夺,确切是一帮不劳而获的人。

         第一个因素,上交国库产品的价格怎么确定。这一点直接决定了生产者收入以及换取消费其他行业物资的能力。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换句话说,一个产品从国家换取货币的多少,任何工厂企业都可以通过计算出该产品耗费了多少劳动量,即等于=劳动强度×劳动时间。而劳动强度按照工种的不同,劳动者的工龄、学历来决定。

        第二个因素,如何分配物资。其实,上一个因素采用劳动量定价时,国库已经可以轻松算出相应应该制造出多少货币。同样,按照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工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级别、年龄算出自己获取的货币。

       第三个因素,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谁的。不要小看这一点,他是根本,直接决定市场经济的对立。计划经济必须是国有的,好比奶牛归属国家,劳动者只负责根据劳动量换取相应的牛奶喝。描述的再形象一点,就是打草的、挤奶的、加工奶的、给牛打扫卫生的等等各类劳动者按照他们的总共工作量作为基数,每个劳动者获取的牛奶=总产奶量×个人工作量/总工作量。

        由于工资级别公开,并且较为公正。每一个参与劳动的工人农民的劳动得到了普遍的尊重,从而财富的分配也很均一,贫富差距很小。货币的供给主要依据劳动总量,因而基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国家作为生产资料的唯一所有者,在收取一定管理费用下国家财富积累迅速。但同时随着财富的激增,更多的问题却随之而来。我将简要描述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受生产力影响,确切是通讯、统计、计量、管理等技术无法实现,在统一的价格体系下,货币供应严重不足。工厂城镇的生产劳动总量还好统计,倘若放置在整个中国,分散的农业生产很难计量。因此,在经济制度上,中国把城镇和农业地区用户口割裂开,工人根据劳动量领取货币,从供销社获取相应物资,而农民则根据粮食供应获取货币。最后通过物价局,进行全国的价格统一定价。当然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后期,倡导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也开始了像工人一样赚取工分获取货币。那时候的一个标志,普遍没钱,百姓暗地里互相以物换物,生活物资流通僵硬,货币供给只提供在城镇。货币短缺下,物资价格相应很便宜,那时候农民的梦想就是到城里工作当工人,赚取货币就能轻易换取农村很多物资。

        第二个问题:工资与生产物资数量脱钩,劳动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较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他们的工资是可以计算并稳定获取的。因此,生产时劳动者往往会暗中降低劳动强度(偷懒),从而间接减少了物资的产出。这种现象在劳动强度大和生产依赖人力的轻工业(如纺织服装)表现更为突出,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重工业往往比农业、轻工业好。因此,计划经济下,总是表现生产力不足,从来没有人考虑通货膨胀、消费不足。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我的博士生导师上个月碰到我,很惊讶很多我们这些工科博士去搞管理经济等文职工作,他说他们那个年代更愿意下工厂下车间,反倒是没文化的工农兵喜欢当官。其实,主要是工厂技术人员的工资远远高于文职官员,当官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买卖。我的父亲也是如此,他宁肯开卡车赚补贴,也不去当企业的书记,他还给我算了一下当书记有多么赔钱,工人有多么难缠。

          第三个问题:为了更均匀的分配紧缺物资,按人头发放的票据弥补了货币匮乏的缺口,而央行无法统一管理的票据的发放却滋生了特权阶层。而随着财富的激增,特权阶层的特权也变相成为一种特权货币占据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据一些文革的分析文章介绍,文革前夕,形成的特权阶层已是毛泽东的心头大患,尤其参照苏联的现象,发动文革、宣扬工农兵夺权成为毛泽东意图打破这种特权的手段。据美国档案介绍,张国焘评价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要原因是:“他认为作为一个农民社会主义者,毛泽东有一种对“平等”的渴望,一旦他发现自己建立的政权没有提供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趋势时(也就是所谓的“变修”时),毛便想采取措施来达到目的。这是“文革”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篇幅所限,我就不详述各种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弊端了。但是,假设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人们可以迅速统计出劳动者的总工作量,按劳分配的模式堪称完美。相应的货币供给,就如同我们到食堂打饭的饭卡,工作一天——获得工资——–食堂消费——-产生体力——继续工作。生产绝对不会相对过剩,这种分配模式下,生产力总是落后于消费。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通常更关心物资的总产量,关注总生产力。

         此外,劳动者素质确实是制约社会主义的瓶颈。剥削社会,吃个半饱的绝对干的比吃的饱的干的勤劳,所以资本主义提出了都吃饱了谁干活。同样,社会主义国家更是面临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就是讲政治,树立劳动模范。精神动力也是一种生产力。按林彪的话,精神也能变财富。总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政治建设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看看那个时代的红旗渠、两弹一星等大型工程,绝对靠精神创造的。

         资本主义国家驱动劳动人民干活的动力就是绝对不能把人民喂饱了?经济维持的关键在于维持一定的贫富差距。但是,社会主义的渗透。劳动人民老爱造反,也形成了麻烦。按照凯尔斯主义,失业多了就会饿死,但是他们不自杀,跟共产党学造反了。于是,在财富丰盛的情况下,西方国家也大大提高了福利水平,不再剥削本国,而是剥削发展中国家,也就是马克思说得国内矛盾转移。

          但是,没有完美的科技和制度。货币的供给无法及时满足生产者的需求,劳动者渴望获得生产资料(以后称作资本)作为主导的生产者获取相应的物资。而货币的缺乏、制度的缺失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间接抑制了生产。

 2)、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下,首先承认私有财产,从而合法拥有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品也可以自由的兑换。那么,商品的价格将由市场决定,此时的货币将根据什么制造呢?

           市场

        说简单点,我们为啥需要货币,那只是一张纸啊,甚至是个数字?为啥呢,就是为了人们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果实。你不可能是全能,即会生产粮食,还会制造钢铁和布匹。既然如此,我们需要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果实。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
        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同时放到一个地点,快速相互交换,以物易物,显然此时的货币需求为0。世界如此之大,我们不可能同时同地点快速交换,这就体现出了货币的作用与需求了。但是货币具体发行模式,还要看所在国家的政治体制了。
        假设我们有m人,国家规定每人生产物资价值1元,我们把它交给国家,国家给我们m元。我们每人获得1元货币,去国家商场购买所需产品花掉1元,m元返还给国家。
        社会主义模式,我们把各类劳动果实交给国家,国家把它们放到国有商场中,国家发钱给我们,我们用钱到国家的商场购买自己所需产品,钱也就回到了国家。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国家都是这么干的,依据收获的劳动果决定发放货币多少。马克思说过劳动决定价值,因此所有劳动果实的兑换的货币多少的根据就是劳动者劳动的总时间。严格执行这个体系,广大劳动者的财富差距不是很大,因为毕竟每个人每天干几百个小时。但是,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当社会财富聚集起来后,当官的,有权的,会独自形成一个王国交易特需产品而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当官的亲戚朋友不劳动也能获取工资,劳动效率极低,生产积极性很差。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首先,给大家讲讲货币的问题。废话少说,我们把国家比作一个大食堂。我们都是劳动人民。我们劳动干活,生产粮食,交给国家。国家给我们饭票,我们到食堂吃饭,饭票返还给国家。其实,这就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就是毛-泽-东在原先搞得大锅饭。所有人们凭票吃饭,买粮食,买衣服等等。这个饭票也可以是钱,到了邓-小-平时代,把所有的票据都换成了货币,然后规定各种物资价格,这样大家可以交易相互的劳动果实了。

           美联储印刷钞票,但是美元依然坚挺,然而其他国家却要东施效颦,也跟着印刷钞票。因为美国人发明了新技术手段,交货币量化,就是把我所说的虚拟货币变成真实美元了。于是,其他国家也要这么干了,因为美国老师这么干了。

        但是,不要忘记,美国的货币是以虚拟货币为主,基础货币少之甚少。虚拟货币在萎缩,那么印刷基础货币,对市场并不起到根本作用。

        然而,通过印刷大量的美元,反而使美元大比例的掌握在了美国手里。美国只需再让虚拟货币大量萎缩,如通用破产,哈哈。最终,美元再次走到强盛。

        其他国家,将陷入本国货币通胀中,大幅的贬值,将再次证明美元是硬通货。

====================
        人类选择了黄金,就是像孙猴子一样给自己带了个紧箍咒,从此人类的货币总量便有了上限。当商品数量不断增加时,也意味着以黄金计价的商品价格在不停下跌。

======================
        美国需要银行倒闭,将债务作死。当时8月在天涯论坛上有人驳斥我,事实上美国随后两个月血洗了华尔街,直接将次级债彻底次级了。而我当时说美元将大涨,石油等大宗物资自然下跌,一个重要根据是美元是通过制造金融衍生品膨胀的,真实的美元其实很少,这也是泡沫产生的原因。所谓的泡沫恰恰就是虚拟的货币。今天,大家可能也达成共识了,但是我们依然要记住美元大部分掌握在美国的手里,我们掌握的不过是以美元计价的物品。现在美国大亨们只要让美元升值,就可以确保世界财富的天平向自己倾斜。

        回到话题,美国如何让财富的天平向自己倾斜?我说过,美国会通过牺牲银行来完成,随后也证明了这点,五大投行完蛋了。但是,似乎世界还不够恐慌,美国的垃圾企业还是太多,确切是相关的垃圾的企业债券太多,需要再次清理。所以,我赌通用汽车倒闭,再发生一次金融海啸,震荡全世界。

        我要再次提醒大家,此次金融危机对于美国不过是财务危机,对于我们可能就是温饱生死存亡问题了。悲哀中!

======================
        美元强势升值不可避免,石油降价更是不可避免,因为这是美国的战略,确切是隐藏在华尔街的大亨们的战略。由于这些金融大亨们掌握着绝对的美元,而外围的国家却大部分掌握着垃圾债券,同时世界的物资依然以美元结算,换句话说,世界在全球化、一体化的高度深入下,我们已经离不开美元了,也就是,我们是以美元为媒介的社会。总之,美国的远期战略胜利了,美国的经济触角衍生到了世界每个人。

        如上所说,当只有华尔街拥有大量美元的大亨们,如何发财呢?当然,就是美元升值了。我为何说周小川不该说人民币贬值呢,因为这会引起恐慌。当你知道未来人民币的预期下,你当然会选择抛售人民币换取美元,这将导致资源价格更加大幅下跌,我们的东西更不值钱。美国人又可以用大把的纸换你的真金白银了。

        然而,我们国家明确了这种预期。美元的大量流失,当中国的美元储备大幅减少时,大概只能抛售美国债券,而且是低价抛售。直到,中国欠下大量债务时,美国人又可大摇大摆的到中国当大爷了。

        我不想写了,悲哀!我并不反对人民币贬值,但是这需要策略,央行更应该保持沉默,或许需要一点手段,暗中贬值,控制汇率波动,或者一次贬值到位。千万不要让群体明白这种预期,形成大势。以后形成恐慌,想转变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