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006年4月1日


  1月15日18:30-21:00,和君创业总裁李肃挑战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论坛在清华大学创新大厦上演。以下为现场实录:

主持人: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晚上好!伴随着大家的掌声我们迎来了非常激动人心的一刻,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论坛,他将是李肃先生挑战郎咸平教授,一会儿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呢?接下来的时间会告诉大家。

  今天开场的时候做一前期铺垫,大家知道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最近两年时间内在中国内地迅速走红,迅速成为知名的公众人物。无论是2002年的挑战德隆,还是2004年三问海尔,还是最近与赵勇先生激烈的论辩,都使郎咸平教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郎教授在今天的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郎”现象。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最后演变成一个现象的时候,可能会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品味,围绕着郎咸平先生的出名,围绕着他身边的各种论断从没停止。很多专家、学者对他产生过辩驳、质疑和挑战,但是郎咸平教授靠其非凡的精力给予挑战。

  今天我们看到李肃先生挑战郎咸平先生,现在更多人更支持郎咸平教授,对于李肃先生来说不占优势,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下我们的论坛才更精采。今天郎教授没能到场,今天大家既来之则安之,我们不管从哪里来,甚至有广州前来参加论坛的朋友,既然大家来到了这里,我们一定给大家奉献一个精采的论坛。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成为一种现象的时候,其背后必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相信今天到场的很多朋友必然会有一部分,甚至相当一部分人是郎教授的“粉丝”。可以看得出来,虽然说郎教授没有到现场,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了他的支持者,所以在这里李肃先生接下来的发言时间就会感觉到很有压力,在这种压力的状态下李肃先生怎么样发挥才能更精彩?既然有郎教授很多粉丝,我在这里做一个善意的提醒,李肃先生任何观点和言论都只代表个人观点,并且我作为主持人事先给李肃先生做过沟通,今天晚上论坛基本规则就是李肃先生与郎先生思想上的差异,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个人人身攻击。所以我们提醒大家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并且让我们维持一个平和的秩序分享一个思想的盛宴。

  稍候我会代表广大观众、网友和很多支持郎教授的朋友向李肃先生提出来非常尖锐的若干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是代表了民意,也是从网上一定调查结果得来的。

  刚才的前期铺垫跟大家说完了,最后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重量级主持人张会亭先生。重量级指的是体重,通过刚才的前期铺垫,下面有请李肃先生,让他先来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最让人感觉到比较敏感的一个话题,坊间有传闻说为什么李肃先生要挑战郎咸平?挑战郎教授的人太多,为什么你也要挑战?你挑战的时候是不是带着某种目的?简单来说是不是为了出名?别人也挑战,你今天的挑战能挑战出更深的新意吗?由于这个事情在网上炒作的沸沸扬扬,你在信中说要跟郎咸平教授进行一次真正严肃、客观、有远见的思想论辩,您要跟郎教授探讨大是大非的时候您今天怎么看待坊间传闻说李肃先生是为了个人出名?我们听一下李肃先生精彩的回答。

  李肃:

  感谢各位!今天主持人给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近在网上看到的最多的问题。我讲讲为什么今天在这样的会场来挑战郎咸平,应该说我们作为中国最大的咨询公司之一,在04年,我看到郎咸平大量的文章对中国企业各种各样的黑洞问题进行批评的时候,我是非常尊重他的。因为我感觉到在04年的时候我看到他以事实为依据,而且作为一个教授带着这么大的勇气去挑战各种各样的企业家,我认为他的事实、方法和勇气是可嘉的。从这样的角度看,当时我在网上、报上看到了大量对郎咸平先生各种各样的批评,我觉得有些东西依据是不足的,是过激的。所以从04年开始我始终没有参与任何这样的争论,而且一直静观郎咸平先生的各种文章。

  但是从05年开始,我感觉到郎教授讲的大量问题并不简单是04年他对某一个企业个案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些观点提出以后我就感觉到我要认认真真读他的文章,读他的各种各样的讲话稿。在三个问题上我跟他产生了分歧。

  第一个是信托责任问题,就是中国企业家信托责任到底是重要到了可以覆盖中国企业所有的问题,和中国经济所有的现象,还是非常小的一个法律问题?还是局部性的特定性的管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看完郎咸平所有的东西以后,我感觉到跟我自己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差距。

  我自己回顾了20年参与中国企业的历史过程。我发现20年前我可能是郎咸平坚定不移的支持者,20年前中国的国企改革是承包制,导致大量企业家认为已经取得了企业资产的支配权,当时从国家直接行政控制,走到承包制放权让利以后,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家确实产生过没有信托责任的问题。而且资产导致没有人约束的问题,当时86年的时候我们进入中国经济改革碰到的第一个案例,和在整个当时五年之久我们做的横向经济联合,也就是分散的中国国有企业要通过产业整合变成大企业集团,企业和企业之间互相进行收购的时候,碰到最深层次问题是郎咸平教授提出的问题。就是像二汽这样的大公司,收购8个国企业之后,在承包制思维下形成的所有企业家的各种各样的承包制的惯性,导致了产权的权威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没办法深入。

  20年前,我认为可能在当时的条件下郎教授在大讲信托责任的时候我跟他会惊人的一致。

  周其仁教授讲过,中国的企业家正在成为知识的代表者,就是他纵观中国经济的发展,所有的企业家代表的生产力已经不仅仅是像郎教授所说的“保姆”功能了,企业家代表各种各样企业的生产力本,身已经代表了一种资本的力量。特别是这种力量伴随着风险投资,大量的劳动会转化成资本,会造就出比尔·盖茨这样的世界首富。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不一样,导致了期权,导致了MBO,所以就导致了对知识资本和死资本市场之间互相之间的关联关系,讲了大量的这种理论。

  当时94年我主持的研讨会,中国的经济学界特别是企业管理界,刘纪鹏等一大批经济学家群起而攻击周其仁,最重要依据是说他把西方的依据引进来,冲击中国的国情。

  谈的最重要的问题是,10年前整个中国企业改革过程中承包制对产权形成的影响。所以当时的论辩形成了大量的思考。当时的条件下我是持中立的地位。

  一方面我们在20年前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思维,中国企业家在产权控制面前该持什么样的心态进行企业运作和管理?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重要意义的。

  但是另一方面对全球和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整个产权经济理论,和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产生出来的新问题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

  在这种关注之下随着整个新技术革命不断发展,信息化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看到整个新技术革命和风险投资的发展,导致了全球性的创业活动。所有的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管理资本、金融知识管理层也就是技术管理层、企业管理层和金融管理层正在不断的融合成一个很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雇资本、租资本。

  就是99年整个高技术的创新潮,全国市场大规模倾向活动,导致各种创业形成,把智力劳动者从一文不名变成世界首富。这样的社会现象推动我们重新思考了各种问题,因此我们从理论、实践上全面反思这个问题。看待创新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变化面前我看了郎教授的所有问题,我知道他正在重复我们20年前的一个简单理论。而这个简单的理论到底在中国应该用什么样的东西去看它?在我的思维深处认为跟他有绝对的不可调和的冲突,这只是我们冲突中的一部分。

  另外一块,他用信托责任制来推论中国企业管理,他就得出了更错误的跟我直接相对立的各种观点。他认为只要把信托制做好,国有企业就都做好了。

  中国的国有企业因为没有信托制导致它没有竞争力,只要有信托制中国的国有企业一定能够战胜民营企业。逐渐演化成了国进民退理论,这种理论跟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一样的。

  20年前我是国有的绝对拥有者,我以前研究的命题主要是中国大企业集团的问题。86年开始我写的大量文章都是研究日韩模式可不可能在公有制的框架下把国有大集团变成“日立”、变成“松下”跟全球竞争。当时的条件下我们研究国有经济始终带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前提,中国的资源,中国的人力资本,中国的管理能力,中国的政策倾斜条件、中国的金融力量全部都在国有手里。

  当时不管是在上海、重庆、全中国,我们纵观中国经济结构的时候,国有经济在里面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从86年开始一直到89年左右,我一直在研究的最重大问题是国有集团的整合和提升。在整个短缺经济里,中国最大量的国有企业,最好的国有企业,当年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研究他们怎么扩张,怎么把别人吃过来,重新整合当时的国有资源。从89年开始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正在逐渐的发生变化,89年我第一次去温州开了一次中国民营经济研讨会。

  当时在整个温州全面调查了作坊式的民营企业,而且研究了作坊式成本运营体系里,10万销售大军怎么样用灵活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营销。我们当时在温州看到的现象是,民营作坊式的企业迟早因为成本优势会把国有企业逐渐替代。它凭借10万销售大军的灵活机制,渗透到中国的所有边角,导致了中国民营机制会在未来十年里发生重大的变化。

  89年1月我们给温州市写了一个重要报告,研究作坊式的民营企业运用股份制的方式变成大公司,影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这报告通过了5-6年的大规模运作。

  我们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看到的重要现象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大规模的进入制造领域,把我们的城市工业体系逐渐蚕食,逐渐替代。这几年来我们看到最大量的现象是民营经济大规模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国退民进大规模的改革,中国现在的国有经济,特别是地方的国有经济,基本上两元化到了所有的资本体系都很难进入了。

  也就是现在我们的国有体系通过这几年的改革,一方面剩下一批烂企业,这些企业是送给经营者都不要的。另一方面很多经营者创造出五粮液等大品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最近我们看到的国有资本对中国的大规模进入特别是金融资本的进入,高盛基金等在中国寻求的是具有巨大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跟国外资本结合以后要推到国际上上市,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最近看到大规模最优质资产的竞争已经全部集中到民营企业了。这些社会现象我从郎咸平的东西里看到,几乎他是豪无所知。

  像现在统一润滑油这样的大公司是高速成长的民营企业,这些现象来看中国的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的国有经济和民营企业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的挑战、制造能力的重新扩张和中国制造能力和国际资本的对接,向大规模的全球化方向发展的这种趋势,我认为郎咸平并没有看到。因此从这意义上讲,我认为郎咸平在第二个问题上跟我的冲突也是非常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20年前我会支持他的观点,20年后我已经对我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省,所以这意义上讲我跟郎咸平先生产生了第二深层次的冲突。

  第三个问题,我认为郎咸平先生从国有企业改革失败论不断的推进,到对中国经济、中国改革各种各样领域大量的批评,最终导致他走向了对中国经济的悲观论。所以我看了大量的东西,我发现他跟我之间已经产生了对中国经济看法的根本区别。

  20年前我看中国经济大量问题的时候,包括条块分割,地方政府分割我们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包括国家政策,包括民主化问题等等大量的问题,在当时80年代议论问题之下,我对中国经济总体来讲抱着比较悲观的态度。但是真正到了90年代中期的时候,也就是说93年我从美国回来,跟着青少年基金会做一个展望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当时的条件下,我们跟做希望工程的青少年基金会推动了大批海外人才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现象我看不懂。当时的房地产热潮、金融热潮,跟80年代看的问题完全不一样。所以当时整个中国经济百分之十几成长的时候,大家都批评中国过热的时候,我是含糊的,将信将疑的看中国到底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但是94年到现在中国仅仅走过了10年,现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乐观性的整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朗了。

  我最近听了统计局的领导专门讲0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05年超过了法国,06年超过英国没有任何问题,汇率再做稍微的提高中国赶过德国也是近在咫尺。中国经济总量高速度发展已经面临着超日赶美的问题。所以对中国经济态度到底是悲观还是乐观的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现在引起全世界对中国威胁的议论,中国对睦邻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作为一个大国到底需要什么样民主情绪?什么样的政策引导大规模的发展?我认为20年来我的思维发生了变化。我看了郎咸平的东西以后我认为这点我们也有冲突。

  因此这三个层面我看了大量东西以后,我认为我跟郎咸平之间绝不是炒作问题,而是大是大非面前的根本冲突。这种冲突归纳到06年,过完新年,我看的第一篇东西就是看郎咸平先生跟赵勇的争论,这个争论我看到媒体报道以后,我下决心无论如何要跟郎咸平先生进行一场深入、持久的争论。我认为郎咸平对中国经济、对中国企业的看法、对他批评各种问题的态度都是有一定问题的。所以当时整个会场我看完了以后,感觉到郎咸平现在对中国企业的各种批评,从原来有事实,到最后没事实。在这种东西面前,他还生硬的进行无理的推理,认为10%就一定会变成51%,然后把帽子扣到很高,说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赵勇和中国企业家面临着改革中各种各样的责任,这些问题我都感觉到他从很多微小的具体的细致中的企业发展技术问题,不断上升到经济和政治的根本问题。这个意义上讲我确实希望跟郎咸平做一场讨论。

  因此我今天回答主持人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从理论上,说从我的心路历程上,和06年我看到这些东西以后下决心跟他论辩,讲一下我为什么站在这个讲台上。我回答的不准确,希望大家提出更尖锐的问题。谢谢大家!

 

 

  主持人:

  短短20分钟李肃现身已经“汗流浃背”了,这个“汗”是对自己言论坚定的自信心的一种体现。刚才我从李肃先生的言论里解读到这样几句话,他从20年前到20年后的今天,能够看到郎咸平教授在提到的很多言论,如果说用20年前,或者用过去的某一个时时段看待的话郎咸平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国家改革大势一步步演进之后,郎咸平先生的观点可能会有差异。

  今天坐在这儿应该是郎咸平教授的位置,我在这里姑且替他伸张点东西,伸张一些言论,但是又作为主持人的职业素养不能自己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我到底是偏向李肃先生还是偏向于郎咸平教授,这儿都没法说。我们更愿意相信在这里我姑且代表的是民意。

  这里是李肃先生挑战郎咸平论坛现场。下面提出第一个问题,刚才言论里有一句话,我不惜要与郎教授进行深入、持久的10年的一场争论,我一直迷惑一个问题,李肃先生在20分钟时间内讲出来的话题就是我在20年前是拥护郎先生的,20年后我进步了,他没进步。凭什么是说郎咸平教授跟你的观点不一样,他就不对呢?

  李肃:

  我下决心跟郎咸平教授进行论辩以后,看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郎教授对各个企业批评性的文章,特别是05年以来大量的讲话文稿,看完之后我有三个感受。第一个是为“郎教授的理论无知吃惊、现实的无识震惊、第三是大胆狂言吃惊”。这三点我一直不解,这两年我看中国的理论界为什么对郎教授很多错误的言论,束手无策,无理可论。最后我得的结论就是这三点,导致中国理论界没地方跟他争论。我看了这么多郎教授各种各样的发言、论据,最重要的问题他就有两个理论依据。

  第一个是明显过时的法律常识,就是他所说的信托责任制。他把信托责任制放大到无限程度,认为是企业社会文化问题,只有把文化问题解决了中国的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生存,所以他把一个非常简单的,也就是说股东信托,一个经理人管理资产的这样一个法律常识无限制的放大了。在放大的过程里,我看他这种法律常识到底怎么论证呢?怎么放大呢?有什么理论?最后我看来看去发现郎教授在信托责任的理论上,也就是把法律常识推演到经济学的时候,他犯了大量的常识性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他对美国的历史生拉硬拽,把美国说成是1929年就已经建立起了信托责任体系,但是事实上我们真正了解美国历史的人一定会知道,郎教授的这些论据和理论没有任何依据。美国29年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股票崩盘,背景绝不是经营者乱做。20年代美国经济以家族控制为主导,美国整个20年代出现最大的问题是家族企业在运营过程里,实际上是怎么样进行产业整合的过程中,特别是20年代美国股市大量增长的过程,大量家族进行了股票炒作,特别是当时的商业银行介入了投资银行的运作,把大量的储户的钱拿出来炒股票。使美国股票大规模崩盘,出现了金融危机。所以美国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了,把股票炒作的规则规范了下来。所以郎咸平在一份叫“信托责任与企业文化”的一讲稿里,大讲美国这段历史,说是英国的信托责任传到美国,从29年开始由于经济箫条和大危机股票崩盘所以建立起了严格的信托责任制。他真是对美国历史“一无所知”。

  我们所说的信托责任制是所有者与经营权的分离,就是经理人排斥所有者对企业的直接控制,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是二战以后不断发育而且形成了世界性的风潮。这种风潮在理论界研究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时候,一直到80年代都是美国研究的重大问题。郎教授批评的中国没有信托责任这种情况,美国在80年代也就这种情况。

  当时在美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基金和保险基金,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发动了一场重要的股东革命,80年代的股东革命是以杠杆收购作为重要的目标。美国一个出名的投资银行家到全美国说美国500强都被经营者内部人控制,导致了他不求进取,股价大规模下跌,他到处游说资金,取得社会资本,收购兼并和购买美国的500强。所以在美国曾经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大量的金融资本冲进美国整个资本市场,全方位的杠杆收购最大的公司,对很多美国公司500强的企业产生过巨大的威胁。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小的欧洲商人,拿了几百亿的垃圾债券要收购顾特伊(音),在这个时期里,正是因为金融资本要发动股东革命,要推翻不称职的经营者才导致了这个时期经营资本没有管理企业的能够怎么办的问题,才出现了MBO。

  这个时期我们看到大量的案例都是金融资本跟经营者一起通过举债大规模并购企业产生出MBO加上金融资本共同进入美国企业,重新调整美国的企业结构,提升美国经营者的责任感,提升经营者通过MBO取得自己的经营权和股权,把股权机制和管理机制结合起来大规模的MBO的浪费。这种浪费现在全球范围内也不能认为是弱化的,而且是不断强化的。

  看通用电器这样的公司,期权股的行为,大规模的经营者的持股的系统,在所有的大公司里都一直在推。因此从美国80年代的MBO,80年代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再推演到21世纪的时候,就是我刚才讲的风险投资导致了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知识劳动对知识资本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认识导致了经营者拥有着推抗权,就是这个活的资本和死的资本对弈在美国这个时期发展了起来。

  在美国历史上,郎教授所说的信托责任和企业文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过时的法律常识问题。全世界发展的变化和美国历史发生的变化,郎教授一无所知让我觉得非常可悲,他竟然拿出他不知道的东西来论证一个如此简单的法律常识,而且把它统而扩之,认为这是解决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妙方,这点上我是没有办法接受他的理论,我认为这是他没理论的现象。

  第二,郎教授对中国的产权理论也是一无所知。整个理论界,整个经营者跟员工跟资本所有者的分享体制到底怎么设计,一直到新技术革命之后的产权资本地位问题。特别是产权经济学这几年的发展,他从研究大公司的管理成本,也就是大公司扩大到一定程度,用郎教授所说的内部保股的管理成本和把所有的保股推出去变成交易成本,所有的各种各样的经济环节走到MBO搞外部协同,这种过程里产权交易谁更合算?成本低?从这个角度,产权经济学家研究交易成本,后来研究治理资本,治理资本和死的资本到底怎么博弈?所以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大量问题从所有权到控制权分离问题,一直到最近几年风险革命的发展,已经使得全球范围内研究这问题的理论不断深化。而郎教授我看了他所有的东西对此一无所知,无理可论。

  同时,在这个问题上郎教授最近又突发奇想开始大谈马克思主义。他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歪曲的程度让我简直令人吃惊到了不能吃惊的程度。他讲马克思主义是把所有的劳动者当作一个商品买卖、剥削,这就是资本主义,不公平。他说西方的反托拉斯法就是把大公司毁掉,然后变成股民掌握企业的所有权,分散的股民掌握了所有权于是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管理者替他管资产,这叫信托责任制,由于这些人都有了信托责任制股民也是分散的了,就成社会主义了,就成马克思主义的公平了。因此他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信托责任制。这个理论我看完以后“大吃一惊”,我断定他没有看过《资本论》。

  《资本论》是研究股份公司的现象,是研究信托制。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股东大量分散之后形成的社会体系还是资本主义,是实力者阶层。这些经理阶层还是劳动者,还是被资本剥削的,还是由劳动力价格来决定的。也就是由市场决定的,他还是商品,还是被人雇来的,也就是郎咸平所说的“保姆”理论。所以马克思最后说得清楚的,是告诉所有人股份制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

  而郎教授大讲马克思主义说的就是打倒大信托资金,打倒大公司,股民分散了,来雇所有的经理阶层了,就是到了社会主义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往哪儿发展了呢?他说把所有的股民都变成国家,变成政府的这叫全民所有制了。这种所有制往前一推就是官僚制的问题,当时南孚就反对国有制,认为是官僚主义。我们的国家所有制,政府所有制到底对不对?而郎教授完全不知道这场争论的实质,竟然在那儿讲了一段理论,让我大吃一惊。

  他说什么讲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就是权贵资本主义,就是我们当年反对的斯大林所说的政府所有和国有所有。真正的民营经济怎么可能是权贵主义呢?所以他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到了斯大林理论的原点上。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呢?第三卷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本不是国有制,叫个人所有制。随着整个网络革命我才知道什么叫个人所有制。真正的网络革命走到最后的时候,其实大家都认为所有的客户都往上能够全部把信息透明化以后,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信息障碍的时候,全世界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统计了。到那个时候每一个人的劳动都可以用一种特定的信息化的手段、精确的计算出来,每个个人的劳动都是有价值的劳动。这种有价值的劳动跟整个全社会的需求对接在一起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计划经济。就是全社会的整个东西没有浪费了,不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导致出来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浪费了,这就是共产主义,就是个人所有制。所有需求都被统计的时候,每一个个体都有他的所有权都有劳动价值的时候就是按需分配了。

  社会主义,说到底,我们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我认为周其仁最初提出的观点就是社会主义。我们董事长专门写过一本研究后资本主义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趋向。到底用什么概括,他从资本市场研究的。他说智力劳动在现代社会上升到什么地位了呢?已经把过剩的资本变成商品了,就像马克思说的把劳动力变成商品可以被资本雇一样。他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育导致所有的资本都变成商品了,可以雇可以租。所以智力劳动就是聚合起自己最优势的能力雇资本、借资本、用资本,产生出他自身大规模的增值效益。

  主持人:

  我刚才听到李肃先生在这段发言里,通过美国最近这20年代的历史发展,从信托到产权经济学,甚至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包括刚才提出的概念叫权贵资本主义。我相信很多朋友不见得对每一个概念都理解,但是我们有一个疑问。比如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后和毛泽东思想一结合就产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不可以理解成为,郎教授讲的观点某种程度上也正好是对中国经济环境,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

  李肃:

  我读完郎教授在清华讲话之后,我得到的结论。

  第一,郎教授所说的经营者应该当保姆,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的雇佣劳动思维,他实际上把我们有创造性的所有企业家要推回到资本雇劳动里面去。

  第二,他认为只要回到这个点就必须推到国有去,他实际上是歪曲马克思主义斯大林思想的一种重复,因此他在理论上根本站不住脚,是整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批判的观点。

  第三,社会主义的思想,人们最终讲的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认为智力劳动顾资本,这就叫按劳分配。而真正到了共产主义了,就是没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别了,所有的人作为每一个个人都能平等享受所有劳动成果了。每个人的劳动都是必要了,这时候就可以按需分配。这意义上讲,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条件下应该说有着巨大的在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创新空间。这个意义上讲郎教授引用马克思主义讲他的信托责任制,我觉得这叫做理论的无知。

  因此,他在理论无知上,对现实无识上,同时又大胆狂言的说这叫社会主义,所以让我确实非常吃惊。因此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他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

  主持人:

  刚才李肃先生最后这两句话,终于让我们明白了,通过刚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探讨,证明了是郎教授在发表很多观点和言论的时候,所引用的理论基础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偏差,这只代表李肃先生个人的观点。

  现在我们的疑问很大,就是郎教授的观点其实最终在大陆尤其是中国内地市场比较明朗的,往往是对于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论证问题。因此又有这么强的市场拥护效果,大家都愿意追随,支持,这时候您怎样看待他这个问题呢?到底是真理掌握在多数人的手里,还是少数人的手里呢?在您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来看您跟郎教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李肃:

  对国有和民营经济的理论,我看完郎教授的理论更觉得荒诞无奇。实际上国有和民营经济理论就是一个财务技术的问题,这个重要的前提是对国有资产价值的判断,是用他的财务标准推出的理论。但是说真话,整个财务学上,我一定要讲清楚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第一,郎教授所依据的这种财务技术体系在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财务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整个财务理论重要的一派叫平衡计分法,研究重要的问题就是郎教授这种“死”的财务观点已经评价不了企业价值了。所以引进了大量的企业其他因素来评价企业价值,比如客户、比如企业掌握的资源。我们为东软进行债务重组的时候,国外就是看客户,看这个公司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看到这种评价会产生出跟企业实际价值完全背离的价值尺度。同样现在在整个资产重组过程中,也就是收购兼并过程中,一个企业的价值到底应该怎么评价?那是相距甚远的,曾经一个大公司收购一个企业的时候,请了三家公司来评价,一家评价是2300万,另一家得出是5亿多。所以用资本评价还是收益法评价这都是有差异的。所以郎教授大谈国有资产流失的时候,他就是掌握了一个狭窄的财务技术。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评估、调整呢?所以这个意义上讲就涉及到国有资产整个转让的过程中,我们整个法律是否应该以净资产为基础的,这时候做各种各样的变通是正常的。资产的交易,收购兼并重组最终是基于两者互相之间的交易谈判,郎教授认为所有的国有资产改制都是经营者自买自卖,简直是跟事实是天壤之别的。所有企业并购重组,政府都是干涉的,只是干涉力度不一样而已。

  所以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郎教授用一个财务概念说所有的企业资产都流失了,中国的企业改革是失败的,改革了25年,中国的企业改制是为了肥少数人,做这样的结论,拿一个简单的财务方法去推行,去推论,我认为绝对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财务理论上我是不能认同他的所有观点的。

  第二个就是郎教授大谈他的“保姆”理论。这个“保姆”理论,仔细研究我觉得他真的对中国国企改革毫无所知。他认为就是卖资产,这是他自己乱说的非常重要的表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分几个阶段。最初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经营者都是保姆,到了承包制的时候中国的所有者变成“长子”了,就是你自己经营,我放权了。当时中国在84年左右大规模推进承包制的时候,所有的企业都从原来政府控制走到了承包制,这个时期中国企业解决的是行政干预问题。所有的长子应该有自己的权利,把所有的企业办好,所以这段历史郎咸平毫无所知。至今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有一个行政怎么样干预,市场化怎么运作,产权怎么行使的问题,这点上郎咸平毫无所知。

  94年以后中国的国有企业都在进行分流和分离。在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分流的过程,中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已经不是保姆了,他是“奶妈”,是抱着一批没用的人怎么把他养好,送出去。真正到了分离的时候他已经变成“叔叔、侄子”,不挣钱的产业分离出去。这个时期的中国国有企业解决社会负担问题,解决文化心态问题,这个文化心态是员工以市场化方式解决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问题。也就是说所有的国有企业员工认为自己是主人,他们认为自己不该以效率为基础管理一个企业,所以这个时期是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上市改制的过程里,中国企业是大规模企业融资,这个过程我们创造出的理论是找合伙人,就是国有企业通过上市拿到更多东西,改变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上市了,导致中国的国有企业大规模的分化。中国的改制实际上在改制的过程里是顺着两个路走的。郎咸平是毫无所知,一个是所有的国有企业混不下去了,没办法走下去了,就把它当包袱甩走,还有一种是很多企业上市导致了资本压力,使得中国的国有企业在上市条件下承受不了股民的压力。所以导致他进行股份改制,重组资产,就导致了大批的国有上市公司退出。所以中国整个退出机制里寻着这两条思路走的非常快。这个退出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一个优质资产到了一个好的不得了的企业,在那儿由经营者瓜分他,偷他、抢他,中国改制过程中大部分是找接班人。我们到了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首长委托我们做的第一个大事就是赶快找到救这个活不下去的企业的人。

  所以在这个过程里政府在干嘛呢?我们在这段改革里实际上解决的是政府定位和企业再造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退出经营,真正行使社会功能,管不了的企业甩出去,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非常的清楚,诸城这样的城市,把国有企业都甩干净了,政府知道他该干嘛。看看吉林,吉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改革成本,就是没推出去这批企业,一大批人赖在你身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这种企业的企业家是什么?哪里是让他回去当保姆去?这种企业家让我说就是“失宠的二奶”。这个意义上讲郎咸平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是一无所知。中国的国有企业真正碰到的问题仔细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地方国企,就是省以下的各种各样的国企,还有一批特定的群体,在中国不到200家,这些国有企业在改制问题上我们做了10年之久的研究。就像我们20年前进入联想当顾问的时候,87年联想就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国有体制是半无主状态的荒地。自己拿技术自己创出来的,拿了一个国有的牌子而已。所以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半无主状态下我创出的大的家业,是整个在开创和创业,开荒的过程里形成的一个大家庭。

  徐工这种地方性国有公司我认为国家不应该管了,政府提出卖是完全正常的,好的企业没有什么不能卖的。卖的过程中要么给跨国公司,要么给民营企业,要么就是他到底能不能MBO了。中国的MBO碰到最大的问题,郎咸平根本没有看懂。中国这批企业像海尔这样的是集体企业,从来没说过它是国有,凭什么说国有资产流失。所以这种企业是半无主资产形式上的国有体系里,通过经营者不断的开荒创造出来的大家业,这批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正在研究最后国有退出的过程中应该谁接盘的问题,我认为MBO是最佳的选择。我认为MBO是中国这类企业很好的企业家的重要选择。而MBO的问题绝对不是他所说的这些问题,也就是资产评价的尺度问题。MBO最大的问题是平等竞争的问题。第二个平等是金融工具平等。我们现在看到国际上的MBO从来都是经营者提出以后,有大的金融公司帮你融资,然后把企业买掉。所以他们说在英国买一个国际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是中国一家企业最后出的比MBO的团队多了10英镑,最后苏格兰英国连夜决策把钱给了MBO,把中国的企业打出来。所以这个意义上讲所说的MBO问题,中国地方的一批企业到底怎么样进行国企的深入改革的问题?我认为郎教授的依据确实是毫无现实依据。

  因此我认为郎教授的理论无知之外就得出了结论,他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所有改革过程毫无知识,毫无能力把握这种问题。

  主持人:

  对于刚才李肃先生在这里的言论,我们得到了几大板块的内容。

  第一就是认为郎教授所用到的财务技术是狭窄的,或者是用过时的财务技术在进行今天的财务分析。

  第二就是对他提出的“保姆”理论,尤其是“保姆”的演变。郎教授提出“保姆”理论之后,后来李肃先生进行了“长子、奶妈、和被抛弃的二奶等等的术语进行了演绎”。

  第三个问题就是对于国企的改制问题尤其是MBO问题,这里提出了很多例子。

  这里是和林创业李肃先生挑战郎咸平,我们的论坛进行到现在,看到的观点就是刚才李肃先生对于里面的很多内容,尤其是郎教授很多言论给予了不同形式的一些反驳。但是我们又要提出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俗话说剑走偏锋,郎教授的财务技术无论是狭窄还是过时,但是郎教授说的企业基本都说中了。

  一个人最后能够产生一种现象,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是民众的跟风,但是我们能不能理解郎教授代表一种社会思潮呢?为什么他一说就能说中,其他的人为什么没有把这些企业点中呢?这时候我们不得不对这种社会思潮要进行一项论辩。在这儿想问一下李肃先生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待?是不是郎教授发展到今天,代表了一种社会思潮。

  李肃:

  现在跟主持人探讨一个问题,因为我第二个问题还有一段没讲完,我想把它完整的论述完。郎教授认为国进民退的观点基于什么呢?看他的所有讲话,他认为就是国企改革失败了。产权改革因为有了顾雏军,所以国企改革就失败了。

  这本身从他说国企改革失败来看,他就对中国的国企改革没了解,他接着推因为你失败所以就应该国进民退。国进民退问题上我看了郎教授所有的东西,说真话,他对国进民退进到哪、退到哪儿,郎教授没有半点理论可谈。

  美国就是公共模式,就是市场经济不干的我就干,发电、各种各样的公共事业,这几年也放弃了。英国的福利模式也放弃了,所以公共体系也不去做了。法国历史上搞过扶植企业的政策,就是国家把所有的股权都买完,大规模注资以后把竞争力提上去再卖掉。

  这几种模式到底在中国应该怎么做?现在中国的国企央企一批是三分化,一批是垄断资源的。这批国企,不管是中石油还是中国电信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出的资源性的大国企。中国央企也有一部分是靠市场化的能力增长出来的一批企业。同样中国的央企也有一批应该甩掉“二奶”。所以央企应该深入研究,绝不是郎教授这样说的国进民退。作为郎教授的理论依据我看完之后觉得没得可谈。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把他的整个狭隘财务技术得出的资产流失,从微观理论里,财务评价准不准,交易方式该怎么交易,到国有企业改革失败没失败,宏观里国有到底该不该进行大规模整合现在的产业,变成真正的全方位的国有为主导的依据,这点上我认为郎教授对现实的判断包括对这些问题研究的水平都不是一般的差。因此我用了“吃惊”、“震惊”和“心惊”。所以我认为郎教授是错误的。

  主持人:

  刚才李肃先生补充的第二个观点,最后提出了“三惊”理论。我们能够看到通过刚才李肃先生观点的补充能够得到的观点就是一直在论证郎教授对理论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既然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偏差,那么得到的结论可能确实是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对于郎教授的观点反应出来的社会思潮您怎么看?他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粉丝”追随。

  李肃:

  郎教授的真正理论实质大体上我概括成四个相互关联的观点。虽然他没有理论,但是他有很大胆的观点,这四个观点前提叫改革失败论。

  他所有的理论里,大讲改革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民营企业不可能救国,经济多箫条,农村多败落,讲了很多说到底第一个前提就是改革失败。

  因为“改革失败”他提出了国进民退论,国进民退他讲了大量的东西,他认为民营企业是没有取得真正实质性的竞争能力,是如何箫条,如何有问题。

  在国退民进上,他提出了“保姆归位论”。他说中国没有可信任的职业经理人,他讲的保姆归位论就是所有的经营者别发大财了,就是大家平等所有人拿工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只要承认经营者的权力就必定导致两极分化,他认为经营者归位,换句话说改革全败了,所以社会麻烦,大家老百姓所有的不满意就是改革闹的。然后他告诉你所有的经营者老老实实当保姆去。他最初反对MBO借钱并购企业,而借钱并购企业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根本。他认为金融改革过程里越放开,越会蕴藏大量机会使得智力劳动者可以借助它发财。所以从他的改革失败论,到国退民进论,到保姆归位论,到金融改革反对论,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支持他?我现在网上看了铺天盖地的骂我,几乎没看到支持我的。

  主持人:

  支持李肃的先生朋友也可以举手。(很多)

  李肃:

  公平与效率是永恒的话题,作为我们这样的咨询公司,我现在也研究公平问题。比如医疗问题,郎教授说国外就有保障机制,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在研究,中国的医疗体制到底发生什么问题了?中国市场化挣了大钱的医疗企业现在都是非盈利机构,这些企业都是市场化的,理论上讲应该收税,拿钱作为一种补贴给没有钱看病的人。

  郎教授如果想研究公平问题,应该从起点上就有他的公平起点,在体系上他要把整个政府功能,社会慈善功能等等问题研究进去,而且是建设性的研究公平问题。现在在公平问题上我认为全球都在研究,而且从来是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的话题大家都在研究。但是郎教授为什么讨论问题越来越不肃穆,越来越不自重,我们认为他代表民意的方式实际上是用一个不严肃的学术观点。到最后随意性的打击他不该打击的事、他不知道的事,代表一种公平,随意乱说,这样导致社会的各种紊乱。

  最近郎教授在清华为了煽动大家公平的意识,讲的法律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莫名其妙”。他那天讲,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区别是,美美法系是公平的,大陆法系是不公平的,中国改变因为学了大陆法系”。他说大陆法系为什么搞陪审制,不是法官判案,是陪审,陪审是找没知识的,从来不看报、不看新闻的,不知道这个案件的,由你定他有没有罪。说真话他对英、美法系毫无了解。英美法系找平民是来引证事实的,就是应该是承认这个事实还是承认那个事实,由陪审员定,定完之后历史积累的案例一对,这个情况因为是这个事实所以定这个罪。历史上还是法官商定的罪,历史上延伸下来的陪审员仅仅是对事实的引证。所以他说英、美法系是因为找了平民陪审员所以是公平的。

  公平问题上他的起点有很多东西是带煽动性的,最重要的是对公平问题他是没有解决方案的。现在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错的,这个意义上讲郎咸平代表的民众的公平倾向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郎咸平本身对公平问题的论证我是不认同的。这是我对为什么这么多人支持他做的分析。

  另外我认为郎咸平用这种方法代表公平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恶果?仔细看,对中国改革的全面否定,对十六大制定的所有方向的否定,对经营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取得定位的全面否定,对整个金融制度改革的全面否定。

  对中国的改革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认为他是在起消极的作用。最近郎咸平整个把社会煽起的思潮,最后有大批人跟他佐证,也包括很多退休老干部也讲这些东西,这反应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现在对中国改革方向到底应该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障碍作用?我认为郎咸平这些没有依据的东西起障碍作用。

  这只是我对现象的看法。再往下推论就要研究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了。我认为郎教授代表的社会思潮,整个中国改革20年来,外来思想跟中国悲观论的思维结合在一起,对中国从来是起破坏性作用的,80年代中国最悲观的概念就是留在当年文化大革命的阴影里,导致政治昏暗。所有人的思维都有这种思维,我们当年有也这种概念。外部的新思维一冲进来,导致跟消极的思维混在一起社会一定不会平稳。

  90年代的时候,世界银行一批专家到处论证周围出现了大量的经济过热的问题的时候,中国整个内部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悲观性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有大量的问题,农民的问题等等,所以导致了悲观性的倾向,跟当时打压性的世行的各种行为结合在一起要抑制中国的发展。

  这十年来中国经济大规模全球化,就出现了最高速发展的国家。这种经济思维用外来的思想跟我们消极性的经济判断也就是经济黑暗论的各种各样的结合也会导致中国经济的波动。

  21世纪出现了什么现象呢?国外的法律思维冲进来了。国外的法律思潮认为企业出现了大量的非法行为,这种行为跟国内的消极情绪就跟企业阴暗论结合在一起了。中国企业阴暗论也包括股民,其实中国的股市波动有很多复杂的因素,绝不是因为一两个最好的企业出现了MBO导致股市就没了。真正该骂的、死了的企业有多少?郎咸平当年推荐银广夏,照样死了。凭什么找一个最好的企业去骂,这都是莫名其妙的。他就是哗众取宠,他认为所有的股民都应该造反,把企业家打回“保姆”地位。

  我认为现在仔细看,郎咸平他是从企业阴暗论起家,拿一个财务技术骂一批最好的公司,然后认为改革权失败了,认为经济失败;最近骂政府骂的热闹,越骂越多。他是代表了整个外部的思维跟中国悲观论思维结合的一种非常经典的表现。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郎咸平代表的东西是20年来都始终存在的东西。到底起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是消极的。

  主持人:

  刚才李肃先生的精彩观点其实就是郎咸平通过四大理论,叫“改革失败论”,“国进民推论”和“保姆归位论”和“金融倒退论”——之所以这么多人追随郎教授——是由于他给我们描述了很大的社会公平思想。很多人对公平的追求往往对自己来讲是很有利的,并且也是一种社会未来的憧憬。这个观点仅代表李肃先生个人的观点。

  我们通过刚才的问题刚好回答了为什么郎教授能够引领一种社会思潮。

  李肃:

  我还想谈一下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思潮。

  我认为中国现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现状分析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这一代领导人总体来讲是趋向于亲民的,因此社会的整个环境是不断趋向于宽松的。

  第二个特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非常快的,今年我看了一个信息,统计局根据全新的正确的国际对接的统计方法今年的GDP增加了2万多亿,整个04年被新方法调上来了,这都反映中国的经济发展高速健康快速。整个去年外汇储备、国家财政收入的提升,据说去年一年的提高顶得上7年前全年的财政收入。所以国力不断上升,国家具备财力解决公平问题了,这些意义上看中国的经济不断高速发展,而且是积极的。中国这代领导人讲睦邻、富邻,就是对邻国的影响力不断提高。这是国家强盛重要的体现。中国整个社会根基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的时候,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意识,需要什么样的国民意识?我感觉到中国实际上在相对于现在的政治条件下我们需要一种和谐、融洽的国民意识。相对于我们整个经济快速发展上,我们一定要研究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应该去鼓励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同时更重要的是应该有赶日、超美的民族情绪。中国现在是作为一个大国立于整个世界之林了,应该有超日赶美的民族情绪。

  日本50年代整个社会非常悲观,我看了很多日本大公司史,50年代是悲观的,从60年代大规模改革的时候,整个国民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了大规模泡沫打击以后他都不往下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走到现在真的需要民族精神的重新调整,国民意识的重新调整。

  我认为郎咸平实际上在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提升的过程中,国民意识重新转型的过程里,他在干什么呢?第一他煽动社会仇富情绪,首先打最好的企业。中国最好的企业是国力的象征,像荷兰是以飞利浦为骄傲的,有毛病的可以骂,没毛病编毛病骂这是不对的。郎咸平打击中国的好企业跟中国需要的好的这种民族情绪是有背的。

  郎咸平现在一说就是中国人吃人,怎么破败萧条,用的词都是很重的。中国积极向上的这种情绪他是大规模摧毁,破坏的,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他散播的不是正确的心态。

  第三个,他说中国的改革就是全民受了损害,少数人受了利益,他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对改革的批判。这种批判会导致整个社会不和谐,大家会认为整个社会出现了大问题。所以从社会整个情绪和心态和整个社会心理重新的调整过程里,我认为郎咸平对中国社会起的是消极的作用。

  应该是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来调整的,不要用这种方法煽动民众。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中国的民众永远不会跟着他。我认为现在的政府一定会解决很多问题,我们现在也在用积极的态度、建设性的态度重新调整这种公平问题。而郎教授真想对公平负责,他应该好好研究公平问题,来解决公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进行破坏性的煽动。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这样!

  主持人:

  刚才李肃先生通过对国民或者对国家宏观形势,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亲民和睦邻等等这样的一种政治决策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要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国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积极心态和超日赶美的民族情绪。

  接下来问李肃先生两个非常尖锐的个人问题。

  李肃先生您自己做的是咨询公司,而郎教授不管在任何场合都是郎监管,两个人是井水不犯河水,你为什么要跟郎咸平挑战。是不是隐约会拿到长虹的单子?

  李肃:

  我们这样的公司作为中国前三强无人不知的咨询公司,现在都是凭企业实力,人才的聚合,这点上我认为跟拿单子毫无关系。像长虹这些老板,说真话,我自己个人经历里,做了200多单企业,我们整个公司有1000多客户,都是属于哪儿都做过的,这个意义上讲跟市场毫无关系。

  但是我想讲一点,中国的咨询业到底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国际上的咨询公司总体来讲就是一个职责,就是认认真真把企业咨询做好,别管什么社会问题,其他问题。在中国的条件下有两个其他的问题实际上作为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第一个就是理论创新,中国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授、学者是有学问的,郎咸平是特例的特例。所以大多数的学问其实都是做的很好的。但是中国的学者对企业变革中的现实渗透的不够。

  我们经常说的中国大多数的学者叫有学、少识。所以少识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力不够。我们咨询公司,作为我,做了20年的咨询,一直作为社科院的研究所所长跳到咨询业,做了大量的案例,整个学和识之间的结合就有可能达到更完美,能够在理论创新上进行大规模的创新、提升。

  理论创新责任在我们公司是作为一种文化倡导的,大家都需要在理论上研究问题。

  第二个,中国企业在转型中环境非常恶劣,我们有很多客户做着做着就出了大量的环境问题,政治生态问题,帮这些企业当顾问的时候往往不是经济问题,往往不是企业管理问题,是政治问题,要帮他创造环境。

  国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企业可以找公关公司,影响议会议员改变很多法律。中国的条件下需要我们这样的咨询公司从第三者的角度改变周边的权利。所以中国咨询业真正的社会责任既有理论创新又有政策参与又有企业提升。

  为什么说郎教授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如此之差?我在反思这个问题,我看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中国的学者有学少识,无胆。最后学者一骂的就是说这帮人怎么受贿,真正对实质问题未必看明白,到底MBO干什么未必看明白。

  中国的政府官员整体来讲这几年的学识素质是大幅度提高的。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现在我们看大批的人是有学的,这批政府官员大多数是在企业做过的,或者对企业相对比较熟悉的,叫有学、有识。但是真正由于他的地位,他也没胆儿。所以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学者和中国的官员对郎咸平的很多错误都无法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东西推倒。

  而中国的企业家呢,网上说凭什么说中国的企业家是弱势群体?中国企业家真正打假是不愿意跟他闹的,赵勇是最后没辙花了2000块钱买了一张票坐在第一排,跟他提问题。赵勇跟他斗完一场,报纸出现了记者追着长虹的发言人问,你们还有什么措施?他们说我再也不提了,这就算完了。中国的企业家在这种理论争论面前总的来讲都是弱势的。

  重官、轻商,商人什么时候有真正的社会地位?所以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企业家也不跟他斗。

  郎咸平有多少理论?最后在中国竟然无人跟他打了。最后他跟记者说“我寂寞,没人跟我斗”了,这真是怪现象。

  所以我们这种责任感怎么能不出来呢?怎么不跟他斗呢?我不相信民众永远跟着他的,所以我认为错的东西就应该斗到底,我这个行业应该有这种责任。

  主持人:

  我们非常佩服李肃先生的勇气。通过刚才李肃先生的发言能够看到的就是作为一个咨询专家或者是作为一个咨询从业人员的一种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推动力。

  紧跟着下一个话题就是你对于今天的论战由于郎教授未能到场,不管评论的结果如何,但是今天这场论战对于您和您的公司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是负面影响你怕不怕?

  李肃:

  这个问题我只能这么讲,包括今天的会场我都应该认认真真的跟大家讲,我是受到大量的压力的。包括我们董事长也认为作为一个做生意的人不能做这些事,应该考虑清楚到底该不该做?我们公司大多数人认为,郎咸平有那么多的粉丝,所以这个意义上讲压力也是比较大的。现在网上有很多说法,同时有大批的人到处给我打电话,要跟他干,把他的人格弄下去,这种也有。所以尖锐的对立导致了社会的冲突,也导致主办方的各种顾虑。这场活动本身对我个人压力也是很大的,但是最后我们的主持人和我,最后通过反复商量,无论如何也要做,这场对话并不是真正跟郎教授对话。我看完郎教授所有的东西我觉得无所谓跟他对话,我们跟民众对话,郎教授的不良影响要通过跟民众的对话引导民众给大家引到一个真理的彼岸。所以这个意义上讲我没什么可怕的。

  从个人对这个事的判断来看,我认为我个人的勇气和意志我绝对认为我应该跟郎咸平斗到底,只要他坚持这些错误的观点,只要他还误导中国的民众我就一天不能停止跟他的论辩。

  主持人:

  郎教授也是他把他的真理坚持到底!

  主持人:

  真正熟读中国的历史,任何一种思潮经得住世界的检验,经得住民众长期的检验都是不容易的。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中国只要经济大规模的发展,只要政治不断健康开放,国力提升,中国民众的情绪就不应该在黑暗、阴暗论里保持10年。我坚定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发展一定会把中国民众的思维引向积极健康的成分。这点上以10年为周期我不怕!我坚信中国的民众绝不会跟着他这种不正确的观点走。

  主持人:

  非常感谢李肃先生发自肺腑的真言。有一首歌叫“十年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但是如果认识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的呢?10年后我们再拭目以待。今天能够看到的是李肃先生在两个小时自由发言和我们两个人的对话里分别回答了自己对郎教授的各种观点的一些反驳,并且也提出了自己个性鲜明的一些观点。他提出的观点里也有很多对于社会发展的更美好、更加大同,甚至更加有利于每一位民众的美好愿望。我们但愿伴随着李肃先生美好的发言,接下来每个人的日子都能过的很好。

  李肃先生最后说,我和主持人商量之后一定把这个做到底。为什么呢?自从周二发了这个评论,网上有很大的反响,我们想既然发布了就要敢去挑这个担子,只有靠自己真实的观点向大家证明你的观点到底拥有多高的支持率?下面进入精彩的观众提问时间。在提问之前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调查。今天除了北京来的朋友有没有从外地来的朋友?我以为除了吴先生之外还有其他的,所以我先做了调查。这位由于他事前跟我说过,是我今天到现场之后才知道的,这位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财务与投资专业的博士,叫吴丁杰,既然从广州不远好几千里来到北京,我们也欢迎他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跟我们简单阐述一下他的观点。不管他的观众是非与否我们不妨听一听,只当远方朋友给我们带来的新颖的内容。大家欢迎!

 

 

  吴丁杰:

  主持人、李老师、广大网友好!

  我是吴丁杰,2001年我与郎咸平和郎咸平的儿子是同事,去年我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自费到台湾、美国、香港等地深入接触了郎咸平小时候的同事、亲戚朋友了解郎咸平教授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求学经历以及内地的求学历史,写了一本《郎咸平的真面目》。

  主持人:

  我们建议在最短的时间阐述出对郎教授的观点。

  吴丁杰:

  我只是想告诉善良的人们告诉你们是被郎咸平教授利用。郎咸平在人物周刊采访后说我认为是谈治国理念的时候了,他这样做大大超过了经济层面,上升到了政治层面,大大超出了经济学家所做的范围。这样做的话为所欲为后果无法想象。如果一个国家舆论被一个人操控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郎教授主要的目的是搞垮我们的经济,引导中国走向黑暗、倒退。他批评的企业是像海尔、长虹这样比较好的企业,同时郎教授还是中国经济改革国退民进等大大方针唱对台戏。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您就讲到这儿!吴博士陈述了得对郎教授的六大反驳,我们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说第一个郎教授说民企不如国企,并且提出了很多观点,对于吴博士对郎教授的反驳是这样的“郎教授抽取的样本是错误的,所以说套的观点某种程度上不成立”。比如说郎教授用来做样本的国企很多都是像中移动、联通、中石油、中海油等国家控股公司”。这些大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很大程度上不能代替广义上的国企。

  第二,郎教授选取的样本不具有可比性对于这些大企业来讲和一些普通意义上的民企或者国企相比的时候会出现样本比较的错误。

  第三,这个观点本身是有错误的。

  第四,国有高比例持股证明是失败的,是违反人类的发展历史的。

  第五,民营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里我们相信每一位朋友都会自有功断。

  他第二个批驳是,银行改革太早论,具体里面细节不说了。

  第三个反驳,宏观调控应以行政手段为主。这点来讲是郎教授的观点,吴博士也有一些反驳。

  第四,顶住一揽子货币应谨慎再谨慎,这点吴博士也进行了反驳。

  第五个反驳是2005年是基金淘汰年,吴博士有一句原话“在华西都市报2004年3月25号里郎教授说中国股市这些年经历了证券公司淘汰年,庄家淘汰年,说不定2005年是基金淘汰年”。

  第六个反驳是“汇率变动不会影响股市和人民币应贬值论”就是郎教授可能对人民币到底贬不贬值有过精采的论断吴博士对这个也有反驳。

  我们永远相信任何一次公开的言论里,永远都是对观点和思想上差异的一种碰撞,所以我们避免人身的攻击。

  下面宝贵的时间进入观众提问时间,同样道理,再把规则强调一遍我们杜绝任何形式的个人攻击,包括李肃先生,包括郎教授,包括刚才的吴博士。我们更愿意听到大家拥护者怎么样支持郎教授,反对者反对郎教授。拥护者怎么样支持李肃先生、反对者怎么样反对李肃先生。

  问:

  我是新浪财经的工作人员,提到郎教授在我们社会需要积极心态的时候他提出了破坏论,郎教授自02年以来提出的MBO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些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全社会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可能让这些问题的解决沿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我想从这点来讲他对社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您怎么看?第二,您提到他批评海尔、长虹是的管理者,我想郎教授批判管理者和否定国企是两回事您怎么看?第三今天郎教授没有到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肃:

  第一个问题,我第一次上台上讲的这个话就是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他04年提出的问题我一点也不反对,我认为他基于事实讲了很多损害股民利益的事,讲了很多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自买自卖的现象,我都觉得绝无问题。我也讲了公平没有任何问题,应该提出来,我也在研究,这两个问题我认为他的起步点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探讨的是真理往下再走两步会怎么办?真理往下走了一步了,他就认为整个东西都乱了,改革都不对了。因为个人出了毛病导致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一团混乱了。2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就是整体企业受损,这些东西往前一推是荒谬的。比如说你说的对个人的批评,就讲这次赵勇的事,说到底他提出了国有资产流失以后,国家下文了,总的来讲中国大企业没有违反的。现在郎教授认为这个黑洞还得有,还拿着放大镜乱找,最后攻击最大企业的领导者就有重大的偏差了,就不是攻击个人了,他是捏造事实批评人家这就不合适了。所以我认为真理往前走一步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是谬论的。然后把不是的非说成是这是更荒谬的。所以这个意义上讲大量的社会公平问题的看法起点是对得,体系不对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他提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基础,这些问题现在还是不是基础有其他更多的问题是刚才我讨论的。

  所以我认为他有些东西过激言论对社会是没有好处的。至于郎教授为什么不来的问题?从头至尾,本来是主持单位一直联系他,本来他的助理说了可以来,但是要6万,我们说这是大是大非的争论,我们公司的这个人也是著名的人物,都跟他解释了,最初他是为了要钱。后来我们告诉他确实没钱,他说没费用不来。所以上次我们开记者招待会的时候想做一次努力,把一个公开信发出来,我们又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他是你通过程序找助理,助理就不接这个电话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郎教授没来也是情理之中。从当时我们发公开信的时候就做过两手准备,认为这场论辩,他来了我一定认认真真的跟他论辩。他不来我们跟网民、群众做一次对话也不是没有意义。

  问:

  刚才主持人提到了科龙和德隆的公司领导者。我曾经拜读过关于产业整合、资本运作的理论,我觉得非常新颖,很有魅。但是我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他们秉持这样一个优秀理念的情况下却倒下了呢?

  李肃:

  德隆的产业整合理念应该说来自于我们公司。最初是我们董事长写了大量的文章在96、97年探讨中国的投机股市怎么样走到投资股市?这些理论文章从发现黑马到扶植黑马,中国的资本应该扶植中国的产业资本壮大发展,成为真正领袖型企业。这些文章当年是被唐万新推给去看的,对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从跟德隆接触的过程中,认为德隆在产业整合上,从现在结果看应该是做出了大量成就的。他把分散的几百家企业最后整合成为新疆市两大企业并存,做出了贡献,做到了两个地区里形成了非常合理的布局和产业结构。他在汽车零部件领域通过兼并台湾在中国企业的厂家提高自己的产业竞争力变成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现在从华融处理它的资产来看,德隆培养了十几支重要的企业,但是德隆真正死的原因是,第一个是管理要素依据的是海归派的管理。比如零部件领域他运用了很多台湾人,做了很好的结构,他推而广之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用海归派。我们后来想介入他的管理,但是他的兄弟没同意。这些海归派,其实作为一批非常强有力的人,从美国、台湾聘来的人应该说在中国的条件下是在不断适应,不断适合中国国情已经开始入道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再给他两年机会这批人会扎根的。如果他不倒,还有两年机会,他的研究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这批团队会适应国内。当时我们争论的时候他说本土咨询公司做不了这个事,这个原因还不是德隆死的最重要的原因。德隆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没有金融环境供他进行产业重组和大规模的国际并购。

  国际并购可以产生出为了3.5亿的美元,可能募股,最根本的就是围绕企业现金流和利益怎么样进行算帐。国外金融创新环境是非常完善的,收购兼并不一定自己要那么多资本金也能通过创新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但是中国没这个条件,就导致我跟第一财经谈过。我认为唐万新在金融创新上有几个明显的失误。第一是炒股票和做证券公司的融资,这是过时了。第二个就是到处借钱理财,用这种方式募来很多钱进入产业整合,也导致炒股票的这块钱得死,最后金融工具手段是弱的。他超前性的很多东西没做到位。比说唐万新最后临死之前在国际上到处找资金,想搞私募资金做产业投资。像现在高盛、美林都是在国际上拿基金找中国的领袖企业。唐万新早死了两年,若活到这两年,国际资本进入的时候他是有机会的。

  所以唐万新产业整合真正死亡的原因是在于中国金融制度没有给他创新的空间。2000年我们公司曾经开过一个研讨会,唐万新参加了,我们董事长在会上讲了一句最精辟的话。我们董事长说“德隆是中国产业整合悲剧式的英雄”他的英雄业绩是在于想用杠杆力量造就中国的领袖,他现在造就出来了。这些领袖真正长成现金流特别好,进行大规模收益的时代正好还有一段时间的距离,中国金融制度没有给他条件,所以导致他用违法和违法边缘的路线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募集。他的资金链一断(这个断是控制了商业银行贷出了4个亿,银行下文让他还钱,他的资金链马上断掉),中国产业重组过程中金融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郎咸平大讲MBO对大的问题是借钱买企业,其实MBO就是经营者杠杆收入。资本市场就是我们说得在哲学理念上是智力劳动雇资本,进行智力劳动的创新,这种创新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撑是不可能的。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郎咸平对德隆批评有部分是正确的,但是不完全是正确的。

  主持人:

  这就像我们曾经听过有一位高人说“今天是很痛苦的,明天可能会更痛苦,后天可能是很幸福的,但是很多企业往往在明年晚上悲惨去世了”。

  主持人:

  郎咸平在他很多讲话和文章里都表现出一个特点,他对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非常痛恨,对民众的利益非常看重。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他自己是这么说的。我想问你做这些事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吗?是为了维护民众的利益吗?你对郎咸平这种自称民众利益代言人是怎么看的?

  李肃:

  这个问题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郎咸平先生对公平问题的关注到底我怎么评价?刚才我已经讲了,本质问题就是一句话,建设性的民主和破坏性的民主是有巨大区别的。换句话说公平问题我也在研究,我们在研究解决的道路,如果认为因为有不公平就应该煽动起来去革命那是另外一回事。我认为公平问题应该有头有尾有系统的认真研究它。应该客观研究以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现在我看到他的痛恨和民众利益代言人的这种形象,涉及到的大量问题是无解的。而且他涉及到的问题往往是以偏盖全的把正确的问题全部否定掉。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代表民众利益的时候有误导的成分。比如国有资产流失凭什么就推断出国有企业改革全失败了。如果国有企业不改革民众会不会有利益?我们回到计划经济,中国经济没办法大规模发展的时候,中国的民众利益到底在哪儿?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维护改革也是维护民众的根本利益。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要追求的是什么?我认为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中国大公司的昌盛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是解决公平问题的最根本途径。换句话说国力增加越快,国家财政收入越大,中国经济发展越强盛,白领阶层越强大,税收更多导致财力更大。所以公平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效率的大小。公平是靠效率解决的,我认为对中国企业碰到的问题去提出来,去调整它,建设性的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没有的东西你挑出来,没有的东西你造出来,导致中国的民众认为中国的企业黑暗一团,把它的效率打掉了,那么中国的公平将会永远没有物质基础可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我们追求的是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和统一。我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满足你的问题,我大概的观点就是这样。

  问:

  中国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是不是内部的专家已经意识到了。比如MBO谈到的风险,或者是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我们内地的专家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考虑到社会稳定,或者不愿意破坏良好的发展环境没有说出来。但是郎咸平教授他基于无所顾忌敢说出来。我想让李肃老师评价一下国内管理专家和郎咸平教授态度方面的优缺点。

  李肃:

  04年的郎教授指出很多实际问题无可厚非,他拿了大量数据把很多问题真的说明白了,当时我很佩服。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学者如此深入的看明白问题,没有人敢说,他敢出去说确实比较少。但是不能认为中国没有,新闻的力量加上中国人的良知和勇气打倒的企业真正的就是银广夏。银广夏是股民看出了问题最后把问题揭出来了,揭死了。中国也有很人都说了,但是郎咸平04年的时候对中国有些企业深入的调研是让人很吃惊的,调研的非常细致。我们这种做咨询的,做净值调查的时候用了很多技术工具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都是很难说的。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他当年说中国企业问题的时候说的比较准确。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学者到底有没有这么好的工具把问题说明白,而且还可以如此大胆的进行这么公开的批评?总体来讲是比较少的。所以这点上他的起步点让我并不反感。04年的时候我对他是有尊重的。

  最重要的是郎教授把从事实为依据推出的企业个案问题越说越大的时候开始没有他自己的依据了。这点上中国的学者就算有多少不满也没有他的胆儿。我们认为郎教授说无学、无识还贼大胆,这是他的特征。这种特征如果是有依有据,而且是有建设性的也不应该打击他,如果建设性的意见非常多,不断提醒中国的企业,不断提醒中国的政府按积极的方面调整各种政策把它做好,我觉得也无可厚非。但是现在他越来越不实事求是的把问题的依据理论都说明白,这种情况下进行破坏性的大胆性的批判就会产生很负面的影响,我就觉得不一定合适了。

 

  主持人:

  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我收到一个纸条提到说中国股市这两年一直景象不是很好,但是中国的经济又在高速发展,这两种现象共同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股市的衰落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共存,这方面请教一下李肃先生该怎么认识?

  李肃:

  中国的股市跟中国的产业之间不是在平行线上走的。换句话说,仔细看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从最初政策性股市,90、91年的股市都是属于一个交易所就几只股票,所有人都是拿着身份证买,当时是政策性股市。这种政策性股市后来走到了投资性的股市,做庄、投机。从短缺性的股市,没有那么多上市公司,到政策性的公司,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以后,投多少上市公司,放多少额度,就导致整个股市的波动走到政策性的股市。后来又走到投机性的股本,就是做内部消息炒作等等,都导致中国的股市大规模的下跌、攀升。中国股市发育前期并不是正常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中国上市公司也不能认为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上市出来的一批企业。换句话说,最初的上市公司里有大量的非市场成分,当时实际上是拉关系上去的,后来整个政府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解困的方式是给了上市指标,导致很多企业并不是最优质的。同时又有大量当年的国有企业上市之后碰到了整个产业大规模的转移。比如上海的永久等企业,上市以后向乡村转移,不管是股市当年的发育过程中的不健全还是企业上市过程中的政策导向,还是我们现在上市企业政策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它的竞争力发生的变化都导致了中国股市里的企业并不能认为是整个市场经济里优选出来的最佳企业。再加说我们的股市不死,有很多救市的方法,导致我们现在的股市还没进入真正的正常股市。

  从现在趋势来看中国产业大规模转移调整正在进入良性循环,现在大批民营企业跟国际资本融合的时候都在研究怎么样打入资本市场。现在分众传媒这些企业在纳斯达克的表现是上升的。同样中国股市在分置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转换,现在所有的股市专家认为中国的产业调整的步伐和整个中国股权分置的步伐如果最后走到平行线就能够产生中国股市的新生。所以中国股市跟产业整合和提升的部分相交我认为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要把所有的股权分置先完成,然后导致一轮企业整体上升。然后大规模重组并购会继续强化,同时外国基金已经开始进入中国股市,可以买现在整个分置以后的流通股,所以导致中国的总量增强,这个调整过程把中国最好的企业调进股市,而且在这个股市里能找到最好的市盈率的点。恢复整个全部股民的信心,这个我认为确实还应该花两、三年的时间。

  我认为现在股权分置整个政策和中国引进国际资本买流通股的政策都是政府采取的比较积极的政策。在推动资本市场介入产业整合,这个整合过程中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企业家打通,这个过程是在现有的这个基础上不能马上翻身的,它一定需要一个调整高度。从资产到企业家的能力,到存量壳的调整和下一步新上市公司新一轮对股市资金的吸纳都会有一个调整过程。我认为只要中国的产业大规模的往上走,只要国外基金大量涌入中国势头不变,只要股市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和中国股民新的调整到位,我认为中国股市跟中国产业洪流的合一是必不可免的。除非中国发生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出现大的波折了,只要没有这种现象中国股市一定会跟产业相衔接。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只有最后一道题,我们想让给郎教授的粉丝。

  问:

  非常感谢李总精彩论述。我非常赞赏你的责任心和勇气,我是来自政府机关。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郎教授对唐万新和顾雏军批评的现象你怎么看?因为这是涉及到整个企业家生存环境的问题,我想请问你怎么样看待他们个人?包括法制、政府怎么样看待他们?

  李肃:

  我认为企业家违背法律导致的法律后果到底该怎么解决?在国际上有三种处理方法。第一种应该是他个人在整个社会的道德和社会环境里没有自己解释余地的违法。比如说现在说安然也好,世通也好,国外整个法律环境里从来没允许你干这种事,社会的舆论道德环境和历史也没让你干这种事你凭什么干?如果归入这类的,是整个社会都不能让你干的,比如有些企业家最后雇人杀人,最后把大把的钱贡献出来,那也得判他死刑。

  第二,在美国历史上有大量的问题跟伦理有关,历史上看摩根史曾经有过摩根当年发股票的时候,每股批送给官员,然后爆炒。每次买的时候到最后都一定涨,凭部长买了也得涨,所以这种现象就是有总统被赦免的,这是形成了社会风气了,以后别干了就行了,这是法不责众大家都这么干。包括看到过一个专门有人吃回扣,弄成一个自己的小金库,最后抓他,他给总统写信,总统给他赦免了,他说我也没贪,我变成一个金库变成福利基金了,大家给我借钱。所以有大量的问题是大家都在做的。比如说理财这种问题,谁都在弄,谁都弄完了以后所有人理财都理“死”了,所以这些问题跟道德也相关。

  中国政府如果对大公司负责任,有些问题我们政府官员应该有勇气承担这种责任。而我们现在的政府官员被郎咸平骂的要死,谁敢承担责任?还有一种问题就是制度问题。就是有些人违法因为制度安排不合理,他是用一个不合法的方式做一个未来法律得变动的东西,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企业家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参与立法。美国的议会听证就干这个事,有些事完全违法不许你做了,他非得干。中国现在还没有建立一套企业家、协会可以通过呼吁就改变法律,改变环境的制度结构。

  总的来讲我的理念是,任何一个民营企业都不是他个人的东西,做到一定程度是社会财富。看三星最后倒霉的时候整个出的麻烦比我们现在出的这批企业麻烦多得多,整个覆盖率257%,三星不救他会死的彻底的,最后政府出面,整个大规模重组。三星老板有汽车批号,收集了全球大量的汽车就想干汽车,整个投资失误,到了不是一般的失误,最后就是切出去,把电子业大规模推向市场。到最后人家干的好好的,超过索尼,变成这么大。

  问:

  我代表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两个舆论平台想问李肃先生,当舆论在周二发出来之后今天可能会是一个高潮,接下来如果郎咸平先生对此没有任何回馈,如果网友慢慢把这些舆论事情淡忘下去,您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深入持久甚至达10年的理论讨论?

  李肃:

  她的意思是假定说郎咸平先生也不回应,还闭嘴了,我认为我就达到目的了。我干嘛要“痛打落水狗”呢!所以因此他闭上嘴了,我觉得我就达到目的了。如果郎先生未来发表的文章越来越积极,越来越认认真真的提建设性的意见,人家做到另外一个路子上我还应该支持他,等于他跟我在一条线上共同完成共同的社会使命,那我觉得郎咸平是中国政府民众应该拥护的人,所以这个意义上讲我会拥护他。

  但是他发越多的错误理论,我会一定跟他斗到10年。我所说的10年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看郎教授最后所持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了。

  主持人:

  李肃先生说了郎教授发我也跟,郎教授不发了我也不发了,郎教授投降了思路一致了更好。所以无论如何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其实大家的本意都是好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民族产业能够更为发展昌盛!

  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李肃先生精彩的发言!

  这里是和新创业李肃挑战郎咸平的精彩论坛。现在为止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伴随着大家热烈的掌声和大家的支持我们的论坛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是我们开始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我最初以为很多观众会扔鸡蛋,今天大家是支持也好,反对也好,认同也好还是心存疑问,我们无论如何今天晚上的论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们对于民族企业共同发展的愿望是共同的,基于这个理想才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接下来的时间内会以观后效,至于说李肃先生会不会有更精彩的动作,我们大家都拭目以待。

  如果以后我们有一天再座到一起的时候,或者郎先生真正来了,我站立这个主持台也是一种美好的结果。我们对美好的结果抱一种美好的祝愿,谢谢大家今天的到来,谢谢对论坛支持的媒体朋友,谢谢!

    1月14日,在“2006辽沈房地产总裁峰会”上,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题为“挑战房地产转型期———房地产商的战略突围”主题演讲中,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对房地产市场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宏观调控下房地产转型的发展规律与未来趋势,并结合知名房地产商上市的案例,讲解在房地产转型期开发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融资之道。作为一直为国有企业改革直言献策的经济学家,郎咸平重申了他对国企改革的一贯主张。

    稳定的现金流是产业整合和多元发展的基础

    在14日的峰会上,历来以敢于批评著称的郎咸平一上台便抛给听众一个疑问:“凡房价平均每平方米超过3000元的地区,尤其是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都值得拷问。”他开门却给了深圳楼市“理性”、“健康”的好评价。他判断,深圳楼价未来不会波动太大。

    郎咸平分析,上海楼价近年来的飞速上扬与国际游资炒作密切相关。但国际炒家如果选择北京、广州、深圳等其他城市,则很难达到以少量游资迅速撬动市场的目的。“北京跟广州一样,居住区域散布。但上海则不同,内环地区几乎没有新增土地供应,上海市民却希望在市区里居住,哪怕只有一个小房子。”

        郎咸平认为,对比上海,深圳多中心的组团式城市结构则让国际游资无从入口。目前,深圳的城市中心正在经历自罗湖中心区向福田中心区的转移,在这个带状城市上已形成了罗湖、上步、福田中心区、华侨城、蛇口等多个城市组团,各个组团形成了各自区域的中心,房价几乎一致。且目前的房地产开发有向宝安、龙岗转移之势,特区外两区的楼价水平正在迅速与特区内接近。因此,这种特殊的城市结构成了狙击国际游资炒作楼市的天然屏障。郎咸平称,深圳的房地产市场由于最早与香港接轨,自1992年至今已经受到过多次打击,自身的房地产市场相对而言比较理性,未来楼价不会有太大波动。

    针对包括东北地区在内企业实施产业整合、多元发展的举动,郎咸平表示,中国的高成长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成本挖潜的空间已经很少,如果不做产业整合,就会选择寻求多元化发展,这几乎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个“流行趋势”。无论是产业整合还是多元化发展,都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如果想做企业多元化,必须找到能够互补的业务来分担风险,保持稳定的现金流。否则,如果拿产业整合作为企业经营的目标,资金链就会断裂。郎咸平以香港四大地产王牌发展实绩提醒企业家,要时刻注意保持稳定的现金流,不要盲目实施多元化。

    企业做大过程中必须“精益求精,控制成本”

    作为财务学专家和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的财务学教授,郎咸平长期关注企业的发展,并对国内一些倒闭的企业进行大量实证研究,他的研究结果是,这些企业都是倒闭在高成长的开始时期,原因是企业经营突然壮大,资金供应不上,难以支撑发展需求。

    郎咸平指出,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为了达到迅速做大做强的目的,纷纷涉足银行、证券、信托、租赁、保险等行业,开始变身成“类金融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郎咸平表示,通过介入金融业获得更多资本,的确可能办成更大的事情,但也可能让企业更快地犯更大的错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法律来监管金融控股公司,以至企业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事实上,近年来这一情况已经暴露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并使很多股民遭受损失。郎咸平再次呼吁,政府要严格立法,严格监管国内逐渐成型的类金融控股公司。

    郎咸平解释,中国企业不是不能做大做强,而是企业做大做强后,成本就很可能失控,造成后续经营困境。他强调,企业做大的原则是在做大的过程中必须“精益求精,控制成本”,否则难免事与愿违。

    在回答企业家现场提问时,郎咸平说,我最近在上海、广东等地演讲,每次都有很多民营企业家急切地想听到我的最新观点。我本人理解民营企业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惶恐以及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心理。但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的教训不能不记取。为此,郎咸平还以几个实例作为正反两方论据。他的结论是,一些企业做大做强的理念所带来的虽然是表面资产的增加,但代价却是资产素质和股价的不断下跌,其中最大问题是企业在大幅扩张的同时,导致成本控制失控。

    郎咸平提醒众多高成长的企业一定要避免成本失控,避免走下坡路。他说,当企业快速成长时,企业家开始自鸣得意。企业壮大之后,企业家的能力不够用了,不知道做什么样的投资。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和记黄埔投资了七大行业,但依然能够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其秘密在于七个行业资产组合以后成长率是-5%到20%。和记黄埔做投资时首先想到如果做垮了,用哪一块业务来弥补。郎咸平说:“如果中国的企业都能实现和记黄埔这样比例的成长率,就可以放心了。企业在投资时不光要写可行性报告,还要写不可行性报告,企业家要学会放弃机遇。”

    国企问题的关键是职业经理人信托责任缺位

    郎咸平认为,“所有人缺位”这个推动中国国家产权改革的重要依据还需进行深入研究。他说:“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所有者缺位,而是缺乏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企业产权改变并不能根本解决国有企业经营亏损等问题。政府行为应该退出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资产就应该退出市场。国有资本的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国家可以高薪聘请他们,但绝不意味着他们将企业做大之后就可以将企业据为己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郎咸平断言:“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MBO的本质。现在国内所谓的MBO是用银行的钱收购国家的资产,这是不对的。在这个意义上做MBO是不应该的,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尚未全流通。真正意义上的MBO应该是溢价收购在外的股份。现在我们变成了收购不能流通的国有股,还自己制订收购价格。”

    郎咸平认为,对于优秀的国企负责人,国家可以考虑给其高薪或者通过激励期权少量的持股,但不能使之成为大股东;也可引入充分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淘汰机制。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的理念将会透过这种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而逐渐成型。郎咸平说,在中国未来经济格局中,“大型企业仍然应该是国有企业”,而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才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

    郎咸平说,在决定国家未来综合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领域,政府的角色必须是主导性的。完全由民营企业自己去做大,只能在利润驱动下,将目光投向例如房地产这样快速获得利润的领域,这些领域并不是让一个国家真正富强起来的关键领域。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制化环境和“信托责任”,中国非常缺乏能从“危机”中创造“转机”的企业家,这是国企、民企遭遇发展瓶颈的重要症结之一。要形成信托责任的意识,需要一个更有执行能力的政府,推行法制化的建设,而法制化的建设必须先规范政府的行为,再规范每一个个体的行为,还要有透明的工序流程的设计。

  OTCBB市场的全称叫做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即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是一个能够提供实时的股票交易价和交易量的电子报价系统,开通于1990年,主要是为了便于交易并加强柜台交易市场的透明度。由于OTCBB是由NASDAQ的管理者全美券商协会(NASD)管理,并且OTCBB的股票也是由做市商(Market Makers)通过纳斯达克工作站II进行报价,所以很多人包括一些媒体把OTCBB错误地等同于纳斯达克市场。事实上,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OTCBB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纳斯达克的独立市场,它既不是纳斯达克市场,也不是其一部分或者所谓的纳斯达克副板。
  继1999年底国内企业美国上市的上一波浪潮之后,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国内民企海外买壳上市的又一波热潮,新亚洲食品、山东宏智、托普、蓝带啤酒、天狮国际、中国汽车系统等企业纷纷通过买壳登陆海外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以美国沃特财务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提供买壳服务的中介机构,正在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到海外买壳上市的种种好处。举例而言,本周就有国内证券类的媒体开始吹捧借壳上市的好处,我认为极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比较全面的看法。

  那么,到底什么是买壳上市?买壳上市,又称反向收购(Reverse Merger),是指一家非上市公司(买壳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壳公司)来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买壳上市的操作方式是:买壳公司与一家上市的壳公司议定有关反向收购的条件;壳公司向买壳公司定向增发股票;买壳公司的资产注入壳公司而成为其子公司,但买壳公司的股东是壳公司事实上的控股股东。它是美国1934年以来开始实行的一种简捷的合法上市方法。与以IPO直接上市相比,买壳上市的优点在于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100%保证上市,避免了直接上市的高昂费用与不确定性的风险。从时间上讲,甚至不到两个星期就可以完成,在不到三十天的时间内就可以交易。从成本上讲, 一个空壳公司的价格可以低至五六万美元,高至几十万美元,加上律师费及审计费等会在50-90万美元不等,而IPO的前期成本就有150万美元左右,而且能否成功上市没有保证。

  然而,在买壳上市“多快好省”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所知的骗局。买壳上市到底成效如何?背后的陷阱是什么?本文将以赴美国上市为例,指出国内企业海外买壳上市的误区,揭开中介公司买壳上市的骗局,以期国内民营企业不再重蹈海外买壳上市之覆辙。

  很多中国民企在所谓的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并不是在真正的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而是在OTCBB市场上市,OTCBB是一个完全不同于NASDAQ的独立市场。

  OTCBB市场的全称叫做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即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是一个能够提供实时的股票交易价和交易量的电子报价系统,开通于1990年,主要是为了便于交易并加强柜台交易市场的透明度。由于OTCBB是由NASDAQ的管理者全美券商协会(NASD)管理,并且OTCBB的股票也是由做市商(Market Makers)通过纳斯达克工作站II进行报价,所以很多人包括一些媒体把OTCBB错误地等同于纳斯达克市场。事实上,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OTCBB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纳斯达克的独立市场,它既不是纳斯达克市场,也不是其一部分或者所谓的纳斯达克副板。

  OTCBB只是一个会员报价媒介,并不是发行公司挂牌服务机构,与纳斯达克相比,OTCBB既没有挂牌(listing)条件和标准,也不提供自动交易执行体系,也不与证券发行公司保持联系,对做市商的义务也与纳斯达克不同。

  与纳斯达克相比,OTCBB以门槛低而取胜,它对企业基本没有规模或盈利上的要求,只要有三名以上的造市商愿为该证券做市,企业股票就可以到OTCBB市场上流通了。那些既达不到在纳斯达克全国市场(National Market)或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等主板市场挂牌交易的条件,也达不到在纳斯达克小资本市场(SmallCap)上挂牌上市要求的公司的股票,往往在OTCBB市场上交易。截至2004年5月底,在OTCBB上交易的证券约3300种,做市商235个。由于这个市场上充斥着很多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很便宜的壳公司,因此,许多中介机构纷纷游说中国企业到此上市。

  然而,因为国人对海外资本市场的不了解以及求上市心切,很多中介机构借此混淆纳斯达克和OTCBB的概念,将OTCBB上市等同于纳斯达克上市。比如,美国世界银行联合投资集团就在其中文网站上大讲纳斯达克上市,将OTCBB其纳斯达克混为一谈。该集团称自己是世界银行集团成员之一,如果该公司不是在有意混淆视听的话,其真实水平很值得怀疑。连概念都搞不清的人却要帮别人去上市,其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主流的国际投行从来不会推荐中国公司去OTCBB买壳,只是一些中介机构利用中国企业缺乏经验,从中渔利。他们往往手里已经持有大量的壳资源,为了将手中的壳推销出去,收回成本,往往不择手段,把到OTCBB买壳上市描述得天花乱坠,说成是到纳斯达克上市,而事实远非如此。

  OTCBB并不是一个好的融资场所,融资功能极为弱化,对企业知名度有负面影响。

  纳斯达克、AMEX、NYSE等主板市场对挂牌有严格要求,一旦企业不能满足相关条件,就会面临摘牌和退市的处罚,OTC市场由此而生,那些从纳斯达克等主板市场退市或达不到在主板市场挂牌条件的证券即在此交易。因此可以说,OTCBB出身卑微,难免给人以“贫民收容所”的印象。在OTCBB上很少有大机构投资者,而多以小型基金与个人投资者为主,其股票流通性较差,大约一半的股票处于停止交易状态,主要是几个做市商在相互交易,平均股价仅有9分钱。有中介机构专门购买这种空壳公司,然后倒手卖出。想借壳的中国企业,花三四十万美元,即可买到一个壳。

  这些都使得在此买壳上市的公司无法从内心里产生在主板市场上市的荣耀感,反而会感到有损企业声誉。尤其是原本业绩不错的企业,在此买壳往往会降低其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虽然OTCBB上市的中国有限通信公司(OTC:CCCI,目前股价:0.47左右)的美国董事Raney认为,“大家都知道OTCBB不具权威性,但是在中国,这相当于打上了美国记号,对他们来说这是件很光荣的事。”但实际上,到底光不光荣,只有OTCBB上市企业的老总心里最清楚。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比较早的如深圳中贸网、世纪永联(后更名为时力永联)等,其知名度远远无法与搜狐、网易相媲美,而其总裁们亦难有张朝阳、丁磊们般自信风光。

  抛开虚荣的面子问题不谈,从融资功能上讲,OTCBB也不是个好的选择,因为OTCBB基本上没有融资功能。从买壳上市的过程来看,买壳并不等于融资,买壳的过程不会带来任何新资金的流入,除非壳公司本身有大量现金并同意以股份置换的方式完成交易。企业想要通过买壳融资就需要通过后续的融资策略,比如定向私募或者二次发行等。而在美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超过100万美元的私募有较多限制,而OTCBB上的平均股价0.09美元使得二次发行亦融不到多少资。这使得最终能在OTCBB上实现融资的公司屈指可数。中国上市较早的时力永联是在OTCBB上融到资的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但其董事长兼技术总监赵晓侠仍坦言:“如果仅仅为融资而来,在目前环境下到OTC上市毫无意义”,“投资者都已变得十分谨慎,而在NASDAQ主板有的是风险小、收益好的企业,没有什么业绩的OTC公司若想公开增发股份很难成功”。

  从OTCBB升级到纳斯达克路漫漫。

  有的中介机构把OTCBB称为纳斯达克的副板市场,并大力宣传以后可以从OTCBB升入纳斯达克市场。实际上,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企业满足下列条件可向NASD提出申请升入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1)企业的净资产达到500万美元或年税后利润超过75万美元或市值达5000万美元;(2)流通股达100万股;(3)最低股价为4美元;(4)股东超过300人;(5)有3个以上的做市商等。

  事实上,的确有业绩好的企业从OTCBB升级到纳斯达克或者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实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比如大名鼎鼎的微软,就是从OTC市场上升到纳斯达克的。国内也有一家企业实现了这种蜕变,那就是AXM制药公司(AMEX:AXJ),这个生产抗生素和护肤品的厂家在OTCBB买壳上市后通过3次私募筹到了740万美元,并且与Sunkist Growers公司签订了特许协议,以新奇士的名义在中国生产维生素,其股票也从OTCBB升入美国证券交易所,股价现在约4美元左右。

  不过,并不是所有在OTCBB上的中国企业都能像AXM那样最终蜕变成白天鹅。仅是一条股价最低4美元的限制这就把OTCBB上到大多数企业挡在了纳斯达克之外,因为在OTCBB约75%的股票处于5美元之下。

  与AXM的蜕变相反,许多曾经在OTCBB上辉煌过的“中国神话”如今都已经变成了“昨日黄花”,一度的“明星股”时力永联、蓝点软件曾股价高达二十多美元,但现在却已与垃圾股无异,多数中国企业在OTCBB的股价不足0.5美元。

  对于爱面子的中国企业来说,从OTCBB升级到纳斯达克主板固然是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但这条路并非像中介机构描述得那么简单,除非企业本身就是白天鹅。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本身就是白天鹅,何必先把自己伪装成丑小鸭呢?

  希望中国企业切勿因为好大喜功而走上买壳上市的歧途。

  在OTCBB上市不等于挂牌(listing),几十万美元买到的只是一纸虚名。

  由于国内股票发行后即获得上市资格,因此,我们会把上市和挂牌等同,而在美国,上市和挂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上市是指已经发行或拥有外部股票的公司把自己变成一个公众公司,其股票可以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个市场可以是NYSE 、AMEX和NASDAQ等主板市场,也可以是OTCBB、Pink Sheets等低层次的柜台交易市场;而挂牌是指公司符合一定挂牌条件后,通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审核批准,在提供挂牌服务的机构如NYSE 、AMEX和NASDAQ等挂牌。

  通过前面对OTCBB的介绍,我们知道,OTCBB并不是发行商的挂牌服务机构,而只是一个会员报价系统,OTCBB没有挂牌上市的条件和标准,它也不和上市公司有任何关系。可以说,OTCBB没有提供挂牌服务的资格,它只是一个报价的媒介。

  因此,在OTCBB上市的企业,不是真正的挂牌上市公司,只能叫做在柜台交易市场交易,由几个做市商互相交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亦不承认其上市公司地位。

  所以,企业花几十万美元买来的只是一纸虚名,并且还得为此支付每年10-20万美元的审计等各项维持费用。加之OTCBB几乎没有融资功能,这使得相对较低的买壳成本和后续费用也显得很高。

  因此,除非是做战略投资,否则在境外单独买壳并不值得,特别是在OTCBB市场。

  目前国内企业海外买壳上市其实是在变相规避国家政策管制,打擦边球。

  海外买壳上市除了上述种种误区和陷阱,还存在政策上的风险,因为,国内至今尚未有政策允许中国企业在海外借壳上市,相反,国家从1993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境内企业到境外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存在的问题的报告》、《关于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审批程序的函》、《国务院关于暂停收购境外企业和进一步加强境外投资管理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中明文规定:“禁止境内机构和企业通过购买境外上市公司控股股权的方式,进行买壳上市”。

  因此,一批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始另寻它路,绕道海外买壳上市,其始作俑者是裕兴电脑。此后,先注册一家海外控股公司(比如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然后用这家海外公司支付巨额现金收购国内企业,成为国内企业的控股母公司,再用这家海外公司在海外市场买壳上市便成了企业的普遍做法。因为不属于直接上市,因此,不必经过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又由于不是境内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因此不受到1993年以来的一系列规定的限制。

  可以说,目前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在绕道的过程中亦有很多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产生(比如地下钱庄),若为投资者知晓,该上市公司必遭遗弃。

  可见,中介机构所鼓吹的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只不过是偷换概念。中介机构所谓的纳斯达克或者纳斯达克副板实际是与纳斯达克完全分离和有本质不同的OTCBB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充斥着几美分的垃圾股票和空壳,几乎融不到什么资,而且还要付出买壳费用以及其后的维持费用,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上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市挂牌公司,其上市公司地位得不到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承认。而且,从这个市场升到纳斯达克市场的可能性并不大,对于一般中国企业而言,登陆纳斯达克并非易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水中望月镜中观花。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违法性,并不为国家政策所允许和支持。

  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管制,每年1000家申请上市的企业中仅有1/10能获得上市资格,而且至今民企尚未取得与国企同等的地位。对于大多数民企来讲,上市仍然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加之目前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券商倾向于做国企上市的大项目,而对民企的中小规模不屑一顾,更使得民企在国内上市难上加难。同时,国内企业对于海外资本市场和买壳上市不太了解,加上虚荣心作怪,急于求成,为很多中介机构提供了投机渔利的机会,从而导致海外买壳上市热潮再起。

  我在这里要提醒那些想要海外买壳上市的国内企业,不要为中介机构的花言巧语所蒙骗,不要梦想通过“资本运作”一蹴而就,不要一味为上市而上市,否则将得不偿失,悔之不及。踏踏实实地发展壮大自己才是最根本的道路。

  在国内股市大门紧闭之时,OTCBB(场外柜台交易系统)却打开了海外上市的另一扇窗。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这条捷径登陆海外证券市场。据笔者了解,中国企业到OTCBB上市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CTC化妆品控股公司完成反向并购买壳上市,后来比较著名的例子有北京世纪永联(后更名为时力永联,下同)、深圳中贸网、深圳蓝点软件、深圳明华集团、托普、中国有线通信公司、AXM制药公司、天狮国际、上海四方、中国汽车系统等。那么,这些企业是否从OTCBB市场上获益并成功融资了呢?是否如愿以偿地升入了纳斯达克主板市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下面将对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过去和现在作一简要总结,以让准备和想要在OTCBB买壳上市的中国企业更清楚了解OTCBB的真相。

  最早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CTC化妆品控股公司(CTC Cosmetics Holdings),曾在1997年完成反向兼并(OTC:CTHI),但其1999年因未满足NASD的相关要求而从OTCBB摘牌,现在该公司已不复存在。后来上市的几家中国公司,情况亦不乐观。

  世纪永联(OTC:FRLK),1999年11月与美国在内华达州注册的“Light Energy Management Inc.”达成买壳协议,从而在OTCBB上市,一度受到媒体的追捧和关注,其股价也曾在上市后的2000年初飙升至将近25美元,但半年后即跌到5美元以下,并一路下跌至现在的0.15美元左右,平均成交量仅有3.5万手左右。

  深圳蓝点软件(OTC:BLPT),成立于1999年9月,2000年1月即与一家美国壳公司达成买壳协议,并在2个月后股票正式开始交易,一开盘即从6美元升至21美元,成交量达75万手,但目前其股价只有0.47美元,平均成交量1.6万手。

  深圳明华集团(OTC:MGHA),于2000年4月买下泛亚达(Panagra International Corp)壳公司,2001年8月上市,其股价将近3美元,四个月之后即跌至0.9美元,现在的股价约为0.3美元,平均成交量2.7万手。该公司曾计划将股本由4000万股扩充到2亿股,首期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配出3000万股,从而可融得资金6000万美元,不过据了解,该集团至今尚未从OTCBB融到任何资金。

  托普控股(OTC:TOPG),2003年1月16日与Quixit Inc公司达成收购协议,完成买壳上市,不过该股票一直交易清淡。开盘当日开盘价0.5美元,收于0.6美元,交易量不足3万手。一周后即跌至0.1美元,成交量为0。一年多以来,股价一直徘徊在0.15美元左右,成交量大多数时候为0,上市后仅有交易量的5个月里,交易量最低的为4手,最多的为227手。

  中国汽车系统(OTC:CAAS),2003年3月完成买壳上市,上市后交易冷清,上市当日股价3.10美元,成交量仅300手,其历史最高股价超过18美元,不过现在的股价约为5美元左右,成交量不足2000手。

  在诸多OTCBB的中国上市公司中,表现最好并修成正果的当属前文所提及的AXM制药公司(AMEX:AXJ)。该公司股票于2003年3月进入到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股价现在约为4美元,增长3倍,平均成交量6万手。

  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对所有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进行一一列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股价表现非常一般。在此,笔者对想要和准备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给出以下忠告:

  第一,先确定自己海外上市出于何种目的。是由来已久的融资需求还是受中介机构煽动而一时头脑发热?是虚荣心作怪还是战略投资的需要?

  第二,必须了解清楚OTCBB是怎样的一个市场后再作决定。尤其是这个市场上公司的股价如何,融资效果如何,升级到纳斯达克等主板市场的希望多大等等,不要等到上市后再悔之晚矣。

  第三,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确保企业上市后受到投资者青睐的根本。在股票市场上,有非常多业绩很好、非常有前景的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的股价飙升绝对不会持久,尤其是在OTCBB这样的柜台交易市场上。

  第四,如果企业最终决定到OTCBB上市,找一个业务能力出色的中介机构会使上市过程顺利很多,减少不必要的很多麻烦,提高上市效率。

  虽然在OTCBB买壳上市具有本文开头所述的种种优势,但天下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买壳上市的背后暗藏着许多陷阱和骗局,买壳上市的隐性成本远远大于看上去的几十万买壳费用和后续费用,希望引起国内企业的注意,三思而后行。

   今天谈的问题,是宏观的层面上来谈一谈我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我个人的浅见,可能这个切入的角度不太一样,我简单思考一个问题,这一次的宏观调控政府从2003年开始,陆陆续续地推出了多项政策,一直到今年6月、7月为止,在座的各位都是在深圳地区居住的企业家或者平民百姓,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深圳的房价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扰。这是我的感觉,那么话说回来,我跟深圳的的地产发展商交流,他们激动地跟我们说这还是深圳的形势好,民间的所谓的经济意识比较强,自由市场形成比较早,所以并没有泡沫现象,因此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对深圳没有影响。

  往北方走,天津和北京影响也不是很大,我们前两个月做简单的估计,我们发现广东地区跟北京购房率稍微提高了,只有上海受到最大的打击。可是各位想想,难道上海地区的民众自由经济的认识不如广东吗?不如北京吗?我想不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在全中国经济首先的发源地并不是深圳?是明末政府时期从上海开始。这样与国际接轨的城市,为何会在这轮国家宏观调控成为对象?而且上海房价之高,涨幅之大,我相信从领导人到地方政府表示高度不理解,上海的老百姓教育水平跟广东相比不相上下,对事物的理解,对经济运行的掌握,不应该有太大的分别。这样的人群,怎么可能会在广东地区跟北京地区还有上海地区造成如此大的差距,难道是上海的民众有问题吗?我这么一讲,我相信各位嘉宾可以对我所讲的呼之欲出,整个事件不是简单的泡沫问题,而是我国整个宏观环境还没有跟国际接轨,而且从去年调整利率,一直到今年调整汇率,我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时候,我公开表示反对中央政府的做法。反对做法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二元化的金融体系,我国的金融体系承受不起利率与汇率的不稳定,我国的金融体系承受不起房地产的泡沫,这些都应事先作防范,正确的政策实施的话就不会有上海的现象,这就是我对外发言的基本观点。

  今天看房地产的问题,升值对房地产的影响?房地产未来走势应该怎么样?深圳的老百姓如何看房地产?今天的房地产政府清楚一点,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已经不能单纯从房地产谈房地产,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环节了。因此我们从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一直到利率汇率的变动,到这次房地产宏观调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对政策的调控认为基本上没有达到要点。也就是说,最近这一轮政策的出台,对于房地产泡沫而言,我们基本上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泡沫形成于上海?而整个宏观政策的推行“一刀切”是不可以接受的,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习惯,取决于两个变数,一个变数是薪水所赚的钱,第二个变数是固定资产产生的财富效益,目前表面上看起来,我们一刀切的宏观调控对很多地区是没有影响的,包括广东、北京,但是你的财富效果已经开始受到影响,只要你的财富效果受到影响,一个最直接的打击就是消费心态会改变。

  如果你今天买一部汽车认为贵,并不是今天要不要买的问题,而是很多人会由此推迟消费行为,后面将是整个深圳地区的新消费观念的改变。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次宏观调控目前没有多大影响。这就太简单了。不是的,影响之大,是我不能理解,也是你不能理解的。我在国外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包括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全世界除了中国以外,公认的事实,那就是金融政策切忌大起大落,为什么?你调整利率也好,你调整汇率也好,有两点你是控制不住的。学术界称之为定论的东西:一个是什么时候产生效果不知道;第二个效果多大不知道。

  因为如果一个政策的推行,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效果,或者不知道效果有多大,这个政策必须要稳健。而为什么美国政府对于货币供给的控制始终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你们在座都是做企业的,日本、美国、欧洲的厂商基本上都知道如何对外汇的风险。但中国不稳定的金融政策,也就是汇率和利率的调整,最后是由生产厂商承担,也就是消费者承担。当然,最后是要中央政府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来承担。

  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在中国大陆还需要讨论?也就是应由中央政府来承担金融政策的风险,而不是老百姓承担。人民银行还搞不清楚这个道理,因此这种不负责任的政策,是我表示反对的。

  那么各位想一想,今天房地产的未来,不是取决于老百姓怎么想,也不是取决于发展商怎么想,我们何尝不希望,住者有其屋;我们何尝不希望老百姓买到廉价的住宅,可是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话,你住不到!

  我举个例,上海地区也是我比较熟悉的地区,房价到了什么地步?所谓城区“三二一”环线,内环是三万元一米,内环跟外环之间的二环线是2万元一平方米,外环“三环”线以外是1万元平方米。政府统计数据称6700多元/平方米是不可*的,我讲的是数据是比较真实的。这种数据远远高于广东地区和深圳。

   很多媒体说影响上海房价有三个因素:第一,是上海老百姓收入显著增长;第二,由2009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第三个原因,就是可能有外国资金的流入,包括温州、香港等地的资金的流入。我跟各位讲,这是非常简单化的看法。

  第一,上海老百姓比较有钱吗?我们看一下,从2002年-2004年,上海老百姓可动用收入所得的增长率是12%左右,在广东也是12%左右,北京也是12%左右,几乎差不多。因此第一个理论根本不成立,上海老百姓并不比北京和广东老百姓更多钱。

  第二,世博概念。奥运概念在北京更吸引人,更是卖点。世博在哪里建造?在浦东,5.28平方公里土地。但我们观察到,这次泡沫的形成是在浦西。因此第二个理论也不成立。

  第三,是否是外部资金的炒作。我自己在上海电台有一个节目,曾经谈过上海的房地产,但是有人不希望播,结果没播成。为什么呢?既然,前两个因素表明,即不是上海百姓比较有钱,也不是世博概念,那上海房地产短短半年内,炒高了一倍以上的唯一可能,就是国际炒作。什么叫做国际炒作?我们比喻一下,外汇储备1000亿美元,其中有700亿知道来源,包括直接投资、贸易等,但还有300亿不知道来源!

  我同时又想到一个可笑的问题,你有什么资格搞浮动汇率制?你有什么资格搞利率自由化?你有能力驾驭国际炒家吗?甚至我在开玩笑讲,这个钱是不是国外潜水艇运进来的?

  今天上海房地产是怎么回事?假如我是国际炒家的话,我想暴炒国外的股票是傻子,炒不起的!我都知道国外监管机构不会不知道。但国际炒家所想的一定是会挑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独特性,我如果只有500亿资金的话,我去哪个城市?

  就当成是我的猜测,虽然我猜问题是比较准的。我假如用500亿到1000亿资金炒作房地产,我会去广东或北京吗?象广州政府发展规划是东向天河,南向番禺;象北京是二环、三环、六环等,如果再数到七八环,连天津都变成北京的一个区了,北京二环之内的区域是市中心区,但是北京老百姓是不喜欢住在那里的,那里多是政府的机关单位。我们承认那是市中心,但不喜欢住在那里。那么,住在哪里呢?跟着环走,在三环、四环,我们可能住在亚运村,朝阳区有可能住,海淀区有可能住,甚至住在清华、北大附近,各有各的特色。所以北京区域跟广州一样,居住区域散布得很广。但在我们大上海地区,是不一样的。上海地区有南京西路和淮海路,在这个片区,土地供给没有了,在有限的土地上造有限的几栋房子。上海老百姓和广州、深圳的老百姓不一样。如果上海老百姓买郊区别墅的话,也会希望在市区里有一个小房子,不希望脱离市区生活。你说在南京西路和淮海路买房,他们肯定愿意。

  比如广州人想住在广州的市中心吗?肯定不想!北京人想住在北京二环以内吗?就是故宫附近,你肯定不想!但上海老百姓就是想住南京西路和淮海路,当然这个供给量非常小,没有数据公布的事,我不希望对外发言。下面都是我实地观察到的现象,那就是国际资金,比如香港来的资金大举购买淮海路和南京西路,这些内环区的所有高价楼盘。怎么买?我发现操作手法跟2003年国际游资炒作H股是一样的。什么原则呢?首先大批量的购买。在买入累积到一定数量以后,炒家一起进入,然后在最后要出手的三个月至半年左右时间,大幅度上扬,然后高位套现,卖给傻瓜。当时对H股炒作,我讲这个话的时候没有数据,因为香港联交所规定,机构投资人持股量10%以上才需要汇报,所以当发现没有机构投资的时候,到了2003年4月1日,联交所突然宣布5%以上也要宣布,当月塌陷。大部分持股都在5-10%之间,有几家公司9.9%不想披露。这种现象当时炒作H股本,就是八国联军的时候,国外一起来炒作,不像我们自己的庄家是互相厮杀的。国外同时进来,一起囊括,一起炒作,第一阶段炒这几家,互相揭盘,我先购买,然后你也进来,然后一起退出,第四个人进来最高价格拉升,然后四个人一起退出。炒H股的时候,第一家先进来,然后第二家再进来,第三家再进来,怎么套现,第四家进来到高位,前面三家一起套现,下一次换一家,你这次牺牲一点,下一次你第一个炒,我们互相配合。大家理解了没有?(掌声)

  这是H股炒作,你们上网看一下,2003年我在《21世纪经济报》发表的文章。这次我们发现也是类似情况,但是我们没有数据,我很多学生做房地产代理的,我发现情况很类似,怎么回事?就是03年的时候,04年的时候,一起进来的,由于地方非常小,少量资金给拉抬楼价,到最后我判定是在今年年初或者去年年底,开始由最后几家进来,当时的房价,从去年2004年的6月份到今年6月份房价在当地楼盘占了一倍以上,可以从1.5万到2万,甚至到3万以上,短短的几个月,一起出货,高位套现,卖给老百姓。造成泡沫,大赚一笔而走,人走了以后,政府开始宏观调控。第一,你两年之内卖掉的,给5%的惩罚。要卖房子以后,你必须先交清贷款才能买房,各项条条款款让你卖不了,这就是高手过招,让你走了以后才来调。(掌声)到最后打击了谁?就是打击了上海老百姓,这叫做技不如人,也叫做嫌贫嫉富。然后房地产走到了这一步,你事先难道不晓得这就是国际炒家吗?我告诉你,他就是不知道。 我到处演讲,我从来没有给银行、证监会演讲,不学习是不行的。当然这话是公开讲的,在上海也照讲,你所接触的竞争对手不再是深圳的房地产商,不再是北京、上海的房地产商了,宏观调控要有宏观调控的原则,必须国际化,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在150年以前,在大清王朝的时候,我们签订了辱国的条约,我们高考的时候,看到这个都是非常痛苦,都是当时政府的无能,150年以后的子孙怎么说你们?到了300年以后,他们还不是说150年以前吗?我们这代人可是高高兴兴签的,政府宏观调控打击老百姓,还不如清朝,清朝还不会干这个事,财务金融不如人也要签订辱国的条约。我在公开场合的发言,任何积极的政策都可以调整的。金融政策是不能做调整的,你只要稍稍做决定就是上千亿,在美国最尖端的人才都是做金融的,在美国商人学院里面,薪水得最高的就是金融学教授,因为他们这套东西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可以席卷全国财经,美国是看贡献而定薪水,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这个行业操控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的制造业是非常辛苦,赚5%不得了,房地产暴力能够赚20、30%可能,当然你们这些雕虫小技,让美国人透过某些国际炒家轻轻松松一笔就可以赚回来,怎么做? 去年,国际热钱大量流入,当时政府决定宏观调控,当事人提出一句话,什么叫做汇率?汇率是各国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就是货币,绝对不是汇率价格,如果专家学者不理解这个的,你所提出来的政策意见,包括调升利率都是错误的政策,你打击的对象都是老百姓,因为你计不如人。所以我们今天房地产的局面,而是一个事关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炒家的局面。

   国际炒家三大特色,操作手法之复杂是你永远不知道!我们300亿外汇怎么来不知道,国际炒家动用国际资金庞大是你不知道的,人民银行不是对手。另外,跟各国政府关系暧昧是你不可想象的,举个例子,去年年初的热钱流入,根据我们的研究,60%来自于日本,40%来自于美国,你们回想一下,去年是哪两个国家给中国政府最大压力那就是日本和美国,这就是国际炒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结果,对于地产业而言,你们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而不是与日俱减。在这种危机时刻,政府必须谨慎而出,承担这个风险。可是各位请看,你们最切身之痛的宏观调控从哪里来?

  从上海地区来,但是宏观调控的结果,是一种全面调控的,对所有地区都会造成打击,目前短期之内还看不知道,还没有开始,金融政策的效果跟时间是不确定的,这是国际承认的道理,我们今天还需要讨论吗?可是我们还在讨论这个事,想起来就悲哀。在这种格局之下,国外机构投资者进来,高位套现走人,政府才开始宏观调控,全国每个地区都受到调控,因此这种调控是一个有问题的调控,这个调控带给很多的地区,将会是经济萧条。而且按照我们的估计,我国生产过剩的现象在2007年会体现出来,这是别人做的研究。生产过剩的经济配合消费形态的改变带给各位的将是不可避免的经济萧条,对于地产商而言,投资而言,我当然不希望,我希望能够更有英明的政策和有效政策来提升经济。可是对地产商而言,在这个严峻的时刻,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有做法。你要有认识,我国地产商会被大量淘汰,可能有人听了心理不爽,与其不爽,但愿不要让我说中! 第一,你必须增加公司的现金流,第二,你必须减少负债,第三,你必须缩小规模,那么未来在地产业健全的地产公司,不再是现在大而全的公司,而应该是现金流充裕,负债率极低。规模不大的更加专业化的地产商,包括生产和服务分开的地产商。所以很多时候,目前有的地产商90%转型为地产服务商,而不是盖房子。配套措施现在必定更加专业化。所以要未雨绸缪,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形成专业化,但是你本身的财务状况要好。

  我跟上海的地产商曾经说过这句话,我国的民营企业家听不进去话,你跟他讲,他回去就忘了。等到今年7月份,我又跟他们讲,很多人就是在两年前听我讲课的那群人,见到我,说后悔没有听我这句话。现在宏观调控又开始了,如果当时低负债率的话不会产生这个危机。所以今天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未来房地产走势格局一定是这样子。走到这一步多悲哀,我们的股市也是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我们的未来?

  我们这是内部讲话,我可以再告诉你,金融政策所反映的不仅是利率汇率房地产调控的问题,这一切都是相关的,包括目前推出的股权分置。我是少数几个人公开反对股权分置的,我反对在哪里?我现在跟各位做交流。因为这一切都是跟房地产、汇率不可分的环节。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我国目前存在的宏观调控的思维?什么叫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原始目的,就是在市场上集资,把我们这些老百姓不会做生意的一群人,把你们钱集合在一起,拿给最伟大的经理人经营,比如说通用电气的韦尔奇,他是世界第一首席执行官,或者让可口可乐的首席执行官经营,他比我们聪明多,也有能力多,也懂管理,他能给我们创造无限的财富。这就是股票市场,集资把钱给最有能力的人经营,我们股票市场,当初为什么成立股票市场?就是为了国营企业减少困难,因此这些国有企业老总不是傻子就是笨子,或者没有能力的,没有第四个可能!(鼓掌)

  今天把社会宝贵的资源凑集在一起,我说是不是违反了股票市场成立的原则,政府越有决心,政府的信用越受打击。各位晓得,在任何市场、金融市场,什么是维系金融市场的唯一原则?那就是政府的信用度,你们千万不要小看共产党的信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对未来的发展,不管房地产还是股票发展,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地方。

  但是中央政府还没有体会到这道理,我现在不断呼吁,如果大家不信任我,我可以举例,英国也做国有股减持?我们高考的时候是不是花了太多的时间念书,考完高考的时候是不是这一生再也不念书了?

   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强国,资本主义的皇冠民族——英国,它能做成功国有股减持。现在荒谬到中国证监会自己想不出办法。大家还记得这个事吗?三年以前或者四年以前,向全国各地老百姓征询意见,如何进行国有股减持?这个是非常滑稽的事,你是专业的监管机构,你都不知道,老百姓怎么知道?你为什么把这个风险加在别人身上呢?英国怎么做呢?英国也有国有企业,有的好也有糟糕的,怎么办?撒切尔夫人聘请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一家投资银行,叫做罗斯查尔的投资银行,这家银行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马克思的资本论谈到这个家族谈到473次,你们不信的话可以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几个人看过资本论,我看过。我们这个罗斯查尔的家族,在滑铁卢战役的时候,法国拿坡仑皇帝的两个总监都是罗斯家族的,他们为打战双方面凑集军饷。

  什么叫做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就是拿最优潜力最好的公司,把你的股权卖给老百姓,这才是强富于民的政策。为什么英国的私有化是少数几个成功的案例?我们亚洲有没有学习过的?有,那就是新加坡政府。新加坡政府利用政府的行政资源到亚洲各地收购公司,包括在香港和李泽锴抢购所谓的香港电讯,当然失败了,他也在苏州工业区收购了一些企业,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收购企业了以后,聘请最好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好的公司拿去上市卖给中小股民,这就是新加坡成功的私有化。但是这两个国有股减持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最好的公司才能进行国有股减持,目的是强化政府。因为英国和新加坡还有美国政府知道,一个股市,如果政府不能担保老百姓都赚钱的话,这个股市将来一定会崩溃,就是这个道理。(掌声)

  (因此)这个(不知道如何私有化的)道理是讲不通的,我觉得我的口齿还比较清晰,这个道理为什么大家不学习?如果你不遵循英国的私有化,大家晓得不,苏联私有化的失败在哪里?苏联人也不怎么学习,我看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性不是太高的。

  苏联国有股减持怎么搞呢?就是发行所谓的兑换券,比如说A公司是国有企业,价值1万,就发1万张兑换券,每个老百姓发你1张兑换券,如果对老百姓有兴趣的话,拿1张换这个股权,可以换到1%的股权,这种幼稚的想法只会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你想想看,一般小百姓有兴趣拿A公司1%的股权吗?这种没有法制、没有信托投资的国家,谁会买你1%的股权?他宁愿不要这张兑换券而买一瓶酒来喝,他觉得买这个股票不实惠。最后形成黑市,地下市场,就是专门卖兑换券的。

  当时苏联有7个后来比我还要出名的金融人士,并不是专家,但他们看好这个时机,勾结国有银行,拿国有银行的钱去收购全国发行的兑换券。所以,突然之间在苏联这七个人,不但控制所有的国有企业,包括尤克斯。还控制着苏联的银行,控制着苏联的警察,出了什么问题呢?

  国有股减持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国有股减持,代表着共产党权益的真空。一个真空的权利一定要被取代,在苏联就有这七个人取代了共产党的权利。这七人横征暴敛,席卷全国财富。几年下来,这么大的苏联,总的国民经济总产值竟然低于中美洲小国家墨西哥,不可想象,苏联共产党权利真空以后,被七个人取代,这就是今天国有企业改革我为什么反对的道理。 为什么英国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因为英国人知道,国有股减持代表英国政府权利的真空,所以当初受全体中小老百姓的委托,管理这块国有资产,管理不好的话要进行私有化,不能交给个人,要交还给所有的老百姓。所以苏联的改革跟英国的国有股改革有什么差别?

  苏联是取之于民,还之于七个人!英国的国有股减持是取之于民,还之于民!这么深奥的学问你怎么敢不学习就推行呢?(掌声)。

  你说股权分置有什么问题?脉络是一样的,就是我为什么要买你的股票?我不懂,你又凭什么把你的法人股放出来?我拿你的法人股,我能不能赚钱呢?

  因为股票市场是有风险的,在中国才有风险。象美国股市有风险吗?短期有可能有,但长期看,股票市场如果不能保证中小股民赚钱,这个股市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美国的股市能赚多少钱?美国的股市从1930年-1980年,50年间,股民每一年平均拿回8.3%的回报率,加上银行利率,如果当年银行利率是3%,就给11.3%,40-90年拿回多少钱?7.6%的回报率,加上银行的回报率,这就是股票市场给中小股民的财富,象这种股市才有存在的价值。

  为什么要保证这个股市顺利发展、努力成长?因为把财富归还给股民,是政府的信用。我们今天振兴民营经济,政府的信用太重要了。美国政府保护中小股民,在1934年成立美国证监会,是为了保护中小股民。各位都知道,证监会的执法权受保障的,美国证监会按照规定,可以调查,权利是无限制的。

  郎咸平:请问各位,你们知道权利是谁赋予的?不是美国联邦法院,也不是美国政府,而是美国宪法赋予的。因为美国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以国家宪法赋予你的权利,你才能够将政府的信用加在股票市场里面,任何股市的违规现象,美国政府一定会出面解决,这使美国股民有信心,所以每个美国毕业的大学生,都会把一生的财富放在股票市场里面,只要美国股票继续增长,钱会越来越多。为什么美国每一年回报率7%-8%就是这个原因,美国政府保证股票市场上是不受欺凌、剥削和剥夺的。

  如果美国老百姓,对美国政府信心丧失的话,美国会亡国!因为美国每一个老百姓退休金都放在股票市场里面,只要股票市场像中国一样的话,美国老百姓退休以后,无休可退,到最后就是暴动。(掌声)

  可是为什么你敢把退休金放在股票市场?因为有政府在,有美国政府的信用,你就能够得到保护,你退休的时候,得到退休金。这个道理你懂吗?我发现很多人不懂,竟然社保基金可以入市!今天的社保基金入市,摧毁百姓的财富,你们退休之后将没有钱退,你们认为我这是危言耸听的,我告诉你,我在香港是首席讲座教授,这个职位是非常崇高的,当然我的知名度远远不如杨振宁。

   像我们退休的话,1997年之前退休的话,我可以拿2000万退休金,那是以前,现在我退休是200块。为什么呢?是破产。香港会破产,何况中国大陆。各位想想,这一切都是什么问题?都是金融政策的问题,都是对于金融工具的不理解所产生的问题,甚至不了解为什么美国机构投资人在美国不敢为非作歹,到了中国就可以呼风唤雨,敢炒作上海的房地产,到香港也是一样。

  为什么它们在美国不敢?因为美国的严刑峻法让美国人不敢做,逼得他们做长期投资,不得不做基础分析。现在你把这些人引进中国,你就搞错了,为什么搞错了?中国股市QFII是引进国际机构投资人,认为他们是做长期投资和基础研究的,可是你知道吗?这一些人做研究的精神在哪里?这是美国政府长期严加监管的结果,让你不敢操纵股价,操控房地产市场,监管才是这一切的根本,我们不学习是不懂的。你把他们引进来,那就是更可怕的庄家,是八国联军的专家,是互相勾结庄家,他可以炒你股市,也可以炒作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来源就是政府的信用不足,对这些人监管不够所致的,只有强有力懂得游戏规则的中央政府,才能保证我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地增长。

  所以我今天讲的话做一个总结,我们今天在看房地产市场,不能单纯看成房地产前途如何?是否有前途?房价是否会升?政府调升汇率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今天影响到各位的是我们这一切,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体系,而这个金融体系所产生出来的是股市、是汇市、是利率,银行房地产业,是环环相扣的互联体。今天谈房地产不能简单谈房地产。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于国际金融游戏规则不理解,所以才纵容国际炒家进来,有没有可能成为庄家?一样会!我们社保基金犯了什么错误,最基本的错误是你对资本主义的一切不了解。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成功?资本主义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它这个土壤是有信托责任的土壤,每一个参与者为中小股东的利益奋斗!为老百姓的利益奋斗!

  你们以为我讲大话,在美国只要你敢乱来,政府就会取缔你的公司。因为政府的信用在里面,保护老百姓的权益,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任何侵犯美国老百姓的利益,美国政府都会出面,因为政府的信用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因为美国政府的严加监管,让每一个人不敢乱来。信托责任,就是根本所在。如果地产商有信托责任、上市公司有信托责任,我们还会有这么差的股市吗?我们还会有房地产剥削的现象吗,都不会有。

  信托责任非常重要,可是我们这个土壤就是没有信托责任的土壤。我们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使我们老百姓都没有信托责任。举个例子,你今天晚上去吃饭的时候,你问服务员有什么好吃的。他会说,先生,蒸条鱼吧!为什么呢?因为,这要不是最贵的,就是卖不出去的,不然没有其他的理由。

  因为我们的老百姓也是没有信托责任的,我们的土壤就是没有信托责任的土壤,在没有信托责任土壤,你引进这么多的国外金融机构进来,到最后就是今天的结局。

  在这个时候,政府的信用格外重要,政府的信用才能保证这一切制度的顺利运行,政府能不能保证每个人赚钱。如果政府不保证的话,那么现在投入股市的社保基金就要破产。如果政府不一开始就主动打击国际炒家的话,上海的房地产就不会等到最后宏观调控出来,打击到所有的老百姓。

  什么都要政府信用做保证,政府信用做保证是这一切信托责任的基础,各位要知道,你所经历的股市与房地产风险与日俱增。我们现在需要政府的信用,政府的信用是我们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关键。谢谢各位!

  痼疾一:不签合同

  处方:不签合同=无期限雇用

  新草案第九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3种。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终止条件的劳动合同。已存在劳动关系,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有其他意思表示外,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应当及时补办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手续。

  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成立。

  老 1995年版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专家解读:1995年版劳动法对不签订劳动合同没有明确规定,而草案中明确,已存在劳动关系,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有其他意思表示外,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应当及时补办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手续。其实目前用人单位存在大量的事实用工但不签订劳动合同的事实,这条内容使得许多执意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的用人单位没有退路。

  痼疾二:派遣用工两边不管

  处方:派遣者接受者各管一段

  草案第十二条规定:以劳动力派遣形式用工的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保障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账户中以每一名被派遣的劳动者不少于5000元为标准存入备用金。劳动力派遣单位应当与接受单位订立劳动力派遣协议,并将劳动力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的劳动者。

  草案第二十四条规定:劳动力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力派遣协议的约定,履行对被派遣的劳动者的义务;劳动力派遣协议约定不明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等与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的义务由接受单位履行,其他义务由劳动力派遣单位履行。

  老 1995年版劳动法没有涉及有关劳务派遣的相关内容。

  专家解读:劳务派遣市场的侵权行为并不少见,主要表现在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以及不上社保等,这些直接危害着被派遣者的切身利益。但劳动监察部门在接到有关投诉后却无法律依据对劳务派遣单位进行必要的处罚。而草案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就最直接地保护了被派遣者的利益,使得对违法者处罚有法可依。

  痼疾三:不上保险

  处方:不上社保 随时走人受保护

  新 草案第三十六条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未提供合格的安全生产条件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四)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五)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通知用人单位。

  老 1995年版劳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专家解读: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下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这是对比草案和1995年版劳动法后最明显的一条。目前,以各种借口不给劳动者上社保的用人单位大量存在,劳动者很多时候都逆来顺受。新草案的新规定,使得受气的劳动者可以随时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这就让那些不给劳动者上社保的用人单位多少受到制约。因为对一个用人单位来说,长期处在员工流动的形势下,企业要生存恐怕只有先稳定“员工心”。如何稳定员工心,无非就是保证员工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比如按时上社保,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等。

  痼疾四:适用空白地

  处方:民办非企业也适用

  新 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老 1995年版劳动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专家解读:草案其适用性比1995年版劳动法范围更广泛,其指向也更明确,草案是专门针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确立的法案。适用范围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

  痼疾五:收取财物 扣押证件

  处方:收费扣证 不光罚钱还要赔偿

  新 草案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担保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证件。

  草案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或者扣押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按每一名劳动者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老 1995年版劳动法对此项内容并没有具体涉及。

  专家解读:依据新草案这条规定,当劳动者在招聘过程中遭遇此类问题时,可以主动大胆地拒绝用人单位的无理要求。如果用人单位明知故犯,劳动者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且可以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提醒广大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首先从自身做起,在招聘过程中,千万不要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抱着“沉默是金”的想法。

  痼疾六:随便裁员

  处方:协调不一致不得裁员

  新 草案第三十三条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需要裁减人员50人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向本单位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一致。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在本单位工作时间较长、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依照前款规定裁减人员后,应当将被裁减人员的数量、名单通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老 1995年版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6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专家解读:对比这两条最大的变化是当用人单位裁减50人以上员工时,需要得到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一致。也就是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不一致,用人单位将不能随意裁员。

  痼疾七:没完没没了的试用期

  处方:试用超期 要付赔偿金

  新 草案第十三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在3个月以上的,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非技术性工作岗位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技术性工作岗位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高级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草案第五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的规定与劳动者约定的试用期无效,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责令用人单位依照本法规定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月工资为标准,按违法约定的试用期的期限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老 1995年版劳动法第二十一条法规: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专家解读: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恣意延长劳动者试用期限,其实是变相地为自己节省劳务成本。而1995年版的劳动法只是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而新草案是依据岗位来规定试用期限,这种就更科学。而且新草案明确要求违反试用期的用人单位要对劳动者支付一定的赔偿金,这就最大限度保证了劳动者的利益。另外劳动者还要明确,与同一用人单位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如果用人单位多次与你约定试用期,也属违法行为。 

  痼疾八:因病解聘

  处方:患病被解聘需额外补偿

  新 草案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在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且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

  (二)劳动者被证明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或者中止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老 1995年版劳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三种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三种情形与草案所规定三种情形基本一致。

  专家解读:尽管草案和1995年版劳动法都要求用人单位在解聘劳动者时,都应该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但目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用人单位并没有依照有关法律去严格执行,而劳动者也往往忍气吞声,不知道主张自己的权利。但草案最大的好处在于:用人单位在有条件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时,需“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痼疾九:违约金漫天要价

  处方:最多是当初补偿的三倍

  新 草案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知悉其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到生产与本单位同类产品或者经营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者业务。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2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有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同时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时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其数额不得少于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的年工资收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其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3倍。

  老 1995年版劳动法只是简单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专家解读:最近几年,国内有关竞业限制的纠纷数量明显增加。司法机关在究竟如何处理相关案件时也很难寻找到有关的法律支持。草案对竞业限制有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不仅明确竞业限制的最长期限,而且对一旦违反了竞业限制约定的劳动者最高处以不得超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3倍数额的违约金,这就制约了用人单位乱要违约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