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工作


知道吗?对大多数老板来说,清除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逼迫”那个人自动走人,也就是让那人陷入到工作困境中,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同和支持,进而丧失自信、不得不主动选择离开!

怎样才能透过蛛丝马迹发现公司已经忍了你很久,正在筹谋驱逐你的“运动”?

迹象一:外派的陷阱

Fanny是公司的老臣,跟随老板已经6年多了。最近,她因婚姻告急而屡屡请假,并在总部CFO面前出了一个大纰漏,让老板丢尽了脸面。事后,看上去老板接受了Fanny的道歉,还派她去美国总部进修半年,但事实上,老板早就安排HR找她的替代者,只是将她支开以避免尴尬!

回国后,Fanny被新任财务总监视为Spy而遭到排挤,最终她不得赌气开溜。

一句话点评:不要以为你是老臣就可以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当你在犯错后被老板安排休假、进修或外派,那一定要引起重视了——这是让你走人的信号。

迹象二:老板的“枪手”

Paddy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新工作,他以为上司对他很满意,于是就部门业务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还指手画脚地指派别人的工作。其他同事虽有不满,但见老板未发声也就忍下了,直到有一天,上司派他参加季度联席会议,大家才意识到:老板对Paddy早已忍无可忍了!

在会议上,自恃过高的Paddy急于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口无禁忌地畅言个人想法,还当众质疑销售总监的提议……于是,聪明的Paddy成为“人民公敌”。

一句话点评:永远不要以为你比其他人,尤其是比你老板更聪明!你的聪明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为了支持你上司的工作,抬高自己的下场就是被活活摔死。

迹象三:最后一小时

在老板眼里,Nancy是个低效率的人,别人只消半个小时搞定的事情,在她手上没有2-3个小时绝对搞不定。最初老板还要唠叨她手脚慢,现在已经懒得说了,但每到下班前一个小时,总会交待一两件棘手的事情给她,还恶狠狠地说:“这是急活,大老板等着要!”Nancy紧赶慢赶就是无法在下班前搞定,于是不得不加班干活。

Nancy满心以为自己额外的努力会得到老板的肯定,却不知老板和同事们早已将她视为累赘,试图把她甩掉。

一句话点评:公司就像一个高速运转中的机器,如果你不幸成为“减速、生锈”的零部件,被抛弃是迟早的事!

迹象四:部门的“代表”

虽说Josh是市场专员,但他手上没有从头到尾跟进的项目。每当他向上司伸手要活时,总被指派代表部门参加公司各式活动,前不久他刚参加完敬老送温暖慈善活动,昨天上司又让他代表公司参加大厦举办的消防演习,并安排实习生接下了他手上未完成的工作。

Josh或许没有意识到,老板早就对他心存不满,因为他老爱将公司与老东家相比,让上司和同事们很是不满:“既然这样,他为什么还要换工作呢!”

一句话点评:当你发现自己无所事事,或者上司老是安排你做些无关紧要的活,或者有个“超级替身”紧盯着你时,这说明你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公司正等着接收你的辞职信。

迹象五:老板叫不上你的名字

一个部门竟然有两个叫Emily的女生,这让年近50的老板很是头疼,新人Emily便乖巧地说,“老板,你就要我小洪吧!”开始几天,老板还频频叫“小洪”,但不知从哪天起,他又叫唤开了“Emily”,当两人都回应时,他看也不看小洪一眼,自顾自地与另一个Emily说开了话;倘若真的要交待小洪工作时,他好像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一样地说:“那个谁、谁的,你来一下……”

一句话点评:不要以为老板是一时忘了你的名字,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指出,口误发生的原因其实代表着说话人潜意识里的欲望,也就是老板不想小洪留在部门中。小洪可能不知道,老板因为她说话的方式,以及到点即下班走人的态度而萌发了“驱逐”她的念头。

问答:我的工作没有价值,该怎么办?

虽说Amy的头衔是薪酬专员,但实际上她做的是助理工作,诸如:工资卡发放,帮助老外们办理居住证和工作证等等;虽说她内心百般地不愿意,但还是忍了,可没想到打杂的事越来越多!

专家建议:先确定哪些事情是你职责范围内的,必须承担下来;哪些事情必须推掉,然后你要理直气壮、没有丝毫内疚感地对上司说:“不!”如果最终新工作无法满足你发展的需要,那舍弃它也不失为是一个好的选择。

网友的困惑:

我于2003年3月13日进入公司工作,合同每年一签,但2008年后,公司仅与我签订了份续订书。内容为:

“甲乙双方曾于2008年3月13日签订劳动合同,该合同现已到期。甲乙双方经协商拟对原合同予以续签,现达成有关协议如下:

1.续签合同生效日为2009年3月13日,终止合同为2011年3月31日;

2.原合同条款和规章不变(剩下略)。”

请教专家:从上面的文字来看,2008年后公司算与我签过两次固定期限合同吗?

[答复:]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有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没有到期不续约之忧,受到大多数员工的欢迎。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明确了哪些情形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中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双方续订劳动合同的,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

同时,为了保障这一条款的实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还要求,用人单位违反该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相对容易达到的条件,这一条款曾引起企业的广泛关注。不过,由于《劳动合同法》是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根据法无溯及力的原则(即不能拿后面制订的法律约束之前的行为),所以计算固定期限的次数只能从2008年起计算。那2008年1月1日前已经签订,履行到2008年1月1日后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否计算为一次呢?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即前述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约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的条款)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所以,非常明确,你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次数要从2008年1月1日之后续约时起计算。

回到你的问题,你签署的这份协议虽然非常简单,但是其中明确了2个关键的要素:一、你们已经在2008年3月13日续签过一次劳动合同,为期推测应该是一年;二、2009年3月13日又续约一次,为期是两年,到今年3月31日止。所以,你已经满足了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

有些人会问,那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可以终止劳动合同吗?这个问题显然是有争议的,在上海,用人单位可以终止劳动合同,依据是法条原文说“双方续订劳动合同的,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坊间有一些法律人士也持此观点。但在北京等大多数城市,只要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单位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不会说话的人升不了职?!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虽然人人都懂这个浅显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人忍不住要投身于“水产业”中,时不时地传播些没来由的小道消息,或者忍不住地向周围人嚷嚷、发脾气,或者端着评论家的架子点评、责难同事……诸不知,在职场中,管不住嘴的人升不了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美国职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组织的最高层,即在企业CEO这一层级中,内向型人占了53%多; 或许你会惊讶于这个发现,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通常,卓越的经理人能够在会议中展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他们不多言,但通过眼神表现出淡定和专注,安静、 认真地倾听大家的发言;他们双臂张开、自然端坐,表现出欢迎和接纳的态度;他们的发言总是在最后,声音不高但语气坚定,并辅予自信的目光和清晰的手势……

在充满竞争的职场里,说话不只是说明你的存在,它还起到了show(展示)、promotion(提升)你个人价值的作用,因此,你需要建立这样的心理定位:要么不说,要说就掷地有声!

怎样做,才能避免“说了还不如不说”的负面效应?

不如不说1:喋喋不休

前 不久,我为一家企业招聘销售培训经理,初试的面试官建议我重点审核其中一位人选,从简历上看,该人选的职业经历颇具吸引力。于是,我以寒暄的方式开始了面 试:怎么想到要换一份工作呢?没想到这个简单的问题竟然让她滔滔不绝地说了近半个小时,她先是为我分析了目前这份工作的利弊特点,然后将话题转到了她初三 儿子的身上,以及她孩子中考的择校问题……

或许这位人选具备了这份工作所要求的专业和管理能力,是一个不错的销售培训经理,但我还是在面试的15分钟后将其淘汰了——因为她回答问题时总是会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无法聚焦实质,也不懂得与面试官互动。要知道,面试是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而非周立波的“清口”。

1分钟管理对策:拒绝不靠谱的“噪音”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因此,如果想通过话语吸引对方,你就得调整说话的方式,避免成为沟通中的“噪音”。

我们把干扰信息传递的一切因素,称之为“噪音”。在职场中,“噪音”便意味着多余和无效;而喋喋不休的表达风格恰如“噪音”的特点,虽然说了不少但还不如不说的好——不但无助于个人形象的展现,反而让人掉价减分。

职场铁规1竞争的时代,说话能力就像一把勾魂剑!

不如不说2哗众取宠

Johnson是一家外企的采购主管,他算得上公司的老臣了,每当上司跳槽离开时,他总会对自己说:这次该由我“填充”了吧?但升职机会总是与他擦肩而过,Johnson为此苦恼不已。

在年终的管理培训课上,我终于发现Johnson升职无望的原因了!或许是不自信的缘故,他总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获得大家的赞许。在 培训课上,当学员参与度较低时,他常常会跳出来说一两句“没头没脑”调节气氛的话,引得其他人开怀大笑;还有一两回,当需要学员认真练习和讨论时,他则会 “跑调”地用俏皮话来演绎课堂练习,让练习中的对方下不了台,很不尴尬与恼怒;作为小组代表正式发言时,他的语言表达又远不如开玩笑或“八卦”时那般流畅 和有逻辑,底下的听众自然走神将他“忽略”……Johnson认为只要有自己的地方,总是笑声不断,他以为自己很受人欢迎,事实上,大家的笑声只是勉强为之而已。

在不合时宜的时间、场合插科打诨,是引人注目的最快途径。通常,喜欢哗众取宠的人并无多少实力,却想着现买现卖、以半桶水来吸引众人的“眼球”。

1分钟管理对策:影响力不是说出来的!

职场竞争如此激烈,以至于每个人都急于表达或展示自己,希望能够如愿以偿地引起众人的关注。

在职场上,只要你能脚踏实地工作,拥有做人做事的能力和优秀的工作绩效,即使你没有成为众人焦点的想法,最终也能获得上司或雇主的信任——前途自然一片光明,脱产培训、出国进修、轮岗,就像“老鼠爱大米”嫩是追着你。

虽然搞笑、插科打诨能够暂时提升你的曝光度,但持续的曝光度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力上,包括你的影响力。

职场铁规2“给别人留下印象只需要30秒钟”,除了要确保你的外表看起来无可挑剔外,你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同样很重要!

不如不说3:直言无忌

在私底下,Mobel和Johnson被同事们戏称为“一对活宝”。Mobel个性直爽喜欢有什么说什么,而且说话方式就像撒落在一地的硬币——尖锐、刺耳,不注意说话的时机、场合、方式方法,也很少顾及周围人的心理感受。

在管理会议上,她是极个别敢于直抒胸臆的人。公司老总是从美国“空降”上海不久的老外,有些想法和观点自然不符合国情,其他部门经理碍于对方的权威,自然不敢多言。但Mobel才不管这一套,大声、直接、理所当然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没想到,竟然把老外总经理给镇住了!

但在中方老总的眼里,Mobel直言无忌,好像不知道自己说出来的话、表现出来的行为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在培训课上,她会“自说自话地”在课堂上走动,指手画脚地点评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俨然就是一位培训助教。

1分钟管理对策:要直言,更要慎言

《诗经·白圭》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它的意思是:美玉如果有瑕疵,还可以想办法磨去,但人一旦说错话,那就收不回了。虽然说话心直口快、直抒心意是很多80后OL的性格使然,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出来,但不能表现得无礼。

有人说,“会用脑的OL有奶喝”。用脑做事做人的OL懂得慎言,在直言不讳表达个人想法和观点的同时,能够兼顾到对方——不只是说自己想说的话,还要说对方想听的话。慎言,并非说假话、空话,而是要管好自己的嘴,分场合、有分寸地表达,不说出格话、过头话!

职场铁规3“每次讲话就像一次现场直播,你不可能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不如不说4:牢骚满腹

坦 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从积极的方面看,有利于上级、同事了解你的观点看法,但凡是总要有度。如果一个人不分对象、场合地借直言发泄自己的负面 情绪——发牢骚、抱怨或说怪话,自然会让人看轻;没有一个人愿意与消极悲观、好发牢骚的人共事,因为这些人就像“情绪感冒者”,极易传播病毒,让办公室气氛处于低迷、压抑中。

Amy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不善于正确地归纳原因和分析问题任何事情在她看来总是负面的因素多于积极的,因此,她很容易得出不悦的结论,一边做事一边抱怨、唠叨。美国喜剧演员乔治‧卡林这样调侃爱发牢骚的人:“你注意到沒有——任何比你慢的人都是白痴,任何比你快的人都是疯子!”

爱发牢骚、抱怨的人,习惯为自己找理由,把不成功、不快乐的原因归咎于他人:自己任何时候都是对的,别人做任何事情都是错的。说到底,这是一种不自信、不安全的自慰心理。

1分钟管理对策:提醒自己舍弃成见

通常,满腹牢骚的人,对自己不喜欢、做不了的事情总是表现得怨气冲天,但他们很少能够或者愿意去改变自己的处境,或提升自己的实力。

在职场中,抱怨、发牢骚的行为惟一能起到的作用是:逼疯周围的人,然后把自己边缘化。

减少无效抱怨和牢骚的方法是,一是要认清发牢骚、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让自己陷入情绪的低谷;二要舍弃自己的负面思考,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坦诚交流、沟通来了解藏在事情背后的真实因素,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推论。

职场铁规4如果你不喜欢一件事,就去改变它;如果改变不了,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吧!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不如不说5:恶语相向

不少电视节目为博得高收视率,总是想法设法在节目中设置专业评论员的角色。在节目中,吹毛求疵的评论员、自命不凡的权威人士“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味地质疑和批评他人,却很少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比如“愤怒主播、毒舌评委”。

Penny被同事们公认是个难以相处的人,无论天空有多么晴朗,她总能找到一片乌云。这不,她拿着新来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手册说,“还是4A广告公司出来的,要是让我来设计肯定比你的好!”Penny拥有极其旺盛的批判精神,对人和事的反应总是那么消极。

有时,Penny的批评不无道理,但她咄咄逼人、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同事感到无地自容,于是,同事和上司把她看成是一个爱找碴的人。

1分钟管理对策: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人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恶语相向是办公室里最要不得的“口舌之灾”。

如果对恶语相向者的心理模式略有认识的话,你就能发现这些人不懂得认同和尊重他人,尖刻、具有攻击性。当他们的意见和他人不一致时,便简单地与对方进入到对立状态,他们只顾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因此,吹毛求疵、咄咄逼人均可列入到恶语相向的范畴中。

在职场中,不要让你的傲慢、自以为是或不安全感影响了你与同事们的相处,要学会尊重和赞赏他人;即使你的批评是真诚的,也得给予对方解释的机会,并在批评的同时提出建议。

职场铁规5千万不要让你的谈话对象,尤其是你的上司、合作伙伴,感觉丢面子。

1、尽量宽恕,不要记仇
同事,就是同处于一家公司或部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一旦把关系弄僵,伤害的不仅是你和同事之间的感情,还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状态。

2、保持微笑,摆正心态
守住自己的底线,只要不被损害到个人切身利益或名誉,都以一笑而过的心态去面对吧!在那些总是喜欢制造不和谐气氛的同事面前坦然地露出微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感到自讨没趣的。

3、收放自如,轻松应对
对于和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同事打交道,首先要排除的就是自己对他们完全不予理睬的极端,更不要把他们归入敌人的范围,因为这样做只会给自己带来 不便。反之,小心谨慎地与他们进行交际,例如在共事期间有选择性的交流,不轻易透露个人隐私;适当的聊一些娱乐性的内容,不知不觉,冷漠感便会消失。

会影响同事关系的九种行为

有好事儿不通报

单位里发物品、领奖金等,你先知道了,或者已经领了,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像没事似的,从不向大家通报一下,有些东西可以代领的,也从不帮人领一下。这样几次下来,别人自然会有想法,觉得你太不合群,缺乏共同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后他们有事先知道了,或有东西先领了,也就有可能不告诉你。如此下去,彼此的关系就不会和谐了。

明知而推说不知

同事出差去了,或者临时出去一会儿,这时正好有人来找他,或者正好来电话找他,如果同事走时没告诉你,但你知道,你不妨告诉他们;如果你确实不知,那不妨问问别人,然后再告诉对方,以显示自己的热情。明明知道,而你却直通通地说不知道,一旦被人知晓,那彼此的关系就势必会受到影响。外人找同事,不管情况怎样,你都要真诚和热情,这样,即使没有起实际作用,外人也会觉得你们的同事关系很好。

进出不互相告知

你有事要外出一会儿,或者请假不上班,虽然批准请假的是领导,但你最好要同办公室里的同事说一声。即使你临时出去半个小时,也要与同事打个招呼。这样,倘若领导或熟人来找,也可以让同事有个交待。如果你什么也不愿说,进进出出神秘兮兮的,有时正好有要紧的事,人家就没法说了,有时也会懒得说,受到影响的恐怕还是自己。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联络感情的需要,它表明双方互有的尊重与信任。

不说可以说的私事

有些私事不能说,但有些私事说说也没有什么坏处。比如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工作单位、学历、年龄及性格脾气等;如果你结了婚,有了孩子,也就有了关了于爱人和孩子方面的话题。在工作之余,都可以顺便聊聊,它可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倘若这些内容都保密,从来不肯与别人说,这怎么能算同事呢?无话不说,通常表明感情之深;有话不说,自然表明人际距离的疏远。你主动跟别人说些私事,别人也会向你说,有时还可以互相帮帮忙。你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让人知道,人家怎么信任你?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有事不肯向同事求助

轻易不求人,这是对的。因为求人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有时求助别人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赖,能融洽关系,加深感情。比如你身体不好,你同事的爱人是医生,你不认识,但你可以通过同事的介绍去找,以便诊得快点,诊得细点。倘若你偏不肯求助,同事知道了,反而会觉得你不信任人家。你不愿求人家,人家也就不好意思求你;你怕人家麻烦,人家就以为你也很怕麻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因此,求助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人家为难。

拒绝同事的“小吃”

同事带点水果、瓜子、糖之类的零食到办公室,休息时分吃,你就不要推,不要以为难为情而一概拒绝。有时,同事中有人获了奖或评上了职称什么的,大家高兴,要他买点东西请客,这也是很正常的,对此,你可以积极参与。你不要冷冷坐在旁边一声不吭,更不要人家给你,你却一口回绝,表现出一副不屑为伍或不稀罕的神态。人家热情分送,你却每每冷拒,时间一长,人家有理由说你清高和傲慢,觉得你难以相处。

常和一人“咬耳朵”

同办公室有好几个人,你对每一个人要尽量保持平衡,尽量始终处于不即不离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要对其中某一个特别亲近或特别疏远。在平时,不要老是和同一个人说悄悄话,进进出出也不要总是和一个人。否则,你们两个也许亲近了,但疏远的可能更多。有些人还以为你们在搞小团体。如果你经常在和同一个人“咬耳朵”,别人进来又不说了,那么别人不免会产生你们在说人家坏话的想法。

热衷于探听家事

能说的人家自己会说,不能说的就别去挖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时,人家不留意把心中的秘密说漏了嘴,对此,你不要去探听,不要想问个究竟。有些人热衷于探听,事事都想了解的明明白白,根根梢梢都想弄清楚,这种人是要被别人看轻的。你喜欢探听,即使什么目的也没有,人家也会忌你三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探听人家私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喜欢嘴巴上占便宜

在同事相处中,有些人总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的笑话,讨人家的便宜,虽是玩笑,也绝不肯以自己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有些人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有些人对本来就争不清的问题,也想要争个水落石出;有些人常常主动出击,人家不说他,他总是先说人家。

类型一:表面功夫型

案例:小陈在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求,一心想着让爸妈四处托人。当小陈的父母好不容易打听到一位许多年没有联系的朋友正在一家民企做主管后,父母又是请吃饭,又是拉拢关系,终于把小陈找工作的事托付给了这位“失散”多年的朋友。可在面试过后,小陈迟迟没有接到录用的通知。

前程点评:小陈的父母这么多年没有联系朋友,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嘘寒问暖”,多少会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感觉。更何况长时间不联系,小陈的父母并不清楚朋友的交际情况,也没考虑过是否会因此给朋友造成不便。同时,作为朋友如果直接拒绝请求,又怕有损脸面,所以不得不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演绎出一场现实版的“话剧”。只不过,这场戏中的有些人是戏子,有些人是戏迷……最终结局只有一个,似梦非梦,空喜一场。

类型二:“鸭梨”多多型

案例:张扬和刘萍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张扬去了杭州,刘萍来到上海。经过三年的发展,张扬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出现了晋升瓶颈。然而,就在一次同学聚会的时候,张扬发现刘萍已经是某公司的高管。当时,张扬就开口询问刘萍公司还有没有适合他的职位可以提供给他。看在老同学的交情上,刘萍没有拒绝,把张扬安排到了自己的手下做事。
张扬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强的人,工作卖力的他在进公司后的短短半年里,就取得了超凡的业绩。但只顾着向上爬的张扬,却忽略了经营人际关系,这让周围的同事以及推荐他的刘萍颇感压力。所以,工作不到一年,刘萍便又充当起当初“内部伯乐”的角色,暗示他另找“东家”。

前程点评:职场中不能只讲友情,很多时候同事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如果不是同一部门,那事情可能就不会这么复杂了。反之,如果你表现得不好,能力不够强,也一样会给推荐你的那位“内部伯乐”带来压力。如果推荐人和候选人是同部门同职位,那么竞争就显得更加“赤裸裸”了。毕竟大家都想保全自己的“饭碗”,结果只会是谁有能力,谁就存活到底了。

类型三:认钱不认人型

案例:小A是广告专业科班出身,并且个人能力很强,被朋友推荐进了一家广告公司。据他回忆,当初进这家公司前,朋友告诉他,公司待遇很好,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小A听到后也在网上查了该公司的背景,并没有发现问题。但当小A工作半年后,却发现公司并不能提供他发挥自身才华的舞台,这让他很是苦恼。而推荐他进这家公司的朋友在拿到推荐奖金后也只顾着忙自己的活,几乎不再关心过他。

前程点评:许多公司把内部推荐作为一种省事又省时的招聘方式,对于那些推荐人才的“内部伯乐”,公司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很多“内部伯乐”会曲解或是夸大一些公司或工作信息,而当事人因为是熟人的关系很少会产生怀疑。这就如菜市场上卖菜的一些“奸商”熟知“自己人”不会讨价还价,反而把价格定的很高一样。所以,职场人要谨慎,有些人看似是在为你着想,说不准已经在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了。

编后语: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还是具备工作经验的职场人都不应把内部推荐作为求职过程中的“定心丸”,即使内部推荐为你省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今后的职业道路还是得靠自身的努力去走完!

在华为内刊上刊登的这篇文章,是一个针砭企业危机的杰作。朴实无华地描述,直奔企业的真问题。许多现象,不只存在于华为,也普遍存在于中国企业。

最近和很多中基层优秀人才交流,面对复杂低效的现状,普遍有种无力感。本人从以前意气风发也逐步冷却和平静下来,希望能通过发发牢骚,浇下心中的块垒,也能稍微发泄下大家的郁闷心情。这里就不讨论外部环境中的汇率上升和通货膨胀问题,只从公司内部问题分析入手。

关于内部问题,相信经过这次调薪事件,也应该能感受出点味道来了。本人和华为各阶层,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贵胄都有着广泛的接触,也经历过很多领域和业务,相信视角也并非只是管中窥豹。同时也希望本文不至于引起普遍的反感,或者带来“不能生鸡蛋,凭什么评价鸡蛋”之类的指责

1.无比厚重的部门墙

一般产品出了问题,我们都是互相推卸责任,经常最后发现谁的责任都不是。要么是客户没操作好,要么是环境不匹配。通信产品非常复杂,结合部模糊地带也很多,推卸掉责任还是很容易的。好比当初三聚氰胺的笑话,厂家说牛奶出了问题是因为奶贩子,奶贩子说是因为奶牛,奶牛说是草的问题,草说是草他妈出了问题……

还有就是内部协调起来特别困难,如果不是自己牵头或者自己部门牵头负责的项目,很难调动得了资源。我们很多主管一般都只提倡自己部门内部相互协作,希望协作中能给自己组织带来好绩效,当自己部门要协作外部门时,就开始推三阻四了。这种自私的假协作最终带来内外都不协作。所以整个华为都在做布郎运动,这种运 动对大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

不恰当的局部考核是导致类似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考核差距过大也强化了这种冲动。所有人都关注自己是不是能获得高绩效,没人关注组织是否能成功。虽然两年前把考核从三个月一次改成了六个月一次,还是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六个月一次不是仅仅为了拉长周期,还希望能借此弱化过密的考核,强化大家对全局的关注。

不恰当的考核不仅会伤害整体,也容易导致过度关注短期利益。比如大家都不关注项目或组织最终是否成功,只关注短期内能看得见的收益,只要眼下不出问题,以后就没人管了。就算我们把以后网上的表现也作为考核对象,但因为时间相对较长,对眼下的约束也是有限的。

如果是生产线女工,完全可以每天计件考核。产品越复杂,考核越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试图通过考核掌控一切,生怕考核弱化导致大家都不干事。可当我们把考核设计得十分严密时,大家是都很忙了,都有事干了,但都忙的不是正事。

当所有人都不把企业放心上的时候,考核只能沦为互相欺骗的幌子、强化布郎运动的搅拌机。考核的尺度和范围十分重要,片面希望考核解决一切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考核工具要能和核心价值观、人员成熟度、管理水平等匹配起来应用才有可能发挥好的作用。

2.肛泰式(膏药式)管控体系

先看些常见的现象:上级说减少会议,于是有用没用的会议都不让开了。领导说转测试三次不通过开发代表下岗,于是再也没有转测试不通过的了。发文说质量和进度冲突时质量要第一,于是就有人在项目可以GA了还故意拖几天,这样就显得更重视质量了。

当出现这些做假现象时,上级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大家能力太差,监控措施不到位,反正都是员工的错,都是别人的错。于是为了避免做假,又设定更复杂的管控措施,增加复杂的监控组织。于是组织越来越复杂,干活的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低下。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是员工能力不行,也应该设计适配员工能力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者去对员工培养,应该通过疏而不是堵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组织现状,谁都搞不清楚我们下一个部门叫什么名字,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到底有哪些组织。业界平均投入实际价值工作的人员一般在95%左右,我司据说在70%以下,30%以上的人干的都是不增值的工作。到处都很忙,也到处是“闲人”。用句曾经下属的话来说,和尚很少,菩萨太多。

还有个现象就是调查或评估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假模假样地分析下根因,稀里糊涂研讨来研讨去,于是就头痛医头地设置组织开展措施了。年年都有TOP N,年年都持续改进,但问题却从来没见彻底解决过,这些问题也很少见有变化过。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是假把式。

领导从来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下面做不好是因为他们执行不到位。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所有人都执行不好,会不会是因为自己缺乏一线的深入分析或缺乏和实际业务的结合体验,是不是自己制定的规则有问题。华为四大禁之一就是禁止没有实际业务经验的去做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工作,大家看看我们有多少是符合要求的。就算从事过具体业务,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我们依然停留在19世纪的管理模式中,总希望通过条条框框这种表象的东西解决系统问题,试图把管理简单化表面化。对于复杂知识型劳动,贴膏药式管控管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背后的自由度太大了,太复杂了。真正合理的方法一是搭建平台激发员工,二是建立针对组织级的健康审视,一种对管理和氛围的促进方法,而不是现在对一些容易被欺骗的指标的审视。

3.不尊重员工的以自我中心

世界级企业以员工为本,他们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统一起来。他们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体现为员工能力的持续,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所谓的预期管理,即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公司获得自己的未来。

我们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典型的“绩效导向”,就是“你给我赚更多的钱,我就给你发更多的钱”,”你不给我赚钱,你就可以走人了”。

创新型知识型企业员工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对待生产资料缺乏敬畏之心,也缺乏共同成长的愿景,导致我们的离职率很高,忠诚度低下。当领袖说我们要采用赛马文化时,我们甚至连培训都不敢用了,即使偷偷培训也要说是研讨。

而且很多动作缺乏真诚的沟通,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一种老子训儿子的口吻。本来相同的问题,经过我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大多获得的都是抵触性的反馈。这也导致了员工和企业不能站在一条船上,过一天算一天。

其实华为作为民营企业的翘楚,是具有吸引大家的先天优势的,一大批厌恶国家垄断型研究体系、厌恶外企的优秀人才,对华为充满了热爱,也有很多人抛弃高福利 低劳动强度的垄断企业和研究所来到曾经热情洋溢的华为。所以只要我们能按部就班地做,虚心真诚地对待大家,是可以留住很多人才的。但我们在人才的管理上落 后别人一个时代,当大家都在为尊重人、激发人、培养人努力奋斗时,我们还在把员工当敌人看,当机器管。

4.“视上为爹”的官僚主义

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完成给上级一个汇报胶片,一大帮人持续钻研两三个月,胶片改了20几个版本,一张照片要翻来覆去地考量。为了满足上级的一次参观,把本来做实验用的地方用来做展台,购买大量不增值的东西。真是为了博妃子一笑,不惜大动干戈。

这些会议和胶片把管理者的时间全部覆盖了,很少有人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提升组织、提升质量。这里一部分是主动去迎合上级,也有部分是不得不迎合上级。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行下效也是难免的。

当所有的利益都来源于上级领导评价的时候,官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奢望通过什么减少简化来解决问题更是痴人说梦。只有解决了对主管的评价问题,才有可能解 决汇报和会议问题,只有建立起真正能体现主管价值的评价体系,主管才有可能聚焦在核心业务上。公司一旦大了,问题怎么就这么多呢?

5.令人作呕的马屁文化

一决策机构参谋对着领导的材料说,这哪里有什么问题啊,简直太伟大了。看这马屁拍的,太没水准了。马屁文化从管理层泛滥开去,弥漫整个公司,虽然下面不这么肉麻,也都不愿意去戳破这层窗户纸。这直接导致信息失真,试点没有不成功的,要求没有达不到的。

凡是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领导支持的大家都需要支持。无人愿意去忤逆领导的意愿,无人愿意和领导深入讨论问题,上上下下一片祥和之声,敢于直言的更是寥若晨星。历年的成功也强化了这种颂扬和靡靡之音。这些”正确”和”成功”最后就导致不可收场,十分难堪。

马屁文化一方面来源于上行下效,一方面也来源于过于刚性的执行力。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大树虽然多次表示征言纳贤,也只不过象征性表示下罢了。

马屁文化也与华为的组织生态有关系,因为组织设计问题资源调动困难,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大多都是简单粗暴的推动力强型,简单粗暴带来的结果就是对上唯唯诺诺,对下吹胡子瞪眼睛,缺乏真正能认真思考,梳理业务的人。

马屁文化导致机体缺乏自我免疫机能,从上到下都是一条裤子,当裤子非常完美时可能还能正确前行。但裤子一旦破了,露出屁股丢人也是难免的,因为没人敢去跟 上级说,你的裤子破了,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组织的健康成长既需要民主,也需要集中,民主是为了集思广益,集中是为了提高执行。我们没有真民主,最后 导致都是假集中。

6.权利和责任割裂的业务设计

我们的开发部门现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部门经常加班到深夜十二点,大量员工离职,用领导的话来说,几乎是再造了一个腾讯。可笑的是居然有一些部门主管夸自己部门的人热情洋溢,每天自愿加班到深夜,真的是昧着良心说瞎话。

当你把业务部门和开发部门割裂开来的时候,很容易带来前后方的冲突。开发部门负责提供炮弹,负责质量问题,承担的是责任;业务部门有开疆破土,呼唤炮火的权利,却不承担后面对资源负责的责任。这导致业务部门或营销只会大量地去提需求,最后导致开发部门累的要死。

为了让开发不要过度加班,能筛选需求获得真正的价值。于是就提出开发和业务分权制衡,希望开发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对着干,敢于对前方需求提反对意见。看起来是解决问题了。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开发和前方的平衡将带来大量的扯皮,最终不仅丧失价值需求,还会使效率大大降低。就好比治疗吃饭会噎着问题一 样,我们不是通过把饭嚼碎解决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不吃饭来解决问题的。

因为这里缺乏一个真正的责权一体的组织,缺乏一个能平衡前方和后方的真正责任人,或者说业务部门的责权分离导致了这个结果。如果有个责任人,自己能去平衡 需求和后端的资源,他自然会去考虑如何才能使资源最大化,自然会在需求和价值间平衡。我们现在的业务设计就比较混乱,业务和开发抢权,项目和资源抢权,缺 乏一个真正的契约化客户化组织,必然导致一笔大糊涂账。

人都是趋利的动物,组织的设计更要十分精细,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实际需求,而不是按下葫芦飘起瓢的胡乱指挥。而且这些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的东西十分复杂,更多地 靠人的感受和领悟。如果对人没有深刻的理解,是很难搞清楚究竟该如何设计的。我们以前过多地依赖技术和战略成功,当我们突然走向精细化时,就有点慌不择路了。

7.集权而低效的组织设计

有客户反馈,华为响应及时性比以前欠缺,及时性慢。有客户抱怨,华为内部流程僵化,过于教条,没有以前灵活。还有客户问,你们能帮忙把这个电缆换了么,我们回答是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在七个月以后。以前都是内部员工在喊,现在外面的声音也逐步强大起来了。

企业大了后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效率低下,组织复杂,这也被管理界称为大企业病。世界500强为了避免类似的组织累赘,往往会采用事业部形式,就是把组织分成若干个小组织,让小组织自己承担盈亏。通过完整团队的运作,进行短链条的管理和交付。

我们则执行的是长链条的管理和交付,市场和开发属于不同的体系,市场不把开发当人,开发则觉得市场没技术,出了问题就互相推委。有时为了完成个产品的某个牵涉大特征的优化,大体系的纠葛十分严重,直接导致效率十分低下,简直令人惊诧。

反应慢一是管理水平的问题,和我们的组织设计也有很大关系,组织运作的链条太长,必然带来高昂的沟通和协调成本,这些沟通和协调的阻力会大大降低效率。可 能光从流程上看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忽略了流程运作过程中的路径成本。中兴06年前采用的是事业部形式,然后改成集权形式,后来又改成了事业部的形式,现在 看来还是有些进步的。

8.挂在墙上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支撑企业成功的潜在力量,是支撑人奋斗的内驱力,也有着巨大效用。制度和考核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细致入微地搞清楚,核心价值观却弥补了这些空白。这好比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再完美也需要道德的约束,这样社会才能良性互动。

IBM顾问说,核心价值观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种提倡并能获得认可的行为,比如协同创新等。只有做了这些工作的人获得认可,这种行为才会广泛流传。就是说核心价值观要有反馈机制,要有利益牵引。

我们一方面号召大家要实践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动作和价值支撑,最后导致流于形式。比如团结进取等,虽然每次PBC沟通都会拿出来晾晾,但缺乏有 效的解读和利益的支撑,加上局部化利益的考核导向,也使这一切流于形式,非但没能促进企业进步,还浪费了公司的人力物力。大企业的竞争靠价值观,我们这价 值观显然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9.言必称马列的教条主义

我们在汇报材料或宣讲时,口头禅都是IBM 如何、爱立信如何,或者某领导如何。领导看到大家材料也是问这是不是书上写的,有什么出处没,从来不会问我们是怎 么样的。大家觉得只要是进口的就是优秀的,只要是书上的就是可以应用的。这一方面说明大家过分迷信洋人,一方面说明心里没底,或者说对组织什么都不懂,只 能生搬硬套。

当年红军盘踞井冈山,共产国际派了李德博古做军事顾问指导红军,顾问们靠着在苏联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制定了阵地战、城市战等不切实际的指挥方式,最后导致红军惨败不得不万里长征,红军从长征前十来万人迅速降低到两万人左右。

借鉴西方的先进理论可以,但不能完全无条件地照搬。管理是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就是那些基本技术和理论,抄起来容易些,社会科学则牵涉广泛且 深入得多。连德鲁克都说,希望中国企业能在自己国情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而不是教条的照抄。日本企业在成长的同时能成长出国分正义,盛田昭 夫,华为能成长出谁来,林志玲么?

10.夜郎自大的阿Q精神

我们祖上曾经阔过,祖宗成法已经打了这么多胜仗,我们的领袖是英明的,我们还是就这么办吧。公司上下充斥着这样一种盲目自信精神,尤其在领导层。总觉得祖 宗厉害过,以后还是厉害的,有时甚至谈到中兴时都有种品种的优良感来。于是我们着手总结造钟而不仅仅是报时,就这水平,又能总结出个啥呢。

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彼时的成功不能证明此时的成功,更不能证明未来的成功。如果曾经成功过就一直成功,大清朝的辫子军也会源远流长。大家不去寻找成功的真正 原因,辨析哪些才是我们的真正竞争力,躺在各种原因带来的历史功劳薄上,叼着大烟,幻想着自己未来美好生活,十分荒唐。当我们在快速发展时,很多矛盾都被 掩盖了,一旦增速下降甚至减速,矛盾很容易就激化了。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华为需要一场大的挫折,否则永远不可能有进步的勇气和发自内心的改善。或者说华为一场大的挫折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无人能阻止得了这个巨大的惯性。

这就好比2012的大灾难,人类过度消费导致环境的超载,因为利益的原因,任何哥本哈根会议都无法达成一致,也是阻止不了灾难的到来的。一场大的灾难可能是洗涤过去,重新开始的唯一机会。你看2012后的天空是多么的明朗啊

如何成为那个被升职的人

职场升职锦囊1:清楚描述公司的前景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在接受《商业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提拔员工成为公司领导时,看中人选的三大品质:

1. 可以清楚描述公司前景的人;

2. 具有充沛精力的人;

3. 能够激励别人的人;如果你不能激励他人,你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者。”

不少工作努力的OL愤慨自己未能得到赏识,并将原因归结为上司欠缺慧眼,但你会发现:除了自己的“一分三亩地”,她们对公司盈利点、未来发展前景一无所知;除了上下班外,她们很少参加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她们个性冷静矜持,平时燃烧自己都困难,何况要她们激发周围人的工作热情和能量。

请记住:被提拔的,永远是那个对公司前景充满信心的人!

职场升职锦囊2:培养你的政治敏感度

有些OL把“政治敏感度”看作是贬义词,内心极力排斥,其实政治敏感度是领导者必备的素养。无论是公司的老臣还是“空降兵”,你都得潜心研究公司的组织关系、权力结构、业务导向、文化和价值观,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工作部署是否搭上了公司的大船,方向是否与公司主张一致,以及能否得到公司、上司和同事们的支持?

请记住: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职场升职锦囊3:腾出窝给你的接班人

“如果你想爬得更高,一定要记得腾出你自己的窝!”在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课上,我这样劝导学员。在企业管理中,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组合是不尽相同的,主管经理们最“给力”的能力当属人际能力,说白了,你不再需要花时间去做具体的事,而是要将至少80%的时间用在做与人相关的工作,比如:与合作部门的经理吃吃饭、喝喝茶,增进互相间的感情,了解彼此工作目标与状态;挖掘出部门的明星员工,单独为他开个小灶;成为自己接班人的啦啦队长,让公司和管理层记住他的脸……

请记住:人缘是最“给力”的升职助推剂!

职场升职锦囊4:为自己找个内部教练

与上一条锦囊有关。如果你在“朝中”没有人,自然难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公司的未来部署和用人计划,因此,你得腾出时间与财务、HR和业务部门的关键人物建立合作关系,时不时地串个门、聊个天、喝个茶、吃顿饭,最好能在这些部门中物色到自己的教练,让他们成为你的“入党(晋升)”推荐人。

请记住:不时地盘点——假如自己的事业陷入危机中,谁能为你提供支持?

职场升职锦囊5:乐意成为那个“国际章”

大多数OL不愿意接受期限为1-3年的驻外工作,诸不知这恰是你拓展在集团或公司内人脉资源和曝光度的机会。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跻身进入企业最高领导层,那么你必须有总部工作经验,这将有助你熟悉总部人头和把握住公司未来3-5年的发展重心,并就此规划你自己的“发展蓝图”。

请记住:轮岗、驻外工作是升职的前奏曲。

职场升职锦囊6:不拒绝没有“名份”的工作

不要计较做暂时没有回报的工作,比如:为新上司介绍公司情况,提供工作流程或者替他们承担部分的工作等。“空降”后的新上司既想尽快做出些成绩来,又想多了解些情况,因此,你要乐意成为新上司的那把“拐杖”。心理学有条定律:你想让人如何待你,你就那样待他,因此,若想让上司在年终列升职加薪名单时首先想到你,你得让他记住你辅助他成功的关键事件。

请记住:上司赢,你才能赢;千万不要在同事面前抱怨你的上司。

职场升职锦囊7:多说几次“I do”又何妨

除了新上司外,若遇到同事向你求助的话,你也要积极地给予回应,让对方知道你很乐意帮助他们。不要以为这会增加你的工作负担,其实未必,这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熟悉其他同事的工作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互惠性,今天你拒绝向别人伸出援手,明天你同样没有机会获得别人的支持。

请记住:有余力协助他人完成工作,意味着你已做好升职的准备。

职场升职锦囊8:从时间管理到自我管理

有些OL善于时间管理但疏于自我管理,这两个管理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个被动者,被工作推着走,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救火”或应付当下的任务,她们很少主动地思考:“什么事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我必须将它排在重要等级上?”而后者是个事业的主动者,她们会花费15-35%的时间用于规划未来,并为未来升职做好准备。《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道:“要学会首先支付你自己!”

请记住:为你自己的未来投资!

职场升职锦囊9:成为公司的最具价值的精英

前不久,为一家集团公司的经理人做培训,才理解MVP的缩写意思,即:Most Valuable Player。每到年底,大多数企业会按1-8-1的原则,对所有员工进行绩效排队,HR部门还会在10%的高业绩员工中选拔出极具价值的经理人,然后赋予最完善的培训和激励方案,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跻身企业高层。

请记住:MVP,意味着你是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理人,所谓的“强将手下无弱兵”。

职场升职锦囊10:树立积极的职业形象

Web2.0时代,让不少OL迷上了MSNQQSNS和微博,于是乎,有些人率性地在上面抒发情绪,却不知网络空间每时每刻都在向你的上司、同事和竞争对手传递着负面或隐私信息。要知道,公司高层领导者都拥有专门的公关顾问,顾问们时刻告诫着领导者“什么不能说,什么能说、说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来说……”沟通是职场必修课,你必须掌握对谁说、怎么说、说什么!

请记住:如果你想登上“升职机”,不妨少说多听!

1.当面试官打断你的陈述时
面试官:“能否说一下具体情况”
在求职者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时,面试官会突然打断求职者来询问某段经历或者某件事情的详细情况。此时,求职者需要注意的是,面试官可能正在根据你的表述核对你的简历。例如,一些求职者在“裸辞”后会有一段空白期,但它往往不会在简历上明确地表现出来,这时,面试官若是追问详细情况,求职者就需要格外警惕,以防自己说漏了嘴,让面试官怀疑自己没有诚信。

面试官:“嗯,您的意思是……(简要复述求职者的观点)”
求职者通常觉得面试官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个提问的回答,或者因面试时的紧张而翻来覆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时,面试官若是打断你的陈述并简短地复述了你所表达的内容,求职者就该注意自己的表述用词,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晰。

2.当面试官向你提问时
面试官:“如果换你到别的岗位,你愿意吗?”
这句话可能说明求职者所应聘的岗位已经招到合适的人,但面试官对你的兴趣依旧不减,很希望你的加入。面对这种提问,求职者可以根据实际情作出应答。如果求职者认为对方是个不错的公司,对新的岗位又有一定的把握,薪资福利都可以接受,那不妨考虑一下这个机会;如果对方情况一般,新岗位自己又不感兴趣,求职者可以婉拒对方的邀请。

3.当面试官对你表示关心时
面试官:“我们公司很偏僻,在这里上班你来回奔波很辛苦!”
首先,面试官在提醒求职者需要慎重考虑上下班的时间成本问题,也证明面试官对求职者有疑虑,比如求职者是不是因为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而委曲求全,一旦工作后会不会因为上下班太辛苦而跳槽。

其次,如果求职者已经说明自己可以克服交通问题,但是面试官仍旧表示出类似的“关心”,那这次面试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面试官只是拿“上下班辛苦”这个理由委婉地拒绝求职者。

4.当面试官给你建议时
面试官:“以你的能力/学历,你可以……”
面试官的这一建议很可能是暗示求职者应聘目前的岗位有些屈才或者说能力不足。如果求职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降薪跳槽或者相对于应聘公司背景深厚,那么接下来的沟通中求职者需要给面试官吃下“定心丸”,说明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由此解除面试官对求职者不稳定性的担忧。

其实,在求职跳槽的过程中,求职者不仅会从面试官那里得到各种建议,同时还会得到朋友们给予的相关建议。虽然与面试官的“弦外音”不同,朋友们的“弦外音”可能会相对浅显,可是作为求职者,这些“弦外音”同样是你在选择offer时不可忽略的考虑要素。

朋友们的那些“弦外音”

跳槽时,我们可能需要面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领域及公司。为了能给面试官一个良好的印象,为了能让自己顺利的谋求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我们通常都会在事前或是事后进行相关的准备或调查,从公司的官方网站、行业的专业论坛以及在相关行业及公司从事工作的朋友等等地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据前程无忧论坛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有麻烦”的时候会选择寻求“朋友”的帮忙。可是出于各种原因,原本完全可以对你“实话直说”的朋友也会有需要委婉表达的时候,那么,朋友们的曲线表达你是否都能听懂呢?

1.“行业大环境不错,发展前景可观”
其实这句回答相当普通,可是当你想要具体了解朋友所在行业及公司的薪酬待遇,而朋友却对此只字不提,只给了你这么一个顾左右而言他的回复时,身为求职者的你就需要考虑一下了。因为它意味着公司现有的薪酬福利可能会与你想象中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然,如果你看重的是企业的发展前景,那么,朋友的回答你则可以选择漠视。

2.“我觉得你没必要这么急着做决定,再考虑看看”
同样也是一个相当寻常的回应,因为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类“三思而后行”的劝告,但是当朋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作为求职者的你就该提高警惕了。它极有可能是朋友在暗示,你所要前往的公司可能存在着让你无法适应的企业文化或是其他各种问题。因此,一旦从朋友那里收到相关讯息,你就可能有必要三思而慎行了。

3.“工作氛围可能和你之前知道的不同”
一个人对于工作的热忱完全依靠于他对这份工作的动力有多大。比如设计,世人都知道加班或是通宵对于从事设计工作的人而言是加常便饭,可真正的实际状况通常也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因为听说与现实之间,始终都会竖着一块墙板。

4.“那位领导的作风很海派”
“海派”,它代表的是一个海纳百川、多元化的“开放”风格。当你想透过朋友了解他所在公司里的某一位领导,而对方则给了你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时,你就需要留意自己将来面对的可能会是一位看似对下属极其信任,并且愿意放权给下属,但事实上却是一个凡事都会留有一个心眼的“玲珑型”上司。在面对这样的上司时,你所要做的就是不让自己成为“愣头青”,要和上司一样保持“精明”。

“弦外音”古来有之,它可以说是一门充满了各种微妙的深奥学问,且表达方式有各种不同。有些话在我们听来或许“弦外音”十足,但表达者本身可能并未考虑得那么多;同样,一句听似简单明了的话因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充满了“弦外音”。因此,辨别“弦外音”,听懂“弦外音”,对每一位求职者而言,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技能。

不过,当我们在面对“弦外音”的时候,大可不必“闻名色变”,毕竟最有效的沟通还在于“直接”。当然,在沟通的语言及方式上可能需要我们去花费一些工夫,因为在过于直白和委婉含蓄之间,国人相对还是更喜欢“含蓄”一点的。

网友的困惑:

    我和公司签订过竞业限制条款,之后跳槽去了非竞争性的企业,但公司拒绝支付我补偿金,说公司不支付的话竞业限制就失效了,让我接下去再去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好了。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啊?我可以去劳动仲裁要求公司赔偿吗?。

[答复:]

    竞业限制是比较高级的劳动合同条款。不少公司在采用竞业限制的过程中都会犯一个毛病:光注重竞业限制对自己的好处,忽视履行竞业限制的对自己的义务。于是很多时候双方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时风平浪静,真正要履行时却发现漏洞百出,争议多多。

    竞业限制来源于《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在这一条款中,法律赋予单位一个重要权利,在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时,可以收取违约金。但是同时也加给单位一个义务,必须按月支付经济补偿。

    实践中常遇见的第一个问题是,临到离职时发现没有约定补偿金额标准怎么办?

    这个问题国家没有制订统一的处理方案,我们以2009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为分析样本,看看法律工作者对此的思路是怎么样的:“劳动合同当事人仅约定劳动者应当履行竞业限制义务,但未约定是否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或者虽约定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但未明确约定具体支付标准的,基于当事人就竞业限制有一致的意思表示,可以认为竞业限制条款对双方仍有约束力。补偿金数额不明的,双方可以继续就补偿金的标准进行协商;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此前正常工资的20-50%支付。”简单来说,没有约定经济补偿标准不影响竞业限制的存在,双方可以对标准作补偿补充协商约定。如果双方无法对此再达成一致的,由仲裁或法院确定,标准一般是正常工资的20~50%。

    实践中常遇见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你所遇见的,离职时公司其实不再需要员工履行竞业限制义务,解除手续该怎么办?是否不给钱,就可以当成不需要履行竞业限制?

    我们参考2004年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若干问题的通知(二)》(下称通知)中规定:“竞业限制协议生效前或者履行期间,用人单位放弃对劳动者竞业限制的要求,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这里明确公司可以单方面解除竞业限制的约定,但是必须提前一个月通知。所以,员工在得到通知前已经按照约定履行义务,没有去有竞争关系的公司的,员工有权就通知前的那段离职岁月获得所约定的经济补偿。

    同时,对于单位不按约定支付经济补偿的,《通知》中认为:“因用人单位原因不按协议约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经劳动者要求仍不支付的,劳动者可以解除竞业限制协议。”这是员工的权利,员工可以主动要求解除,去有竞争性的公司,也可以不主动解除协议,选择履行义务,拿补偿,直至公司通知解除竞业限制义务。

    有些人疑惑,2004年的红头文件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是否还有效力呢?其实,《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没有明文废止,这意味着这些文件中与《劳动合同法》违背的部分,将按《劳动合同法》执行,不违背的仍然有效。这些关于竞业限制的部分国家没有明确,因此仍然有效。

    对于不在上海工作的读者来说,可以抓住法理,足以应对大多数省市:双方约定的竞业限制义务,一方认为有效并已经履行,已履行的部分肯定有权获得对价(即经济补偿)。由于竞业限制主要是赋予公司的权利,所以公司有权单方解除,但是应当有正式的通知,在正式通知前员工已履行的月份,有权获得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