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006年3月29日


Windows Media Player视频任你截

Windows Media Player(以下简称:WMP)是不少用户播放视频的首选。当我们在播放视频时,不免会碰到某个心仪的画面,用常规的方法,使用键盘上的“Print Screen”来抓屏的话,并不能真正地抓取我们所需的画面,用QQ的截图功能也无济于事。用专业截图软件吧,下载安装挺发麻烦的,怎么办呢?下面笔者就教大家一个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抓屏的办法。

在启动的WMP中,选择“工具/选项”,弹出“选项”对话框,选择“性能”标签,“高级”,在弹出对话框中将“使用混合呈现器”、“使用覆盖”、“使用YUV翻转(Y)”、“使用RGB翻转(R)”前的钩去掉(如图)。以后无论是用键盘还是QQ,WMP图象怎么截都可以了。

  最近网上有大量的文章讨论改革的话题,但是我认为讨论方向有点偏差,甚至有人会无限上纲地提出我反对改革的说法。我必须明确地指出,改革本身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我们整个社会包括我在内没有人会反对改革,但是我想明确地指出—–改革路径的选择才应该是目前讨论的焦点。

  我国改革开放了27年,一方面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安,这两种极端现象的同时出现必然对我们过去所认同的改革思维产生了极大冲击,是否我们过去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有问题呢?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期阶段,经济问题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来源,也就是民生必需品的不足。举例而言,当时老百姓能够吃一碗饺子,或者买一盒有一半能划亮的火柴就很高兴。为何出现这种怪现象?其原因就是政府垄断了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分配,使得社会经济基本丧失了活力,而且也由于这种垄断,使得国营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其直接结果就是民生必需品的供应严重不足,社会整体生活质量自然不足。因此,邓公小平敢为天下先,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甚至当时的政府可以容忍小规模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包括贪污腐败,逃漏税等,其原因就是希望透过所谓“矫枉过正”的方式激发民间的活力以及创造力,打破政府的垄断,用心良苦,可见一斑。无可置疑,这个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政府放弃了民生必需品的垄断,开放民间资本参与生产和分配,使得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变得比以前充足了!当时全国的老百姓还是很满意甚至感激这种开放的形式。实事求是而言,我们不但要充分肯定这个阶段的改革指导理念,更要充分肯定当时专家学者的贡献。 

  但是改革的第二阶段带领社会走到什么地步呢?这里有一个指标值得警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所得收入分配的指标,国际标准认为超过0.4就是危机,而中国已然是0.5,第二阶段的改革带来了严重财富重分配不均的结果—-富者越富,而贫者越贫, 这也正是目前民怨沸腾的主因。为什么曾经令人鼓舞的改革走到第二阶段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邓小平有名言:“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全国老百姓在当时也一致支持。这句话是在改革初期为了激发民间活力的所提出的有效思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财富不断的积累,社会不公平现象就变得极为尖锐了。因此邓小平的理论指导思想必须深刻理解把握。在这个问题上,我对国内某些专家学者不知与时俱进的僵化思维感到极度失望,我甚至怀疑这些专家学者故意不理会社会公平是改革进一步推进阶段的重中之重的任务,甚至图谋利用改革自己获利。 

  在改革的第二阶段,邓小平“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其实是有其潜台词的。这个潜台词就是,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是其他人不会因此变得更贫穷,不会因改革而受损害,这就是原则。这个原则不但符合社会主义理念,也符合了现代资本主义理念,这就是我在2005年12月21日清华大学演讲的主要观点。

  但是很不幸的是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社会环境急速恶化,可是部分专家学者还在抱残守缺,仍然只谈改革第一阶段所倡导的效率,而不谈第二阶段应倡导的公平。他们简单的认为将西方的经济学概念引入中国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是由政府与全民合作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下谈论各种不同学派的经济理念才有意义。如果遍地都是盗匪,再奢谈什么经济学派或者任何经济理论都是惘然,根本不可能在社会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谈经济发展—-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成功经济发展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这就是俗话所说“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在目前社会大环境逐日恶化的大前提之下,只谈经济问题只能是缘木求鱼。同样的逻辑,单纯在法学范畴里奢谈建立法治化社会也是枉然。 

  在当前中国,要解决经济的长期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先系统性的解决社会问题,例如有人明火执杖抢夺私人财产,有人偷窃国有资产,有人悍然剥削中小投资者。这些坏的经济现象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例如监管不严,例如社会道德标准失范,例如缺乏信托责任等等。但很不幸的是学术界现有两种怪现象。第一种怪现象是相当一批学者忽略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而在一些枝节话题上喋喋不休。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局促做法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现实。每每看到这些人把精力智力花在为个人虚荣心而论战,断章取义,无限上纲甚至人身攻击的时候,我只能认为这就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偏执学者的悲哀。第二种怪现象是很多学者根本有意忽略了社会环境恶化的现实情况,这种掩耳盗铃的背后原因在于缺乏社会良知。这种偏执和缺乏良知的现象也是网民批评这些学者的主因。这些学者不理解自己是偏执或是无良知的,面对网民批评的时候每每勃然大怒。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奇怪思维正显示了这些学者还沉溺于大众传媒时代主导舆论的幻觉,而浑然不知个人传媒(网络)时代已经将话语权转到社会民间的巨大转变,这真正是我国学术界的悲哀。 

  但是第二阶段的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目前却是由上述这批专家学者主导舆论的时代中成型的,基本上而言,部分专家学者的改革思维仅仅是抄袭西方一些表面肤浅的名词,例如市场化和民营化,再通过自己的一知半解设计改革路线。这些改革思维之浮浅以及结论之随意让有识之士感到震惊。这种现象就好比医学界移植活体器官必须先考虑排异现象,引进一种新品种必须先考虑是否有天敌,否则环境立刻遭到破坏。举例而言,澳洲引入兔子,由于没有天敌而泛滥成灾,美国密西根州随意丢弃了几条黑鱼,由于没有天敌,造成了五大湖的黑鱼成灾。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了一个大道理,那就是随意引入一个活体制度,例如民营化和市场化,就要先统筹考虑排异或天敌等等配套因素,否则社会环境一旦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而这也正是我国第二阶段改革路径的错误选择――在没有有效配套措施的土壤上囫囵吞枣的盲目引进西方时髦的经济学概念,从而破坏了社会环境,败坏了人心。 

  为了端正进一步深化改革思维理念,五年来我的第一步做法就是透过案例分析让全国老百姓深刻的理解他们所熟悉的公司如何透过不法手段侵吞属于全国百姓的资产,以社会大众的反应来看,目的达到了。

  第二步的做法就是透过案例分析寻找规律性—–在其他改革问题上寻找相同的规律,例如教改和医改。我竟然发现惊人的类似性。例如教改图利大学,而改革成本由最贫穷的农村子弟负担,医改图利民营医院,而改革成本由全社会病人负担。其他的改革是不是也有少数人得益呢?例如股改,房改,金融改革。。。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小康社会?那绝对不是人均GDP多少美元就能说明问题,而应该是老百姓能住房,能看病,能上学,以及能够退休养老。可是现时第二阶段的改革结果是什么呢?房改之后老百姓住不起房了,医改之后看不起病了,教改之后小孩上不起学了,国企改革之后竟然被迫下岗,不但吃不起饭,甚至无法退休了—-你叫老百姓怎么想得通,怎么能接受。但是我认为这个阶段最严重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是非原则被完全破坏殆尽。举例而言,国企改革之中,总有人强调“东西是自己的才做得好”这类糊涂逻辑,这是不是表示民企的职业经理人就可以不做好呢?那我们的民营企业又要如何发展呢?推而广之,政府也不是政府官员个人的,那么是不是政府官员就可以做不好呢?此外,如果我们接受了荒谬的“冰棍理论”,那么做得好的国企老总什么都得不到,做的坏的国企老总反而可以将国企纳为己有,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伦理判断和是非标准吗?道德伦理是非标准迅速沦丧的结果是我们的社会土壤变坏了,人性变质了,社会变贪婪了,这种荒谬的土壤能培养出好干部,好企业吗? 

  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整个社会竟然没有制衡措施,为什么任由错误思维主导经济发展呢?我的结论是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决策,再加上少数专家学者垄断了舆论,在没有全社会的集体参与和集思广益之下,形成了少数人垄断改革路径的选择—而且是一个破坏社会环境的错误路径。

  我想当下应该重新探讨如何定义改革路径,什么样的改革才能真正利国利民?那就是应该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改善这个我们所深爱的土壤。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此我呼吁全社会包括行行业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放弃门户之见,以及个人的虚荣心,尽其所能的发挥自己擅长的技能,共同为营造谐和的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献计献策,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为民族,为国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进而和谐的社会土壤。又因为解决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需长期努力的大任务,只有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方可为之。而绝不能对于社会各种不正常不健康的现象假装视而不见,违背良知,徒增社会大众反感。

  “主流”学者们最近两年太委屈,心里边冒出一股怨气,便发到非主流而自称主流、网民们还大买帐的郎咸平身上。N多的者名学者或文人出来写文章,数落郎咸平的不是,遗憾的是,每次的出场,均招来更多的臭鸡蛋西红柿。他们更郁闷!

  在他们看来,公众已经丧失了理性,有人甚至说现在的情况是谁反对郎咸平,谁就是“人民公敌”。郎咸平简直成了神!

  那么,我们倒要看看,是谁神化了郎咸平?

  最近一段时间,先后有刘吉、盛大林、钟凯、叶檀等评点郎咸平,基本是否定的评价,否定的不是一个人的理论与观点,更多的是大众对郎咸平的态度。这是实质。

  如果你觉得比郎咸平高明,把你的理论光明正大摆出来不就结了,让民众也“非理性”地吹捧吹捧你,不就好了吗?

  然而他们不!

  其中有人还哼哼告诫郎咸平的支持者:“那么反对郎咸平的“主流”人士,究竟在反对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对社会痼疾深有体会、对经济学拥有超过一般发言权的人下决心,不惜背上民意的十字架,也仍然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准确的讲,这话不是说给我听的,因为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我支持郎咸平的某些观点,同时又反对他的另外一些观点。但是我又感觉这话是说给我听的,因为我也纳闷,这些“主流”人士,为啥一定要和民意作对呢?难道知识分子的责任,不就是了解民意、引导民意、为民意而呐喊吗?

  这时候,有人把希特勒拿出来,告诉我们民意有时只是人质,民意有时也会犯错!这一点谁也不否认,可是能说明什么呢?难道就因为民意有时会犯错,就弃之如敝履吗?

  即使是从概率论的角度上来讲,民意犯错的几率也远远小于“主流”们犯错的几率,这一点,他们务必要弄清楚。

  这正是现代民主的基础。

  但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却又不能简单以一个命题的民意接受程度来判定它的正确与否。这一点,郎咸平的反对者们是接受的,他们走得更远,一个民意广泛接受的命题反而更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他们“不惜背上民意的十字架”,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找骂!

  问题是,这些人除了会骂别人是一个破坏者之外,自己却并没有表现出一个建设者的风范,相反在一些常识上,却向大众展示自己的浅薄与无知,甚至丑陋。他们甚至不会分辨,那些如雨点般落下的板砖,究竟是在为郎咸平辩护,还是对他们无知的痛打?

  他们什么都不管,直接就将这痛打或辩护的缘由,安在郎咸平窃取民意的头上!

  民意是什么呢?民意由你我他的观点判断组成,具体到这里,就是对各种学说的观点。各位学者的学说,就是他向民众兜售的公共产品。很显然,既然是一种产品,自然会有质量高下之分,过去的主流媒体,都被这帮人垄断着,老百姓强奸了也只有被搞的份。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为大家提供了充分展示的平台,交易成本极为降低,公共产品极为丰富,这个时候,你还想强要大众接受你的伪劣产品,可能吗?

  观察郎咸平的成名轨迹,他并非因讨好民众而成名。

  从最初的德隆,到后来的格林柯尔,再到炮轰各项改革,从最初的微弱声音,到国资委叫停MBO,他以自己独创的郎氏战法,终于获得了民众的认同。

  如果德隆不垮,顾雏军不关,他郎咸平再怎么会炒作,也不过是资本市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角色。问题是德隆与顾雏军都很配合。

  在这个过程中,民意被唤醒了,原来号称大陆改革推动者的那些主流人物,在帮着一帮劫匪在抢我们的财富!

  我们至少可以问一句,你们这些自认为了解中国改革,为中国改革“呕心沥血”的“主流”经济学家,在那帮骗子把动静弄得如此之大时,你们在哪里?

  为什么还要让一个香港的教授出来“拯救”众生?

  为什么在他揭露骗子的时候,你们还要为骗子辩护?

  如果我是主流,我会把自己在屋里关三年,不要出来丢人现眼,丢不起那人啊。

  郎咸平,他自己都说智商不高,低智商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事,精英分子却视而不见,要么是的确不是做这一行的料,要么就是人品有问题,还想得出第三种可能吗?

  人贵有自知之明,没有那金刚钻,就不要揽那瓷器活儿。

  前一阵要与郎咸平就“郎咸平是不是个大混蛋”进行论战的李姓咨询工作者,终于憋出来了一篇“大”作《郎咸平的“真实”与“谎言”》,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说实话,第一次觉得《经济观察报》与咱读者的距离拉得这么近,再多发几篇这样的文章,是个人就会很有信心在上面发稿了。

  全文洋洋洒洒近万言,分国企改革成败、产权改革、信托责任、金融手段、公平与效率等五个方面来驳斥郎咸平的一些观点。下面仅提出这篇文章的主要漏洞,比较具有典型意义,正是因为这些反郎者用自己低劣的知识产品(中间也许还包含其个人品质)神化了郎咸平,才把他推到了一个民意代言人的地位。

  第一,断章取义

  这篇文章先把郎咸平的观点作为靶子树在每章开头,没有引用出处,这种基本学术素养的缺失,俺也就不过多要求了。

  咱们看看其中的一个论点:“郎咸平:债券等金融工具就是一群傻瓜骗第二群傻瓜,第二群傻瓜骗第三群傻瓜,欧洲17、18世纪经历的三次金融危机正是有这些金融工具的结果,我国正面临着当时一样的金融危机。”

  我无话可说,姑且不论郎是在什么状况下,怎么说,说没说这句话,就算说了,你用反驳吗?我还真不信郎咸平就坚持认为金融工作者都是傻瓜,谁相信的请举手!

  我们是学者,是学者啊!怎么跟小儿口角一样地去揪小辫呢?

  以理服人,一定要以理服人。

  第二,偷换命题

  郎咸平说国企改革失败,富了少数人,成本却由众多的人去承担。这不是事实吗?想想那些下岗的职工,大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献给国家,现在社保基金缺口那样大,反而要由现在的人去养,他们创造的价值呢?跑到哪里去了?公共的社会财富通过改革而蒸发,这样的改革到底算不算成功?这是郎咸平的内在逻辑。

  而这篇文章的逻辑却是:每次的改革都伴随有国资的“流失”,然后说,你看吧,国资流失了,可社会经济发展了。这种逻辑并不新鲜,当年就有人提出要让中国当殖民地一百年,以此来推动中国的进步。

  它的诡计是偷换了改革与国资流失的概念,把改革造成的社会经济进步算到了国资流失的头上,似乎国资流失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流失越多,越发促进社会发展。

  这是什么逻辑?这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凭这个逻辑,李荣融应该亲自给顾雏军戴大红花,而不是让警方把他关进监狱。

  第三,自说自话

  这种情况比较多,比如靶子是“国进民退”论,说郎咸平反对以MBO的方式盗窃国有资产,但文章却说民营企业多么高效,国有企业多么低效,姑且不论这个结论对不对(我一直在寻找国资企业必然低于民营企业效率的理论论证,可惜有些主流、海龟直接把这当公理用了。)即便它对,是否就因为国家所有的企业经营业绩不好,就一定要把它低价甚至无偿送给别人,而且送给别人时还要让政府去买职工养老保险的单?

  我们在强调保护私有财产的同时,公有财产是否就要扔到大街上,让贼光明正大地去拿?

  再比如,郎咸平要让“保姆”归位,经营者不能侵吞所有者的资产。该文却说经营者的智力因素管理能力对企业的业绩非常重要,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经营者持股的发生与发展。老大,你是在反驳别人呢!经营者即使持了股,他就可以把别的股东的财产,哪怕他是国有股东,据为己有吗?所以,该是保姆的时候,你还真只能做保姆,郎咸平一点都没有错!

  另外,前面提到的郎咸平说金融,是指经营者利用银行玩空手道这种现实,风险收益不能对等,这个国资委都出过文件,就是要防这种情况。而该文却在那里大谈什么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资本运作的支持,真的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第四,批发高帽

  作为一个学者,最忌讳的就是给对方扣帽子,不以理服人。想想看啦,那应该是当官的做的事,你凑什么热闹啊。

  在总结郎咸平的“四论”时,该文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主张社会公平:改革失败论主要依据是损害了多数人,富了极少数人;国进民退论主要批判了民营企业的权贵资本主义;保姆归位论是反对智力劳动向智力资本转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金融倒退论主要针对着资本市场给智力劳动和民营企业创造的空手暴富的机会。”

  郎咸平是那个意思吗?拜托好好看他的一些演讲,至少理解了对方的原意再去反驳别人好不好?互联网很大,保不齐哪个看懂了、听懂了郎咸平先生话的人笑你。

  其实呢,这篇文章换个题目写,大家也就不多说什么了。你直接写《国资企业与员工持股》,逻辑很清楚,论据也较为充分,何必一定要挂郎咸平的羊头,卖自己的狗肉?

  所以说,这帮“学者”,活该招骂!不好好做学问,耐不住清苦与孤独,想方设法搏出位,其实你们真该向郎先生好好学习,别人一做报表分析的,多没出息啊,愣是让他逮住了两个机会,不但有跑车,还有豪宅,多让人羡慕啊!

  你们想想,人民和你也没仇,你要真在自己的领域做出点对人民有益(哪怕是有面子,象杨立伟)的成绩,还怕得不到认可与财富吗?

  所以,与其说是不理性的民众神化了郎咸平,不如说是那些不理性的“主流”学者的浮躁、过激与浅薄,让郎咸平显得鹤立鸡群。

  怎么去改变?

  一种办法是冷刀热枪齐上阵,先把鹤的腿给干掉,有人试过了,此路不通。

  另一种办法是该干嘛干嘛,把自己的专业做好,最好是做到世界的No.1。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到那时候,你钱有了,车有了,宅有了,当然啦,也许美女也有了却没身子骨了,留下些许遗憾,可即便那样,也比现在徒劳地去为神化郎咸平添砖加瓦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