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四月, 2011


我的答案是:人性.

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其所通行的法则,以及我们都接受的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基础无外乎是西方哲学,以及西方哲学所派生出的政治学,经济学,论理学等等等等.而西方哲学所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基础,就是直面人性,接受人性,所谓的”认识你自己”.

这种力量强大到什么程度?大部分早期的宗教或哲学大都不承认人性的力量,认为需要引导人民遵循神(或是圣人,佛什么的)的行为方式来解决人性的恶.但最终行不通.宗教自身被迫改革,新教的产生和壮大,以及中国的心学盛行就是最好的例子.

再说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和经济理论为什么被很多人认为是宗教?其尝试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很简单,其对人性的描述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的.

水木的很多版面讨论都和经济学有关,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很多属于读了两天宏观,就侃侃而谈,认为可以指点天下了.但西方经济学的起点很明显在微观,在于讨论个体的行为,其根基还是在于人性.就算你信仰的是马经,马经也是谈人性,主张人受到压迫要反抗的吗.

如果我们认清这一点,那么很多讨论就非常简单.比如该系列问题第一条,中国不能乱.相信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生活在动乱的环境.但人性是什么?人是会反抗的,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被拿走了,会不平,会挣扎,最后会造反.宗教号召人们逆来顺受几千年了,能改变了这一点吗?你又要掠夺,又要稳定,只能是人性中的反抗力量会集中到某个时间连本带利的爆发出来而已.

还有一个话题,节前把,一位号称尚书的网友说,产品和服务由屁民来享受和由公务员享受,对总体社会来说是无差别的.先不说微观中的消费效用,这话符合人性吗?现实生活中,谁能够真正实现这种无差别?

中国的大学教育有轻视人文的传统.人文的力量壮大一分,专制的力量就削弱一分.但不可能说我们不重视人文,就可以不承认人性,很多排脑门子出来的东西,听起来很美好,却早已被现实击的粉碎.马克思主义早已经把这一套作到极至了.

今天说这个问题,是希望大家在真正成为为国家出谋划策的尚书之前,能够先回到现实中,了解一下人性是什么.你所说的东西美不美好是一回事,现不现实是一回事.归根到底,我们生活的世界,其根基在于人是什么,而不是人应该是什么.

 

当年被建设四化,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等口号骗了,真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回头一看,路越走越窄,充其量就是过去修长城那些工匠的下场,真正创造财富的人成了垫脚石,依然落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千古轮回。那些进入体制当公务员的人居然成了碰不得说不得的真神了,也别编那些大道理唬人了,直接宣布奉天承运得了。

前些时候,奥巴马提名商务部长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接替将要离任的共和党的洪博培,这里头当然有他政治、经济的多重考量。看到美国首位华裔驻华大使就要上任了,哎哟,我们有的人反应那是相当强烈,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可激动的。这个华裔大使的中国话离白皮肤的“中国通”洪博培差远了。
骆家辉是什么人?你知道吗?什么首位华裔州长、什么首位华裔驻华大使,代表什么?我告诉你,骆家辉的身上,那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他自己说他是第三代移民,他的祖父母移民到美国的时候很穷,可是美国成就了他们一个美国梦。他父母含辛茹苦地送他去念大学,完了美国又给了他一个立足点平等的平台。好了,现在这个“百分之百”的美国人,要来中国捍卫美国的利益啦。他可不是什么“温和派”,扬言要“敲掉中国的贸易壁垒”的就是他。
美国高额的财政赤字和10%左右的失业率让奥巴马难受得要命。怎么办呢?于是这家伙就想起来搞“出口倍增”5年计划。当然要冲着中国来啦,要扩大对华出口,平衡中美贸易。好了,在奥巴马这个计划里面,骆家辉可是一个“关键人物”。有多关键呢?2010年,这哥们带着贸易代表团多次来中国,推广“清洁能源”,做起了“能源推销员”,拿到大笔订单。可就在拿到订单的同时,美国频频对华“双反”调查。这商务部长可真是绝不心慈手软。骆家辉的黄皮白心,我在我的新书里早就说过了。下文就摘自《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一书。再早之前,我在《新帝国主义在中国》和《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2》里就揭露过新帝国主义的嘴脸。

2010年5月21日,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清华大学发表清洁能源为主题的演讲中,只字未提近年来一直成为热点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当他会见中美商会会员的时候,面对代表的提问,他说汇率问题将留到中美经济战略会议的时候再讨论。这是美国给我们的第一个意外。
那美国给我们的第二个意外是什么呢?是他们竟然慷慨地许诺“考虑”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各位知不知道这个有多重要?这么多年来,就是因为他们不承认我们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所以才经常制裁我们的出口产品,比如反倾销等等。而且,美国的制裁通常是采用第三国的市场价格来做计算,比如说在中美彩电反倾销案当中,美国选择印度为中国的替代国,要知道印度彩电的平均原材料价格是中国的6倍,价格肯定比我们高得多,但是美国从来是不讲道理的,他们就用这个标准来制裁我们。而这些制裁依据的真正法律基础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如果美国一旦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的话,就没有制裁我们的法律基础了。要知道2006年到2009年之间,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涉案金额超过60亿美元。美国真的会放弃这个杀手锏吗?

我发现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总统奥巴马两个人在唱双簧。骆家辉是中国人的脸孔,其实是个香蕉,外面是黄的,里面是白的,这种人对中国理解更深、打击更大。还有很多人说,盖特纳的中文讲得特别好,还很高兴。我说你们不要高兴,会去学中文的美国人个个都不是好惹的角色。你想想看,高中大学时代就想到学中文,这是何等的睿智,你会去学非洲话吗?而且骆家辉这种香蕉,他为了显示出他的公正公平,他对中国一定会更过分。所以当年我去美国念书的时候,我的一位过世的老师陈昭男教授在我大学时曾经跟我说:“郎咸平,以后你在美国找指导教授,千万不要找美籍华人。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公平公正,特别折磨中国学生。你要找犹太人,或者找美国白人,他们心中是没有什么牵挂的,比较坦荡,他们会照顾外籍学生。”我谨记这个教诲,因此我在美国的指导教授就是美国白人,还有犹太人,我绝对不敢找美籍华人,我看骆家辉也差不多。
骆家辉从5月16日抵达香港,到5月25日离开北京,从香港的清洁能源及环保行动论坛,到清华大学的演讲,时间在变、地点在变、听众在变,但这个哥们儿的演讲主题一直没变,那就是清洁能源。我把他的原话念给各位听。骆家辉说:“希望150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在回顾这150年时,能够感到非常的欣慰,也能为他们的前辈感到骄傲。由于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节能减排上所作的努力,为地球作了巨大贡献。”
我们中国人最喜欢听这个吹捧我们的谎言了,还中美两国共同努力呢,实在可笑,美国如果能独霸的话,他们有什么理由找我们去共同努力呢?美国自己不行吗?而且他说美国代表了新能源的最高水平,包括波音、杜邦、通用、杜克、第一太阳能在内的24家企业,他把它们称之为代表了开发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产品服务或技术的美国企业。

看看在奥巴马“智慧外交”思维下,围绕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骆家辉和奥巴马是怎么唱双簧的。5月26日开完经济战略会议之后的第二天,奥巴马在美国发表讲话,讲得刚好完全相反。他说我们在能源科技上已经远远落后,全球光伏电池生产前10名里面,7个都是亚洲公司,前5名有3个是中国的,分别是尚德电力,注册地是江苏无锡;英利绿色能源,注册地河北保定;天和太阳能,注册地江苏常州。各位朋友听起来有没有觉得很骄傲?我认为,只要你觉得骄傲的事情通常都会有问题。我发现所谓这3家中国公司虽然是在中国注册,但都在美国上市的,而且大部分股权都是美国投资人。此外,美国的机构投资人和基金分别持有了尚德和英利42%和48%的股权。
我看,他们这个一唱一和的目的就是希望新能源的前期研发由中国买单,把中间制造的污染例如提炼多晶硅所留下的剧毒四氯化硅留在中国,最后再将利润留在美国。这就是我们在这次中美经济对话上的真正让步。2010年5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BP)原油在墨西哥湾外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环保大灾难。就是因为这个原油泄漏事件,使得奥巴马的民调达到历史的低点,奥巴马痛苦不堪。甚至按照媒体的报道,超过半数的人对于奥巴马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不满意的,可能会危及到他以后的竞选连任。
各位想一想,5月20日发生漏油事件,5月24、25日就是第二次中美战略对话,奥巴马派出了200多个阁员参与会议,这是为什么?要知道美国跟我们可是不一样的,我们这边官员特别多,美国的官员是非常少的。人家是精英政府,不像我们是大政府,到处都是官。200多人是什么概念你知道吗?就是说,美国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几乎倾巢出动。我甚至怀疑现在留在美国的只有一个官员,他就是奥巴马。
如果你是奥巴马,碰到这种漏油事件怎么办呢?最好能够在能源政策上交给民众一个又好又快的成绩单。于是骆家辉这哥们就跑到中国来大肆兜售他们的“清洁能源”。

  美国太阳能电池巨头第一太阳能公司最近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同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基地,工程占地64平方公里,稍大于纽约曼哈顿的面积。生产规模大概是200万千瓦的发电量,相当于两座中国的燃煤发电厂。以奥巴马曾经视察的Solyndra公司为例,这家企业在一年里就获得了5.35亿美元的财政担保贷款,而这个企业给奥巴马的回报是什么呢?3000个工作岗位,其中1000个是全职的。Solyndra拿5.35亿美元的财政担保贷款是要做多大产能呢?50万千瓦。所以第一太阳能公司鄂尔多斯项目四倍于Solyndra项目,也就相当于帮美国政府省了21.4亿美元的财政担保贷款。而且,如果在美国建立同样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的话,花费需要50亿~60亿美元,但是在中国建呢?美国就省了50亿~60亿美元的投入!这样算下来的话,总共节省了美国人71.4亿~81.4亿美元的投入。此外,由于太阳能的生产设备全部在美国,这将为美国创造12 000个工作机会,其中4000个是全职工作。

看看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访问日本的时候,怎么回答日本的媒体的,他说,“美国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认为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所以不考虑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了。”正如同我所想的,他们毫不犹豫地就把这个大礼物收回去了。2010年6月10日,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受到议员的炮轰,批评他没有对人民币施压。他的回答挺熟悉,他说,人民币汇率是中国的内政,他们不应该怎么怎么。参议院气得要立法压迫人民币升值。美国总统奥巴马竟然暗示这个立法的提案会在众议院被否决。他们两个人怎么会那么够意思呢?道理很简单,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他们就是脸皮再厚,也得顾及点吃相,不能太难看了吧。不过,奥巴马绝不是省油的灯,6月18日,奥巴马写给6月26和27日召开的20国峰会的其他领导一封私人信件,敦促他们在峰会上对人民币施加压力。我们是赔了两个夫人(一个夫人是金融核弹头,另一个夫人是新能源)又折兵(汇率还要升值)啊。
这就是骆家辉他们干的事儿。

在华为内刊上刊登的这篇文章,是一个针砭企业危机的杰作。朴实无华地描述,直奔企业的真问题。许多现象,不只存在于华为,也普遍存在于中国企业。

最近和很多中基层优秀人才交流,面对复杂低效的现状,普遍有种无力感。本人从以前意气风发也逐步冷却和平静下来,希望能通过发发牢骚,浇下心中的块垒,也能稍微发泄下大家的郁闷心情。这里就不讨论外部环境中的汇率上升和通货膨胀问题,只从公司内部问题分析入手。

关于内部问题,相信经过这次调薪事件,也应该能感受出点味道来了。本人和华为各阶层,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贵胄都有着广泛的接触,也经历过很多领域和业务,相信视角也并非只是管中窥豹。同时也希望本文不至于引起普遍的反感,或者带来“不能生鸡蛋,凭什么评价鸡蛋”之类的指责

1.无比厚重的部门墙

一般产品出了问题,我们都是互相推卸责任,经常最后发现谁的责任都不是。要么是客户没操作好,要么是环境不匹配。通信产品非常复杂,结合部模糊地带也很多,推卸掉责任还是很容易的。好比当初三聚氰胺的笑话,厂家说牛奶出了问题是因为奶贩子,奶贩子说是因为奶牛,奶牛说是草的问题,草说是草他妈出了问题……

还有就是内部协调起来特别困难,如果不是自己牵头或者自己部门牵头负责的项目,很难调动得了资源。我们很多主管一般都只提倡自己部门内部相互协作,希望协作中能给自己组织带来好绩效,当自己部门要协作外部门时,就开始推三阻四了。这种自私的假协作最终带来内外都不协作。所以整个华为都在做布郎运动,这种运 动对大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

不恰当的局部考核是导致类似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考核差距过大也强化了这种冲动。所有人都关注自己是不是能获得高绩效,没人关注组织是否能成功。虽然两年前把考核从三个月一次改成了六个月一次,还是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六个月一次不是仅仅为了拉长周期,还希望能借此弱化过密的考核,强化大家对全局的关注。

不恰当的考核不仅会伤害整体,也容易导致过度关注短期利益。比如大家都不关注项目或组织最终是否成功,只关注短期内能看得见的收益,只要眼下不出问题,以后就没人管了。就算我们把以后网上的表现也作为考核对象,但因为时间相对较长,对眼下的约束也是有限的。

如果是生产线女工,完全可以每天计件考核。产品越复杂,考核越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试图通过考核掌控一切,生怕考核弱化导致大家都不干事。可当我们把考核设计得十分严密时,大家是都很忙了,都有事干了,但都忙的不是正事。

当所有人都不把企业放心上的时候,考核只能沦为互相欺骗的幌子、强化布郎运动的搅拌机。考核的尺度和范围十分重要,片面希望考核解决一切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考核工具要能和核心价值观、人员成熟度、管理水平等匹配起来应用才有可能发挥好的作用。

2.肛泰式(膏药式)管控体系

先看些常见的现象:上级说减少会议,于是有用没用的会议都不让开了。领导说转测试三次不通过开发代表下岗,于是再也没有转测试不通过的了。发文说质量和进度冲突时质量要第一,于是就有人在项目可以GA了还故意拖几天,这样就显得更重视质量了。

当出现这些做假现象时,上级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大家能力太差,监控措施不到位,反正都是员工的错,都是别人的错。于是为了避免做假,又设定更复杂的管控措施,增加复杂的监控组织。于是组织越来越复杂,干活的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低下。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是员工能力不行,也应该设计适配员工能力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者去对员工培养,应该通过疏而不是堵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组织现状,谁都搞不清楚我们下一个部门叫什么名字,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到底有哪些组织。业界平均投入实际价值工作的人员一般在95%左右,我司据说在70%以下,30%以上的人干的都是不增值的工作。到处都很忙,也到处是“闲人”。用句曾经下属的话来说,和尚很少,菩萨太多。

还有个现象就是调查或评估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假模假样地分析下根因,稀里糊涂研讨来研讨去,于是就头痛医头地设置组织开展措施了。年年都有TOP N,年年都持续改进,但问题却从来没见彻底解决过,这些问题也很少见有变化过。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是假把式。

领导从来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下面做不好是因为他们执行不到位。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所有人都执行不好,会不会是因为自己缺乏一线的深入分析或缺乏和实际业务的结合体验,是不是自己制定的规则有问题。华为四大禁之一就是禁止没有实际业务经验的去做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工作,大家看看我们有多少是符合要求的。就算从事过具体业务,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我们依然停留在19世纪的管理模式中,总希望通过条条框框这种表象的东西解决系统问题,试图把管理简单化表面化。对于复杂知识型劳动,贴膏药式管控管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背后的自由度太大了,太复杂了。真正合理的方法一是搭建平台激发员工,二是建立针对组织级的健康审视,一种对管理和氛围的促进方法,而不是现在对一些容易被欺骗的指标的审视。

3.不尊重员工的以自我中心

世界级企业以员工为本,他们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统一起来。他们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体现为员工能力的持续,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所谓的预期管理,即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公司获得自己的未来。

我们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典型的“绩效导向”,就是“你给我赚更多的钱,我就给你发更多的钱”,”你不给我赚钱,你就可以走人了”。

创新型知识型企业员工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对待生产资料缺乏敬畏之心,也缺乏共同成长的愿景,导致我们的离职率很高,忠诚度低下。当领袖说我们要采用赛马文化时,我们甚至连培训都不敢用了,即使偷偷培训也要说是研讨。

而且很多动作缺乏真诚的沟通,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一种老子训儿子的口吻。本来相同的问题,经过我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大多获得的都是抵触性的反馈。这也导致了员工和企业不能站在一条船上,过一天算一天。

其实华为作为民营企业的翘楚,是具有吸引大家的先天优势的,一大批厌恶国家垄断型研究体系、厌恶外企的优秀人才,对华为充满了热爱,也有很多人抛弃高福利 低劳动强度的垄断企业和研究所来到曾经热情洋溢的华为。所以只要我们能按部就班地做,虚心真诚地对待大家,是可以留住很多人才的。但我们在人才的管理上落 后别人一个时代,当大家都在为尊重人、激发人、培养人努力奋斗时,我们还在把员工当敌人看,当机器管。

4.“视上为爹”的官僚主义

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完成给上级一个汇报胶片,一大帮人持续钻研两三个月,胶片改了20几个版本,一张照片要翻来覆去地考量。为了满足上级的一次参观,把本来做实验用的地方用来做展台,购买大量不增值的东西。真是为了博妃子一笑,不惜大动干戈。

这些会议和胶片把管理者的时间全部覆盖了,很少有人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提升组织、提升质量。这里一部分是主动去迎合上级,也有部分是不得不迎合上级。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行下效也是难免的。

当所有的利益都来源于上级领导评价的时候,官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奢望通过什么减少简化来解决问题更是痴人说梦。只有解决了对主管的评价问题,才有可能解 决汇报和会议问题,只有建立起真正能体现主管价值的评价体系,主管才有可能聚焦在核心业务上。公司一旦大了,问题怎么就这么多呢?

5.令人作呕的马屁文化

一决策机构参谋对着领导的材料说,这哪里有什么问题啊,简直太伟大了。看这马屁拍的,太没水准了。马屁文化从管理层泛滥开去,弥漫整个公司,虽然下面不这么肉麻,也都不愿意去戳破这层窗户纸。这直接导致信息失真,试点没有不成功的,要求没有达不到的。

凡是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领导支持的大家都需要支持。无人愿意去忤逆领导的意愿,无人愿意和领导深入讨论问题,上上下下一片祥和之声,敢于直言的更是寥若晨星。历年的成功也强化了这种颂扬和靡靡之音。这些”正确”和”成功”最后就导致不可收场,十分难堪。

马屁文化一方面来源于上行下效,一方面也来源于过于刚性的执行力。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大树虽然多次表示征言纳贤,也只不过象征性表示下罢了。

马屁文化也与华为的组织生态有关系,因为组织设计问题资源调动困难,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大多都是简单粗暴的推动力强型,简单粗暴带来的结果就是对上唯唯诺诺,对下吹胡子瞪眼睛,缺乏真正能认真思考,梳理业务的人。

马屁文化导致机体缺乏自我免疫机能,从上到下都是一条裤子,当裤子非常完美时可能还能正确前行。但裤子一旦破了,露出屁股丢人也是难免的,因为没人敢去跟 上级说,你的裤子破了,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组织的健康成长既需要民主,也需要集中,民主是为了集思广益,集中是为了提高执行。我们没有真民主,最后 导致都是假集中。

6.权利和责任割裂的业务设计

我们的开发部门现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部门经常加班到深夜十二点,大量员工离职,用领导的话来说,几乎是再造了一个腾讯。可笑的是居然有一些部门主管夸自己部门的人热情洋溢,每天自愿加班到深夜,真的是昧着良心说瞎话。

当你把业务部门和开发部门割裂开来的时候,很容易带来前后方的冲突。开发部门负责提供炮弹,负责质量问题,承担的是责任;业务部门有开疆破土,呼唤炮火的权利,却不承担后面对资源负责的责任。这导致业务部门或营销只会大量地去提需求,最后导致开发部门累的要死。

为了让开发不要过度加班,能筛选需求获得真正的价值。于是就提出开发和业务分权制衡,希望开发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对着干,敢于对前方需求提反对意见。看起来是解决问题了。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开发和前方的平衡将带来大量的扯皮,最终不仅丧失价值需求,还会使效率大大降低。就好比治疗吃饭会噎着问题一 样,我们不是通过把饭嚼碎解决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不吃饭来解决问题的。

因为这里缺乏一个真正的责权一体的组织,缺乏一个能平衡前方和后方的真正责任人,或者说业务部门的责权分离导致了这个结果。如果有个责任人,自己能去平衡 需求和后端的资源,他自然会去考虑如何才能使资源最大化,自然会在需求和价值间平衡。我们现在的业务设计就比较混乱,业务和开发抢权,项目和资源抢权,缺 乏一个真正的契约化客户化组织,必然导致一笔大糊涂账。

人都是趋利的动物,组织的设计更要十分精细,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实际需求,而不是按下葫芦飘起瓢的胡乱指挥。而且这些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的东西十分复杂,更多地 靠人的感受和领悟。如果对人没有深刻的理解,是很难搞清楚究竟该如何设计的。我们以前过多地依赖技术和战略成功,当我们突然走向精细化时,就有点慌不择路了。

7.集权而低效的组织设计

有客户反馈,华为响应及时性比以前欠缺,及时性慢。有客户抱怨,华为内部流程僵化,过于教条,没有以前灵活。还有客户问,你们能帮忙把这个电缆换了么,我们回答是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在七个月以后。以前都是内部员工在喊,现在外面的声音也逐步强大起来了。

企业大了后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效率低下,组织复杂,这也被管理界称为大企业病。世界500强为了避免类似的组织累赘,往往会采用事业部形式,就是把组织分成若干个小组织,让小组织自己承担盈亏。通过完整团队的运作,进行短链条的管理和交付。

我们则执行的是长链条的管理和交付,市场和开发属于不同的体系,市场不把开发当人,开发则觉得市场没技术,出了问题就互相推委。有时为了完成个产品的某个牵涉大特征的优化,大体系的纠葛十分严重,直接导致效率十分低下,简直令人惊诧。

反应慢一是管理水平的问题,和我们的组织设计也有很大关系,组织运作的链条太长,必然带来高昂的沟通和协调成本,这些沟通和协调的阻力会大大降低效率。可 能光从流程上看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忽略了流程运作过程中的路径成本。中兴06年前采用的是事业部形式,然后改成集权形式,后来又改成了事业部的形式,现在 看来还是有些进步的。

8.挂在墙上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支撑企业成功的潜在力量,是支撑人奋斗的内驱力,也有着巨大效用。制度和考核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细致入微地搞清楚,核心价值观却弥补了这些空白。这好比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再完美也需要道德的约束,这样社会才能良性互动。

IBM顾问说,核心价值观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种提倡并能获得认可的行为,比如协同创新等。只有做了这些工作的人获得认可,这种行为才会广泛流传。就是说核心价值观要有反馈机制,要有利益牵引。

我们一方面号召大家要实践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动作和价值支撑,最后导致流于形式。比如团结进取等,虽然每次PBC沟通都会拿出来晾晾,但缺乏有 效的解读和利益的支撑,加上局部化利益的考核导向,也使这一切流于形式,非但没能促进企业进步,还浪费了公司的人力物力。大企业的竞争靠价值观,我们这价 值观显然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9.言必称马列的教条主义

我们在汇报材料或宣讲时,口头禅都是IBM 如何、爱立信如何,或者某领导如何。领导看到大家材料也是问这是不是书上写的,有什么出处没,从来不会问我们是怎 么样的。大家觉得只要是进口的就是优秀的,只要是书上的就是可以应用的。这一方面说明大家过分迷信洋人,一方面说明心里没底,或者说对组织什么都不懂,只 能生搬硬套。

当年红军盘踞井冈山,共产国际派了李德博古做军事顾问指导红军,顾问们靠着在苏联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制定了阵地战、城市战等不切实际的指挥方式,最后导致红军惨败不得不万里长征,红军从长征前十来万人迅速降低到两万人左右。

借鉴西方的先进理论可以,但不能完全无条件地照搬。管理是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就是那些基本技术和理论,抄起来容易些,社会科学则牵涉广泛且 深入得多。连德鲁克都说,希望中国企业能在自己国情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而不是教条的照抄。日本企业在成长的同时能成长出国分正义,盛田昭 夫,华为能成长出谁来,林志玲么?

10.夜郎自大的阿Q精神

我们祖上曾经阔过,祖宗成法已经打了这么多胜仗,我们的领袖是英明的,我们还是就这么办吧。公司上下充斥着这样一种盲目自信精神,尤其在领导层。总觉得祖 宗厉害过,以后还是厉害的,有时甚至谈到中兴时都有种品种的优良感来。于是我们着手总结造钟而不仅仅是报时,就这水平,又能总结出个啥呢。

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彼时的成功不能证明此时的成功,更不能证明未来的成功。如果曾经成功过就一直成功,大清朝的辫子军也会源远流长。大家不去寻找成功的真正 原因,辨析哪些才是我们的真正竞争力,躺在各种原因带来的历史功劳薄上,叼着大烟,幻想着自己未来美好生活,十分荒唐。当我们在快速发展时,很多矛盾都被 掩盖了,一旦增速下降甚至减速,矛盾很容易就激化了。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华为需要一场大的挫折,否则永远不可能有进步的勇气和发自内心的改善。或者说华为一场大的挫折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无人能阻止得了这个巨大的惯性。

这就好比2012的大灾难,人类过度消费导致环境的超载,因为利益的原因,任何哥本哈根会议都无法达成一致,也是阻止不了灾难的到来的。一场大的灾难可能是洗涤过去,重新开始的唯一机会。你看2012后的天空是多么的明朗啊

除非你像我一樣學程式語言只是為了到處獻寶,否則你在學一套程式語言前,應該先仔細評估到底要學哪一套。每個程式語言的用途都有很大的差異,走了冤枉路可能會耽誤到計畫實作的進程。

我大致上把程式語言分成五類,分述如下:

Web Page Script Languages
用來做網頁的語言,可以對網頁做控制。如果你希望設計出很炫的網頁,光靠 HTML 是不夠的,你還得學一套 Web Page Script Language,比方說 JavaScript(ECMAScript)和微軟的 JScript。不過兩者都是系出同門,所以差不多。WML Script(WAP 手機的 script)也是襲自 JavaScript。

許多人知道我不會 JavaScript 之後,都會大吃一驚地反問:「可是你不是會 Java,怎麼不順便學 JavaScript,兩個語言不是差不多」。如果依照此推理,我看我差不多每個語言都要學了,因為除了 REBOL 和組合語言比較特殊之外,我覺得其它語言的語法都差不多(但用途差很多)。

不過我最近的確是有打算開始學 JavaScript,因為我發現用到它的機會還不少。除了網頁會用到之外,我最近所接觸的 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就使用 JavaScript 來達到動畫效果。

Interpreted Languages(直譯式語言)
這類直譯式的語言包括了 Perl、Python、REBOL、Ruby… 等,也常被稱為 script 語言,通常是用來取代批次檔和 shell script 以便和底下的作業系統溝通。基本上,每個人至少都應該要會一套這類的語言,當你需要做某件簡單的工作,你可以透過直譯式的語言來輕易地辦到,這麼一來,你就可以不必大張旗鼓地使用 Java 和 C++ 等工具了。

直譯式的語言通常比較高階,程式比較好寫,往往簡短地幾行程式就抵得過 Java 或 C++ 的一堆程式碼。因為不用編譯而且高階,所以這類語言的程式效率通常很差,又因為原始程式碼暴露在外,所以拿它來寫寫工具程式自己用可以,但是拿來開發軟體產品比較不恰當(除非你不在乎原始碼外流)。目前這類語言最常被用來開發網頁伺服器端的程式,或者是設計軟體的 prototype。

Python 有一些不錯的語言特性,目前在國外算是滿熱門的;Ruby 是日本一位教授設計的,但是這語言太新了,目前好像只有 Addison Wesley 的一本英文書和 O’Reilly 的一本日文書可供參考;REBOL 則是我近期最喜歡的程式語言,非常特別,REBOL 語言的思維和別的語言差異非常大,許多時候很接近英文句子。至於 Perl,我就沒有研究了,台灣歐萊禮公司已經有 Perl 的專家了,如果我現在去學 Perl 的話,短期內是不可能超越他的,所以我看算了 :(

Hybrid Languages(混合式語言)
Java,C# 都是混合式語言,介於直譯式語言和編譯式語言之間(不管是在執行效能上或程式簡單性上)。

C# 的語言有許多奇怪的特色,但也有一些不錯的特色。C# 的學習使用上的難度介於 Java 和 C/C++ 之間。C# 是 Microsoft .NET 平台上最重要的語言,值得我們持續觀察其後續發展。至於 Java 我就不用多說了,相信 Sleepless in Java 的讀者們應該都知道 Java 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 Visual Basic,在 .NET 平台主推 C# 語言,而 VisualBasic .NET 的語言又比以前複雜許多的情況下, Visual Basic 的前途似乎很不看好。

Compiling Languages(編譯式語言)
C/C++,Delphi(Object Pascal)都是編譯式語言。這幾年來,C++ 已經變得越來越龐大了,大多數的 C++ 程式員只用到(也只懂)C++ 功能的一小部份。想成為 C++ 語言真正的高手,沒有耗上三五年是不可能的。雖然 C++ 很複雜,但是真正想成為程式高手的人應該都要懂 C/C++,重要的 API 都會有 C/C++ 的版本,由此可見 C/C++ 的重要性。至於 Delphi,在 Microsoft .NET 推出之後會對 Delphi 造成一些打擊(Microsoft .NET 的語言名單中連 Scheme、Eiffel 和 Mercury 這種少用的語言都出現了,獨缺 Delphi),但是 Delphi 能透過 Kylix 來跨越 Windows 和 Linux,又是一個很大的吸引力,如果你想要跨 Linux 和 Windows 平台的 RAD 工具(語言),目前 Delphi 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Assembly Languages(組合語言)
使用組合語言,你將嘗試到一磚一瓦堆砌出程式的樂趣(或痛苦)。組合語言可以說是最接近硬體的語言,學會組合語言,就可以對電腦的運作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不過,目前連開發驅動程式都不太需要用到組合語言了。恐怕只有做 DSP 和 OS 等極少部份的人需要用到組合語言。我也好久沒寫組合語言程式了,以前 DOS 時代,我還用組合語言寫過一個 PE 2。

程式語言學習順序的建議
通常 Web Script 最簡單,直譯式語言其次,接著是混合式語言,和編譯式語言,最麻煩的是組合語言。如果你完全沒有程式經驗,想開始學程式設計的話,你可以從 JavaScript 著手,等到程式基礎觀念建立得差不多了,再往下學習直譯式語言,然後再學習混合式語言 …,以此類推。

希望這篇文章能解決讀者們選擇程式語言的困擾。

本文作者:蔡學鏞
張貼日期:2/14/01(The First Valentine’s Day in the 21st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