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006年3月31日


选择喜欢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最近,公司来了个大四的实习生,来我们公司之后,辞掉了一份在世界500强公司的实习。问她为什么会放弃背景这么好的公司的工作机会,她说在那家公司太辛苦了,经常要加班到深夜12点。她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也不想让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她希望毕业的时候找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最好进国企,在业余时间,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工作以外的事。

 

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崇尚个性的今天,人们选择工作时不再遵循统一的模式与标准,而更多的会考虑自己内在的真实需求。

很多人可能觉得价值观很抽象,其实它会实实在在影响你的职业选择。

前文所提的实习生,她喜欢轻松的工作,所以放弃了众人眼中的好公司,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咨询公司,譬如四大审计公司,员工的收入不低,发展前景也很好,可是这些公司的员工流失率也非常高。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公司“将女人当男人使,将男人当畜生使”,员工要经常加班出差,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很多人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

我也碰到过好几个转行的导游,现在的收入都比做导游时低。问他们为什么会接受一份薪水更低的工作,大部分人都说年纪大了,不想再过那种忙得要命、闲得发慌的日子,他们想过朝九晚五的正常生活。

在以上的案例中,都是价值观决定了他们会离职。

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表现出来的评价,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活动或事物的有用性、重要性、价值的判断。价值观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你如何定义工作在生活中的位置,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你理想中的工作不止一个要求,但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完全满足你的要求。譬如你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往往薪酬不高,而且缺乏挑战。我们经常面临选择,该如何取舍你的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明确自己的工作价值观,有助于择业决策和提高工作满意度。

如何确认喜欢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如果你无法准确判断自己喜欢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可以做职业锚测评。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时,不会轻易放弃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理论由美国职业规划专家施恩创立,包括八种职业锚:

类型

描述

适合的工作举例

技术/职能

爱自己专业的技术/职能工作,注重个人在专业技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研发/设计/技术/工艺、咨询业顾问、律师、科研人员、医生

管理

能发展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得到职位的提升

通过职位的不断晋升获得工作成就感

自主/独立

希望在自由度高、少受约束的环境中,按自己的想法开展工作

艺术类设计、咨询业顾问、编辑/记者、导游、自由职业者、创业者

安全/稳定

关注公司的稳定、工作的保障和收益的安全

中大规模的稳定公司

创业

渴望建立或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例如:公司、作品等

艺术类设计、编剧/作家、创业者

服务

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技巧帮助别人

培训师、教师、医生

挑战

渴望超越自我,解决别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战胜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销售、咨询业顾问

生活

希望工作有足够的弹性,可以同时兼顾个人、家庭、工作的需要

公务员、国企

 

Tips:某些行业的特点

         制造业:工资稳定,相对非制造业,收入不高

         建筑业:出差频繁,工作环境较差

         咨询业、金融业:收入较高,但压力较大

         传媒/文化艺术业、科研/教育业:工作时间比较灵活

         零售、旅游/休闲场所业:专业职业工作较单调与烦琐;专业职业人员都要从底层做起

    因为写了一篇《99%的白领正走向破产》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地产商坐不住了。终于花重金使得一位叫王建的专家成功的转化为了“砖家”。并在金融新闻里举起一面《十年内房子还要涨三倍》的反水木周平大旗,妄图颠倒舆论。

    此人的文章显然没有任何逻辑。但反击技巧值得大家观摩。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如何成为一个堕落的地产“砖家”。

    首先标题一定要震撼,要吸引人,要说天上掉馅饼。这样就能吸引一些心理龌龊的贪图便宜的人去读下去。比如这篇新闻《十年内房价还要涨三倍!》妈呀,很多人一看呀,还有比这更赚的事儿吗?所以就萌生了赶紧买的意愿,然后就上套了。叫我说这题目还不够吓人,应该叫《三年内房价必涨十倍!》估计上当的人更多。

    其次:所聘“砖家”头衔一定要大!要吓人,要权威。比如这位智障砖家的头衔就为:中国宏观经济协会秘书长王建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国家级专家。这是一个多么厉害的砖家我不知道。总之就是要把好词往上加,名字前面要加好几个国家两字,显得看上去就比水木周平要专业的样子,虽然话说得一点不专业,但最起码名字看起来专业就行。另外什么专家呀教授呀协会呀中国呀宏观经济呀之类的,能加的全给丫加上。张口第一句话甭管有没有屁关系就得先谈点美国经济,一口地道的“砖家”骗子腔。倍儿有面子。

    再其次:说话一定要混乱,要没有逻辑。语言一定要深奥,让人读不懂,让人发晕。一定要把没有关系的或者有一点关系的,或者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的事情巧妙的牵扯到一起作为重点关系来讲解。词汇量一定要大。什么美国经济加息对中国的影响啊,什么十万亿的存差呀。什么金融资产与国债呀,什么日本对中国的汇率呀,什么资本投资五万亿建房然后开租房公司占有了土地呀,什么消费总需求与钢材产量呀,什么汽车消费的飞速发展呀。总之能放的屁全给他放出来,能加的深奥的词全给它加上。

    文中词汇一定要大量运用:全球化,美国加息,日本汇率,工业化,城市化,人均土地面积,汇率折算,高速增长,金融空间,启动内需,存差储蓄,扩大消费,美国商务部,金融资产,投资需求,建设公债等等。

    文中数字一定要大量引用:十年前,十年后,三倍,300%,五万亿,十万亿,五十万亿,15亿人口,城市化75%,2030年,4.7亿吨等等数据,越大越好。俨然就是用文坛装逼犯文章自动生成器生成的一样,这就基本能达到了“砖家”叫兽们拍晕百姓,从中赚钱的目的。

    至于他放的这些屁是不是有道理,我只需要和这个叫王建的“砖家”打个小赌即可。既然房价这么赚钱,十年就翻三倍,那拜托他把自家所有资产全部投资到买房上,如果他敢这样做我水木周平就在所有媒体向他和所有地产商公开道歉,如果不敢他就是一个傻*。

    PS:房价涨价是增值,不要混淆概念。如果十年后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不计算在内。

←王建

 

哦,对了这个“砖家”的新闻地址在此,大家小心观摩:

http://house.news.hexun.com/3107_1588439A.shtml

  2005年底郎咸平与四川长虹董事长赵勇在演讲会上的舌战,曾经被视作国内科技企业高层代表对于郎咸平长期批判的反击。当我们本以为郎咸平在2006年初会安静下来的时候,他撰写的一本《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如同冰雹般突然砸向那些始终被高科技光环簇拥的企业,让包括清华紫光、方正这些老牌“中关村”都成了郎咸平的反面教材。这让正在试图借助技术和设计之路,思辨如何技术化提升经济高附加值来发展的企业决策者们惊讶。

  到底为什么朗咸平会如此评判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过去与未来呢?为此,本刊专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


  不养高科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电子商务》:是什么初衷让你萌动写这本《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写作之初你有没有想过会在企业界和知识界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郎咸平:用科技创新来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这将是摆脱加工制造业业态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要想实现这一设想绝对不是仅仅喊口号,或者运用自己的幻想就能推动的。我实际上从2001年就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我更希望透过《科幻》这本书来抛砖引玉,来看清楚高科技之下的企业发展本质问题。我们提出了诸多数据,在我看来中国根本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高科技公司,当然很多人对这个结论很有争论,坦白讲这些争论在我意料之中。争论是好事,活泼的思维才能真正的促成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活力。

  《中国电子商务》:你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关村科技,以及清华紫光和方正,你是如何用科学尺度的方法,来判断他们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郎咸平:这三间极富盛名的所谓高科技公司,进行高科技投资时的那种随机式的战略错误,绝对是我们不可想象的,我认为与其说是他们盲目选择了错误的行业,不如说在国内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项目。清华紫光在99年上市之初受到了市场的疯狂追捧,成为中国首个百元股,但其后股价却一蹶不振。匆忙上市之后又分散兵力四处出击,忽视了资金技术的积累,放弃优势的环保业简直是自毁长城。北大方正也一样是迷失在多元化之中。在探究中关村的案例时,基本上都是把眼光放在管理混乱盲目投资上,没有看到即便这些问题能够解决,中关村坚持发展高科技的思路还是会失败,因为中国目前并没有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我的批评者反驳举例说:华旗资讯的数码相机、信威通讯的手机、中星微的芯片、中关村科技软件的中间件软件、曙光计算机、海信的电视芯片等都是高科技产品。但是却没看到我在《科幻》一书中“中华文化不养高科技”所指出的心态。许多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研发时,往往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寄托在开发产品的结果上,未建立规范化研发流程。这也正是我国很多高科技公司思维的误区。在这种思维影响下,我们忽视了新产品研发的科学性和规律,往往造成企业无法“积累”技术。

  《中国电子商务》:在你看来中国高科技泡沫企业很多,不是高科技的伪科技企业很多,那么你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的经济格局?

  郎咸平:在我们的心底,我们是相信奇迹,崇拜奇迹的。根据调研结果国内有54.6%的企业倾向于期望某个研发人员突然间能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然后能赚大钱。可在西方却不然,他们只相信规律,不相信奇迹。他们不会倚重于个人的创造能力,而更多的依靠制度的运作。我们总是希望快点创造出一个高科技产品,把它拿到市场上去赚钱,而不重视把其中的规律提炼出来。一个产品研发过程该用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当我们创造一个新产品的时候,我们花很多精力、财力和时间把它研制出来,但市场情况一变化它就卖不出去,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往往是全部重新来过。这就像在做中国餐馆,没有一套程序,你连怎么改进都不知道,这是最可悲的事。所以,我们对低端产品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重复,已经到了欧美的10倍多。

  《中国电子商务》:你在书中提出了七个不养高科技的中国传统文化,那在你看来这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吗?是否可以说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追求纯增长,以及近几年对新技术的渴求,都是对于硬性提升的追求,而并不是软性的,精神层面的?

  郎咸平:我们提出了七个不养高科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想提醒读者,这种思维将严重阻碍中国高科技的进步。这些思维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了几千年的积淀僵化思维,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就很难在高科技方面有所突破。这和这几年追求经济发展,追求硬体层面的发展思维不同。我们内地企业的思维僵化吗?我每年到各处演讲,每次都被问到同样的问题:“郎教授,什么行业是有潜力的行业,我们想投资”,难道没潜力就放弃吗?而且各地政府都在提倡科技创新,所用的激励政策大同小异,不外乎减免税收,平价供应土地等等。这些都是思维僵化的例证。因此,我们越早打破僵化的思维,我们的高科技前景就越好,而这也是我在《科幻》书中谈文化问题的主因,也是我在另外一本《思维》书中谈韩日企业思维问题的主因。

  《中国电子商务》:你的著作中重点剖析了联想,在你看来联想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要知道联想越来越成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样板模型?

  郎咸平:2004年12月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在国内造成了很大的轰动,这似乎是杨元庆这几年工作的好总结。可是我们仔细分析了他这几年的重大决策,感觉投资理念还停留在寻找投资机会的水平。联想在2001年的时候就想做大做强,因此毛毛燥燥的进入了互联网、IT服务业和手机领域,但是今天的时代并不是行业有潜力就足够的,真正与国际接轨的思维应该是学习三星电子、LG电子和现代汽车:第一阶段的科技研发就是透过模仿、购买以及合资缩短和技术领先者的差距,然后将资源放在第二阶段的科技研发。而不是一头栽进去做第一阶段的研发。我们国内所提倡“科技创新”的重要理念,是不是也可以学习韩国的第二阶段创新而不是第一阶段的创新呢?此外,三星所面临的强劲对手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国内厂商很多年都依靠内需市场在遮风避雨,而韩国企业去要时时刻刻面对国际竞争的危机局面,于是韩国人从危机中寻找转机的本领就显现了。他们的做法就是将大量资源放在产品外观的创新,以及流程化降低成本,这才是韩国三大企业成功的诀窍。

  《中国电子商务》:在你的观察和总结中,你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底缺少什么,能迅速转化为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够主导同时被全球接受的技术标准?能够被国人信任的品牌价值?

  郎咸平:中国新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和倒闭的企业都很多,一批批“先烈”倒下去了,一批批后来者站起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没看到多少高新科技企业能好过10年的,如果这种现象不断重复的话,可能3年后现在的企业又要倒下去一大批。我们需要的是持续的 竞争力。但是我们的高新企业最缺少的就是持续竞争力。根据我们调研结果显示,64.9%的企业重视技术创新,而只有35.1%重视技术积累。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另外只有15%的企业了解到管理控制才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的关键。其它所谓技术人才(27.1%)和市场需求(43.2%)竟然占了绝大多数。人才和技术只能替产品创造竞争力,但竞争力不是高新科技成功的关键。只有持续竞争力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