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006年5月8日


用人观:外企VS民企

  外企与民企在用人观上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毕竟企业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回报股东和取得利润。由于经营理念的差异,外企与民企在实现企业目标的途径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在选人用人上也有着不同的倾向和标准。归纳起来,外企与民企在用人观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领导才能和技术才能:外资企业在选聘人才时比较注重领导才能,民营企业则比较注重技术才能。外资企业通常认为好的领导力是完成任务的必备条件,一个好的员工必须是一个好的领导,哪怕该岗位不一定是领导岗位。因为只有具备好的领导才能才可以为自己的工作设定方向,从而高质量地、独立地完成工作。民企则更注重技术才能,注重应聘者是否具备该工作岗位的工作经验。
  
  外企和民企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是基于外企有充分“授权”的理念。经理希望员工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做决定,而不是让领导来做决定。在做决定的时候,领导才能比技术才能起到的作用更大。

  比如宝洁公司,在宝洁的核心价值体系里面,领导才能是排在第一位的。宝洁进入中国15年,招聘了超过1300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招聘时注重了领导才能的考核,大多数新员工在加入宝洁的几个月后就开始承担比较重要的工作。相反,专业知识在宝洁的招聘中却较少被提及。外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学机械的被招进了财务部,学通讯的被招进了香波制造部等等,这些在宝洁确实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他们注重的是领导才能,甚于技术才能。

  2、“德”和“才”:外资企业重“德”,民营企业重“才”。当然这里说的“重”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无论是外企还是民企都希望找到“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在实际的招聘和选拔过程中,外资企业则更看重“德”的因素。

  比如说“诚实正直”,外企在招聘员工时非常注意求职者是否说了实话,为了证实这一点,外企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做“背景调查”确保员工讲的是实话。外企的背景调查是非常认真的,除了电话调查还有书面调查,甚至请第三方的咨询公司做调查。而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则较少,即使有背景调查也主要是集中在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上。

  3、潜力和资历:外企重潜力,民企重资历。外企招人是为了明天用人,而不是今天;民企招人则是为了满足今天工作的需要,因此是否具备今天工作要求的技能尤为重要。

  外企通常存在的时间比较长,像杜邦有200多年的历史,宝洁有170年的历史,爱立信在慈禧太后时代就进入了中国。因为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往往是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形成的,因而公司更看重应聘者能否适应企业的文化,能否和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保持一致,能否有潜力在企业呆较长的时间,与企业共同成长。

  不管外企和民企在用人观上的差异有多大,他们在许多方面上还是有着相同之处的,比如都强调敬业精神,强调绩效等。在通用电器,Passion(工作的激情)是用人的一个主要衡量指标,这与国内企业所讲的敬业、爱岗就有许多相通之处。

  综上所述,外企和民企在用人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企业之间核心价值理念的差异,是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外资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的企业,由于跨地域和跨文化的特点,要求必须以“原则来指导工作”,必须“授权”,必须“为明天培养人才”。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民营企业成长为真正的跨国企业,这种差异就会慢慢消失。

   我们建议您可以根据以上我们谈到的这些差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谨慎地选择好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企业类型。并祝您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过了二三月,各个公司的绩效评估已经完成了,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提拔员工的时候;对于员工来说,这是一个“升官”的时刻。那些业绩好的员工会被提拔为初级管理者(第一类新官),那些业绩好的经理人会更上一个台阶,成为高一层级的管理者(第二类新官)。

    还有一部分经理人,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公司,跳到其他公司寻找自己的前程(第三类新官)。

    无论哪种情况,总之,一大批“新官”上任了。

    新官上任自然是件好事,但好事往往多磨。无论是哪种新官,都面临着角色和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形形色色的管理困惑,往往这些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成为阻碍他们成长的绊脚石甚至会断送他们的前程。

    《人力资本》就“新官上任容易遇到的问题”在经理人中做了小型调查,总结出5个最普遍的问题。本期特别策划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解读,帮新官们扫除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问题一:老员工挑战我!
遇上程度: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案例:

    陈浩最近为是否开掉一个老员工很为难。由于上任总监离职,陈浩两个月前被提升为某广告公司的设计总监。在设计部,只有马飞和陈浩是一同进公司的老员工,其他人都是后来进公司的。两个人的业务能力差不多,公司之所以提升陈浩,是看中了他执行力强和踏实的特点。

    提了陈浩没提马飞,马飞和陈浩以前兄弟般的情谊立刻开始起了变化。马飞不仅经常无故迟到,而且,总是故意反对陈浩的决策。陈浩不想因为自己的提升破坏了和马飞的关系,总是私下提醒马飞,可是,马飞丝毫没有改变。让陈浩着急的是,马飞的一些行为已经开始影响到部门中其他年轻员工。陈浩想开掉马飞,可是一来觉得自己刚上任就开掉老员工影响不好,二来,马飞在工作上没有什么可挑剔的。陈浩陷入了无限的烦恼中,如果这个事情处理不好,他往下的工作该怎么进行呢?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原新华信管理咨询)顾问:宋炜

    分析:

    来自老员工的挑战无疑是新官上任后最常遇到的问题。站在老员工马飞角度看这个问题:原先是同事关系,大家有着兄弟般的情谊,现在转瞬间成了上下级关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老员工有一些出格的举动也可勉强称得上合乎情理。

    陈浩要开展工作,就不得不对出格的举动开战。不过他必须小心谨慎,三思而行,因为如果处理不当,要么会丧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要么会使团队的士气受到负面影响;从个人来讲,也面临着失去一个“兄弟”的遗憾。可以说,这是一个两难困境。

    既然难有万全之策,那就不必非得寻求完美不可了。只须把握一点,那就是“坦诚”。

    解决思路:

    陈浩应明确一个问题:自己当前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不难获得,那就是:消除马飞的怨气,提高团队的士气。明确了目标,那他必须推心置腹地与老员工深聊一次。

    其一,拉感情。虽然现在从职位上讲,我是你的上级,但我内心始终把你当作兄弟,多年的情谊可不能因此失去……

    其二,谈事情。老实说,最近你的行为不太好,而且影响到了其他同事,希望你能够尽快改正。如果我在工作中有不对的地方,作为多年老同事、好兄弟,你明确地指出来,我一定改……

    其三,绘前景。现在我们这个团队并非我私人财产,我们团队的成绩属于我们大家,也属于你。你以前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希望你努力工作,我会尽己所能为你创造发展机会……

    其四,下通牒。说真的,我也曾考虑过请你离开我们这个团队,但我绝不忍心那么做。不过,就像我刚才所讲的,团队是大家的,是公司的,所以我会尽全力维护团队的利益……

    当然,在沟通过程中,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坚持“坦率”的原则;同时表达清楚两点,我们是一个整体,利益是一致、而非对立的;我的出发点是团队利益,我保留采取措施的权力。

    此外,陈浩自己也必须想清楚,马飞并不是“工作上没什么可挑剔的”,他总是迟到,而且故意反对上司决策,给年轻员工以负面影响,这些决非一个合格员工所为。倘若陈浩坦诚地与马飞沟通以后,后者仍是我行我素的话,那他完全可以请马飞走人,不用顾虑什么。首先,马飞的行为并不像一个兄弟,而且,如果不对这种影响团队利益的行为采取手段,他自己的威信更加无法树立。

问题二:既做业务,又做管理,怎么平衡?
遇上程度: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案例:

    一天下午,正忙于一个紧急研发项目的某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主管阎涛接到上司的投诉。“员工反映公司的网络瘫痪很久了一直恢复不了,怎么回事?”听着上司的问话,阎涛有些摸不着头脑。

    自己管着的工作出了问题,居然自己不知道,还要让上司提醒。阎涛很不是滋味。

    原来,阎涛是公司研发部门最出色的工程师,很快,被提拔为项目主管,手下管着4个兵。从此,成了又要做业务,又要管理下属的官。平时不忙的时候,阎涛觉得管着这个小团队还可以。可是,上个月,一个新项目上马,而且时间要求很紧。业务能力最强的阎涛立刻投入了研发工作。由于精力有限,一心忙于研发的阎涛,很自然地疏忽了对下属的管理。恰恰在这时,公司的网络出了问题,而负责网络维护的下属却不在公司。

    “作为一个新官,我既要做业务,又要做管理,有时候,很难两头兼顾,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阎涛至今都为这个苦恼着。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原新华信管理咨询):黄文颖

    分析:

    管理者实际上是一个角色。好的管理者会有很强的“角色感”。管理者首先是“身体力行”者,同时是“老师”、是“教练”、是“战友”。成功的管理者是能够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转换并且运用自如。

    再看看案例中主人公,在担任工程师时,他能够靠自己“单打独斗”做出骄人的业绩,那时候他的角色就是一个低头做事的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职责。而现在,他提升为“主管”,组织赋予他更多的职责,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自己转变成能组织他人、指导他人、影响他人甚至能够改变他人的人。

    但是,阎涛所做的,与当“工程师”时的角色无二,甚至是更加努力地去做一个最最能干的“员工”,员工只顾做事就可以了。所以案例主人公就认为:业务就是业务,管理就是管理,两者是矛盾而且是不可兼顾的。管理角色感的缺失,使他对业务仅理解为一个人能力之内的事情,因此常常会越俎代庖。试想,当业务超出一个人的能力的时候怎么办?势必需要组织他人相互协助共同去完成。而且业务越超出个人能力,团队的力量就越重要,管理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管理者角色感的缺失,不一定是主观上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该怎样进入角色。这种问题不仅有个人方面的原因,而且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

    其一:公司将业务骨干提拔为管理者作为惟一的晋升渠道。只有业务能手才能当“官”,但是业务能手所应具备的素质和做管理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些人是“天生”不愿意当“官”,宁愿关注技术与业务。但是这在单一狭窄的通道里似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造成有些人不得已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结果搞得“阎涛”们身心俱疲、狼狈不堪。

    其二:没有天生的管理者,好的管理技能需要后天的学习和练习。但是,大多数的企业缺乏对管理技巧与方法的必要培训,而且个人也缺乏学习必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

    解决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对于“阎涛”们来说:

    第一,要努力克制自己单打独斗的强烈欲望,尽管那样做事会很快。学会教授与管理你的下级是你首要的任务。尽管刚开始你看起来会很蹩脚。但是再蹩脚的主管也要胜于一个能干的员工。

    第二,学习掌握管理技巧,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最佳的行为方式,形成个人具有特点的管理模式。

问题三:如何带队伍?
遇上程度: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案例:

    常青从销售主管升任销售经理3个月后的一天,上司让他去办公室谈谈。常青琢磨着上司叫自己会有什么事呢?不会是因为同事关系的事,自从上任以来,为了体现自己没有架子,常青对每个下属都很亲切,没有什么过节儿;即使下属犯了错误,常青最多说句,下回改正。也不会是为了业绩的事,虽然自己上任以来,业绩没有大幅度增长,但也没比上任差,而且也完成了公司交给的任务;常青一边琢磨着,一边推开了上司办公室的门。

    上司没跟常青客气,就看门见山了。“你知道吗,你的下属对你意见挺大的?”常青听了吓了一跳,脑袋快速转了几转也想不出下属会对自己有什么意见?“我对他们很好啊!”常青在上司面前叫起了屈,“都很少对他们红脸。”“就是因为这个。”上司没给常青继续说下去的机会。“你的下属是这样投诉你的,说你是个老好人,对他们要求不够严格,跟着你这样的上司他们觉得成长慢。记住,你现在是经理了,对下属的成长是负有责任的。”听着上司最后这句话,常青若有所思。

    资深职业顾问:白玲

    分析:

    常青这个新官,只做出了“官”的样子,却没有做出“官”的成果,他的理解是有误区的。和一般人相似,他以为,能够对下属和善、宽容的上司,就是好上司,能够以身作则的上司就能够得到下属的支持,其实不然。

    对于下属而言,越来越看重自我的成长和业绩,而不是一团和气。尽管面对严厉的批评,下属会有抱怨,但是他们抱怨的是态度,本质上,下属还是喜欢能够真正辅导自己成长的上司。而常青具备了良好的态度,但是忽视了最本质的“辅导”。

    当一个新官上任的时候,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定标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确保工作业绩;其次要帮助每一个下属理解这些理念和方法;最后是不断监控和帮助解决下属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

    常青,还需要转变观念,真正地理解“官”的含义。
  
    解决思路:

    常青要想做一个真正受下属认可的管理者,就要开始角色转变,用职业化工作方法来管理,辅助以良好的态度,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带下属,要确定清晰的目标。业绩提升是企业和下属们共同的任务,落实在每一个人,需要在产品理解、客户认识、工作量、售后管理等方面有明确的目标,让下属看到自己的方向。

     带下属,要用明确的标准要求他们,督促他们。这是帮助下属成长的有效方式,不要因为标准高,下属有压力而降低标准,更不要因为督促下属成长辛苦而放弃要求。在标准这个问题上,只要确定了相对清晰的标准,就要坚持下去。
带下属,要学会辅导下属。这一点常青应该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从实战中成长起来的常青具备了很多实用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自己的方法强加于他人,而是要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辅助他们不同的方法,和下属紧密沟通是很重要的。

    常青将会经常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反馈,每一个反馈都不是对于工作的否定,而是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过程好像“登山”,到达一个营地就要休整一下,补充能量,然后再到下一个营地。每个营地中的老板、同事、下属、专家的反馈都是最好的补养资源,要妥善利用。

问题四:上司信任我吗?
遇上程度: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案例:

    春节过后,张兰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跳,从某网站的市场经理的位置跳到了一家IT公司做市场经理。挖张兰来的上司,曾经和张兰在工作中有过合作,对张兰的工作能力比较了解。张兰想,虽然公司不一样了,但一来,自己干的还是老本行,二来上司对自己还算了解,可以甩开手大干一番了。可是,事情并没有像张兰想象的那样。

    作为市场经理,张兰是有权力把新闻稿最后定稿的。可是,每次要出新闻稿了,上司总要她拿给他看一下。而且,总是会提出在张兰看来的小问题。张兰甚至看到,上司有时会越过她,找到她的下属去询问一些属于她管的事情。

    张兰有些纳闷,上司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呢,还是有什么其他想法?本来,想大干一番的张兰现在却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原新华信管理咨询)顾问:刘航平

    分析:

    估计张兰现在的心情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郁闷”,本来是“开门红”的有利条件:“一来自己干的还是老本行,二来上司对自己还算了解”,真是“可以甩开手大干一番了”。可是事与愿违,与新上司的合作非但没有受重用的成就感,还遇到新上司亲自过问她有权决定的事情,挑出她认为微不足道的小问题,甚至还发生新上司越级管理的现象。可以判断张兰的“郁闷”是有道理的,但是“愁眉不展”只会让工作积极性打折扣,如果影响了工作绩效,很可能还会遭到上司的责怪!所以与其怀疑上级是否信任自己,不如把心中的疙瘩解开,“解铃还需系铃人”,需要先做好了解上司的功课。

    解决思路:

    功课一:了解上司的工作风格。有的上司是“抓大放小”,工作风格比较粗枝大叶,也有的上司“关注细节”,可能显得谨小慎微。上司把张兰有权决定的稿件都要亲自过目,很可能上司的工作风格就是“关注细节”。作为下属,在无法改变上级工作风格的情况下,必须学会适应,适应新工作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适应新上司的工作风格,让自己的工作风格和上司的合拍,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有默契。张兰可以通过观察上司对其他下属的工作指导,对文件审阅的细致程度,甚至是上司的着装等方面判断上司的工作风格。关于上司提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作为新来的市场经理,张兰也轻视不得。一方面上司的经验可能更丰富,看问题更全面;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理,上司就是张兰的内部客户,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哪怕是细微的方面也不容忽视。

    功课二:与上司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曾经的合作并不代表上司对张兰的工作能力完全了解,尤其是张兰刚到公司,上司也许还在多方面观察张兰的工作情况。“上司有时会越过她,找到她的下属去询问一些属于她管的事情。”关注细节的上司大多喜欢亲历亲为,但是张兰也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建议张兰努力和上司进行一次非正式的沟通,比如中午的工作餐时间等,在工作之外的轻松气氛中,更能把“心结”谈开。可以先由感谢上司挖自己过来的“知遇之恩”开始,渐渐过渡到聊聊自己目前的工作情况,听听上司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和期望。这次沟通的目的在于弄清两点:一是验证上司的工作风格,如果上司真的非常关注细节,那么自己以后就必须多加注意;二是如果上司真的对她的工作不是很放心,才进行越级管理,张兰可以表示自己安心努力工作的决心,让上司放心。

    踏入新的工作环境,与其猜测上司的看法,不如抓住机会,提升工作业绩,同时和上司保持通畅的沟通,建立信任。

问题五:要不要向上司提出反对意见?
遇上程度: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案例:

    张洪刚被提拔为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后,由于社会上流行平衡计分卡,公司也开始酝酿推行平衡计分卡。但作为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士,张洪却认为,公司是个小公司,这个时候推行平衡计分卡显然是在赶时髦,并不合适。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浪费时间和钱,而得不到好结果。

    虽然有这样的想法,张洪却一直犹豫着是否要向老板提出。毕竟,自己是个刚刚被提拔起来的小主管,也不知道老板对自己的态度,刚做主管就否定老板的决定,是不是太鲁莽了。另外,自己虽然觉得自己的想法对,但仍然缺乏自信。虽然,自己是为公司好,万一自己的说法不被老板认可,或者老板认为自己太爱表现,还有可能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张洪为此犹豫不决。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原新华信管理咨询)顾问:刘航平

    分析:

    张洪现在只是看到向上司提出反对意见的风险,“万一自己的说法不被老板认可,或者老板认为自己太爱表现,还可能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但是他没有发现不提反对意见的潜在风险:如果张洪的看法是正确的,公司不适合推行平衡计分卡,但是老板在没有听到反对意见后,执意要推行,作为人力资源主管的张洪在推行平衡计分卡过程中是首当其冲的一员。如果做的事情已经不正确,如何能够执行正确呢?推行不下去的时候再向上司提出推行平衡计分卡的异议,要么有为执行不力找借口之嫌;即使老板想通了,面对在推行平衡计分卡上已经耗费的人力财力,老板很可能会责怪张洪为什么不早说,偏当事后诸葛亮。

    解决思路:

    作为刚被提拔的新官,张洪慎重考虑“要不要向上司提出反对意见”是无可非议的,但事实上,对老板不能一味的盲从,关于反对意见,关键要看说什么,怎么说!

    说什么——如果仅仅是告诉老板“小公司不适合推行平衡计分卡”,相当于给老板出了个难题,又没有解决方案,老板当然不高兴了,最重要的是需要给老板提出解决方案。很多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规模扩大和利润增加的同时,一些管理问题也浮出水面,并且日益突出;老板们为此头疼不已,于是对流行的管理工具难免追捧,不顾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张洪作为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专业角度对目前公司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绩效管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提出方案前,需要和老板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老板推行平衡计分卡的目的,抓住老板最关心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事实上,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准备,向老板提供正确的数据和充足的信息,帮助老板决策,老板会欣然答应的。因为通常建设性意见是最受欢迎,最易被人接受,反正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提升公司绩效,不同的方法是殊途同归。

    怎么说——准备好说什么,还需要思考怎么说,老板更容易接受。这需要注意企业文化氛围和老板的沟通风格。有时候改变老板的决定并不是有充足的证据就能够做到的,需要从侧面影响老板。如果企业文化是比较民主,老板愿意听取下属的意见,那么问题不大。麻烦的是企业文化相对比较专制,老板很难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时需要在引起老板的重视、达成共鸣的基础上“推销”自己的方案。比如解决方案的基调最好是肯定老板推行平衡计分卡的想法是非常具有战略性的,而自己的方案着眼于如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推行平衡计分卡提升公司绩效的精华。

    只要处理得当,向老板提出反对意见,也是一次亮出自我、获得老板的赞赏、赢得信任的机会!

  Yahoo邮箱虽然在邮箱家族中已算得上“元老”了,但是至今,拥有免费Yahoo邮箱的你还无法直接使用邮件客户端程序来收、发其中的邮件。下面,教大家一招让自己的Yahoo邮箱也能支持POP功能,借助邮件客户端程序(例如Foxmail)就能收发邮件。
  第一步: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http://cn.mail.yahoo.com/ 并登录到自己的Yahoo网上邮箱。
  第二步:将下列地址复制到浏览器的地址栏:http://rd.yahoo.com/mail_us/options/?edit.my.yahoo.com/config/set_popfwd?src=ym&.done=http://us.f93.mail.yahoo.co。在打开的“邮件发送状态”页面中,选择“网上阅读邮件和POP功能”并单击“提交”按钮。在新打开的页面中,你将会看到关于Yahoo邮箱POP功能的相关详细参数信息。
  第三步:打开邮件客户端软件,然后按照上面的页面提供的邮箱服务器参数说明,将其添加进去即可。
  这样,你就可以使用邮件客户端来快速收、发Yahoo邮箱中的电子邮件了,无须再每次登录Yahoo的Web邮箱。
    4月29日,来自荷兰、展示于上海滩的“世界顶级生活体验中国峰荟”(Millionaire Fair)给中国人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感官盛筵。2.5亿的豪宅,2亿的珠宝以及50万元的狗项链……在国人叹为观止的同时,那些来自全球各地的顶级参展商们也同样瞪大了眼睛——面对这些天价奢侈品,中国人之前可能从没见过,但掏起腰包却毫不手软。啧啧惊叹观赏,轻轻飘飘埋单。甚至只从门票里也可略窥豪气一二:展期3天,观者1万,门票收入却达700万。不少人忍不住惊呼:中国已经进入了奢华时代?

    为期三天的Millionaire Fair奢侈品展共有大约1万名观众入场,其中约3,000人参加了首日晚上的开幕式活动,他们所持的贵宾票售价为1,500元。其余的约7,000名观众则在第二日和第三日来到展会,他们所持的VIP票售价为350元。这次展览的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有70多家参展商共300多个品牌参加。参展的全都是世界顶级品牌。

220万跑车不够格参展

    售价220万的跑车没够格入场。主办方万耀企龙展览的总经理仲刚说,豪华车进场的要求是最低售价必须在250万元以上,所以有一家非常知名的车商因为其跑车售价只有220万元,而被婉拒。

    除了名车以外,还有价值2亿元以上的珠宝、来自俄罗斯的稀有钻石、价值2,500万元的天然钛晶、罕见的冰种翡翠等。世茂集团推出了其在上海畲山开发的价值2.5亿元的高档别墅,园内除游泳池以外,还设有30多平方米的鲨鱼鱼缸。来自韩国的一家客商则推出了镀金浴缸,每套浴缸定价为3.3万元美金。

150万元巨钻极速售出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钻石商Gassan在此次展览上推出了切割出121面的顶级钻石。通常的钻石最多只能切割出57面,这次是121面钻石的首次进入中国。出乎意料的是,参观者对顶级钻石表现出极大热情,展会才开幕几分钟,一枚3.5克拉售价在150万元的巨钻就被买走。

    Gassan公司的董事长Benno Leeser表示他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虽然Gassan目前在内地还没有开设任何零售店,但其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的一家分店里,中国客人的消费额就已经能排到第四位,仅次于荷兰本地和日美两国的客人。他透露,在这次为期3天的Millionaire Fair展上,有超过100多位的客人向Gassan订购了钻石。

20万表“外加”30万链

    美力士手表是一家来自瑞士的企业,据美力士远东公司董事总经理周嘉康向记者介绍,仅是今天一天,美力士就在展会上卖出了好几块售价在20万元左右的手表。据他介绍,昨天有一位50岁左右的内地客人,看中了一款价值20万元人民币的红金壳新款手表,但对手表上的真皮表链不太满意。结果,该客人决定另外支付30万元把真皮表带更换成了纯金表链。

中国5年奢华称冠全球

    上亿豪宅、千万名车,以及私人飞机和游艇,在内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几年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奢华年代。根据安永事务所的一份报告,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每年的奢侈品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约156亿元港币),并正在以20%的年增长额不断增长。而荟萃了法国69家知名品牌的精品企业联盟“科尔贝委员会”更是提出,中国将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安永预计中国有13.5%的人口,也就是1.75亿人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其中大约有1,000万-1,300万人会经常购买奢侈品。他们之中既有身价千万甚至上亿的富豪,追求个性化服务,不考虑价格,挥金如土;也有月收入几千元的白领一族,愿意花1个月甚至更多的工资追求最新最流行的产品。

  一、网吧的应用需求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吧这个概念早已风靡了全国的大街小巷,但同时,随着网吧的增多,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保证良好的网络运行高效性和稳定性,网络系统的性能在网吧的建设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怎样才能保证网络系统24小时稳定工作,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稳定的网络环境?已成为网吧日益关注的重点。

  网吧的主要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访问Internet:通过接入Internet,实现浏览信息、娱乐等

  多媒体应用:VOD视频点播、音乐等

  网络游戏:联机游戏等

  网吧的应用主要在于满足各个用户对各种多媒体视频、网络游戏、浏览信息、信息交流等各种苛刻的要求,特别是对大量用户访问服务器资源,保证网络能高速访问Internet,因此,构建怎样的网络,才能为用户提供一个高速、可靠、稳定的网络环境呢,成为网吧业主日益关注的首要问题。

  此次笔者推荐的网络解决方案,参考了网络设备厂商的网吧解决方案,采用分层的网络结构,并通过成熟的以太网技术,为网友提供一个高性能、高可用性、高稳定性,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二、网吧建设解决方案

  1、小型网吧建设方案 (200以内终端)

  此类网吧虽然营业面积相对较小,计算机数量也相对较少,网络拓朴结构简单,容易管理,但由于用户访问服务器频繁,常出现服务器接入瓶颈,为用户访问网络资源造成不便。 因此,本解决方案采用二层结构:核心层和用户接入层,采用先进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实现交换机之间的级联,以满足普通的浏览、聊天、收发邮件、游戏等,以及大量的对影视服务器和游戏服务器的访问

  中心交换机采用des-3526/3550交换机,把所有的服务器直接连接到中心交换机上,以提高网络的吞吐率和交换速度。

  主要特性

  24/48个 10/100BASE-TX端口

  2个组合式(Combo)1000BASE-T/SFP千兆上行链路

  最多每虚拟堆叠单元32个交换机

  最高至13.6Gbps背板带宽

  完整的网络访问管理解决方案

  基于硬件的多层(L2,L3,L4)服务质量保障

  进阶型访问控制列表(ACL),增强型TACACS+ 认证

  支持802.3ad LACP干路端口聚合

  DES-3526/3550 2层可堆叠交换机

  分支交换机:采用多个Des1024非网管10/100M交换机。Des1024具有4.8Gbps的背板交换能力。提供24个10/100M全双工线速端口,多达16K的MAC地址表,每端口工作在10M或100M时,包转发速率为14.8K/秒;最大延迟仅为10u/秒;真正达到快速以太网所需的性能,为网吧内部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稳定的运行带宽。另外Des1024还支持自动适应交叉网线或直连网线,方便了电脑网卡的连接;简明的LED状态显示,方便网管直观的查看交换机运行状况。

  网络拓朴图如下图所示:

  方案特色:

  采用先进的TRUNK技术,服务器直接入中心交换机,解决服务器接入瓶颈;

  交换机设置Trunk干路,轻松影视服务器服务器安装多网卡的大流量服务器访问。

  支持全线速转发,保证网络高效稳定;

  典型用户:130台电脑的比特网吧

  2、 中型网吧解决方案(300-800)

  中型网吧的信息点大约在300个到800个左右,由于用户接入数比较多,因此对网络的性能要求比较高,同时又要保障用户的投资,保证为网吧用户提供一个稳定、高效的、高性能的网络环境。

  1) 中型方案一:

  新西部网吧原来规模为300台扩大规模后为800台,为了保护投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原来的设备,将原来的几个中心交换机进行堆叠,从而达到扩展背板带宽的目的,又升级了原有网络。

  中心交换机采用4台3COM 4200SE设备,4台3COM 4200SE交换机之间堆叠,有效保证核心层交换机的高速传输,保证用户的高速访问,保护投资。

  主要特性

  是固定配置的10/100局域网交换机。它具备高性能,提供全面的功能,支持即插即用安装,而且价格非常合理。

  该系列交换机提供标准第二层10/100特性和线速性能,并内置堆叠功能。

  弹性 ― 支持快速生成树协议、链路聚合(用于千兆端口)和冗余电源,可实现不间断网络运行。

  性能 ― 转发速率高达每秒660万个数据包(SuperStack3 Switch 4226T),每秒950万个数据包 (SuperStack3 Switch 4228G) 或每秒 1010万个数据包(SuperStack3 Switch 4250T)。

  可扩展 ― 最多能堆叠4台交换机,并可用一个IP 地址将它们作为一个单元来管理。单元堆叠不需要额外硬件。

  SuperStack(r) 3 Switch 4200 系列交换机

  西安易网龙网吧从300台升机到600台终端则是采用2台3COM 4200SE交换机之间采用链路聚合技术,使交换机之间的传输速度高达全双工400M,有效保证核心层交换机的高速传输,同时利用4200交换机的干路口,采用先进的多网卡捆绑技术接入到服务器,保证用户的高速访问服务器资源。

  接入层交换机采用Netcore 5024+NS,Netcore 5024+NS是一款高性能、易操作的智能型交换机,支持VLAN、QoS及超距离200米级联,该款交换机为用户提供24个10/100M自适应端口,通过百兆上联到核心交换机,用户终端100M交换到桌面,完全能满足用户各种多媒体应用及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网络拓朴图如下图所示:

  方案特点:

  采用先进的多网卡捆绑技术,服务器以400M接入中心交换机干路口,解决服务器接入瓶颈;

  一个是链路聚合扩展带宽,另一个是堆叠增加交换机背板带宽,达到提速扩容的目地;

  全网部署QoS,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

  通过划分VLAN,有效抑制网络广播风暴;

  支持全线速转发,保证网络高效稳定;

  高性价比,保障用户有效的投资;

  典型用户:西安新西部网吧830台(电子城),易网龙网吧(600台)

  2) 中型方案二

  (DES6000)划分为六个VLAN有效抑制网络广播风暴

  中国龙网吧建设之初就本着经济性和稳定性的建设指导思想,经过反复论证考察,选择有扩展能力的DES600这个2层交换机作为整个网吧的核心层交换机,划分划分为六个VLAN有效抑制网络广播风暴,将服务器的VLAN对全部VLAN端口可见,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网络的快速组建能力,以后通过扩展插槽可以满足100M升级成1000M的要求,从稳定运行1年的情况来看,完全能满足大量用户同时上网和资源交换的需求。

  DES-6000

  智能可网管机箱式10/100/1000Mbps交换机

  网络拓朴图如下图所示:

  方案特点:

  采用先进的千兆铜缆技术,服务器千兆接入中心交换机,解决服务器接入瓶颈;

  全网部署QoS,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

  通过划分VLAN,有效抑制网络广播风暴;

  支持全线速转发,保证网络高效稳定;

  网络的可扩展能力强,方便以后升机

  双电源设计有效防止交换机死机

  所有的路由从代理服务器上走,两层之间的信息交流都通过网络的第三层

  典型用户:西安中国龙网吧930台(长安路)

  3、 大型网吧建设方案 (1000台以上)

  大型网吧的信息点一般在1000台以上,由于其大量的终端用户同时使用网络,特别是要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苛刻要求,同时又要保证整个网络高效,稳定。因此,我们建议这样的大型网吧,需要高性能的智能型交换机作为核心交换机,以千兆作主干,满足大负荷的网络的运行需求,同时采用VLAN技术,提高网络安全和性能,有效抑制网络广播风暴。网络设计层次为3层网络,即核心层与接入层,汇聚层的功能由核心层来完成。

  中心交换机采用QuidWay S6503,该交换机为三层可网管交换机,支持千兆主干连接,我们根据需要接入的千兆电口数量和接入层千兆交换机的数量来配置千兆口数量,和100M口数量,从而将主干提高的千兆接入,主要服务器也是千兆接入,大大提高了整个网络的效率。

  电信级高可靠性的QuidWay S6503高端多业务交换机;

  该款交换机基于Salience I的交换引擎,可以提供64Gbps的交换容量,48Mpps的包转发能力,可以对用户实现业精细化管理,具有强大的用户管理、认证计费功能;

  具有3个业务插槽,最大可以支持60GE接口;支持4K个Vlan,16K的MAC地址表,远远满足了网吧的需求,满足了未来2-3年的网络发展需求。

  模块化设计的大容量、高密度、具备

  华为3Com Quidway S6503

  接入层交换机采用具有千兆上行端口的交换机S1026T,该1026T以太网交换机提供24个固定的10Base-T/100Base-TX自适应端口及2个10Base-T/100Base-TX/1000Base-T上行自适应端口,这样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网络环境。如果资金许可,终端客户机为千兆网卡的话,也可以考虑全千兆电口的傻瓜型交换机做接入交换机,实现全网千兆。

  图络拓扑结构图:

  方案特色:

  采用三层网络结构,具有极强的网络扩展性,具有超前的网络设计满足2-3年内的需求

  高速度,高密度的接入方便大数量的服务器接入

  提高多个GBIC端口,满足不同服务器的千兆接入

  利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作主干,防止网络出现瓶颈

  全网部署QoS,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

  通过划分VLAN,有效抑制网络广播风暴;

  支持全线速转发,保证网络高效稳定;

  典型应用:西安汉宫网网吧(1100台) 东大街店

  三、接入internet

  根据自己的投资情况组建了稳定安全的网络后就该让他接入INTERLNET了,这个时候你可以做很多的选择,使用路由器,NAT设备,或者计算机做服务器来实现将整个局域网络接入internet,具体的实现办法很多网站都有。

  引发这次群众性斗争的直接原因是正在推进中的无锡商业大厦“国有企业改制”。

  无锡商业大厦有着本已复杂的权属关系:一方面,有一个A股上市公司“无锡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潘霄燕,该公司的每股收益达到0.5元左右;另一方面,这个上市公司又有个母公司,该公司的核心资产正是国有的无锡商业大厦本身。国有的无锡商业经营得并不坏,无锡商业集团是当地百货零售业的龙头企业,2004年完成销售额40亿元,利税1.65亿元。

  可就是这样一个经营得很好的国有控股企业,却恰好成了当权者的眼中钉。按照他们“靓女先嫁”的逻辑,为了消灭公有制企业,这是非得“枪打”不可的“出头鸟”。也正是这种“靓女先嫁”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引发了群众性的反抗斗争。

  引发无锡商业大厦职工不满的是,无锡市政府2003年8月提出《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重组预案》,要对90%的国有股进行“改制”,而著名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均瑶集团则有意收购无锡商业大厦。均瑶集团的创始人王均瑶在世时,均瑶集团就决定收购无锡商业大厦,王均瑶去世后均瑶集团董事长变为王均金,但均瑶集团的收购意愿已经变成了收购行动。

  2004年12月均瑶集团正式介入无锡商业大厦改制,但到2005年3月此事才被正式告知广大职工。向职工传达改制精神时,只是强调10%的国有股,而始终回避谈控股权。职工中风传,对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改制的结果是均瑶集团控股90%,大厦10%;还有一种说法是“采用国有法人股变更的办法达到大厦集团56.88%的股权”;甚至有人怀疑,这次改制是变相的MBO。

  无锡商业大厦的职工之所以这样强烈地反对“改制”,是因为他们感到改制方案本身就侵害了自己的利益。

  在所有的“国企改制”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改变国有企业职工身份”,通过“买断工龄”来“理顺劳动关系”。据传在无锡商业大厦的改制方案中,为职工买断工龄所付的补偿是:40岁以上职工每年为1850元,40岁以下职工每年1500元。在以这样的补偿“理顺劳动关系”后,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就随时都可以解雇了。

  无锡商业大厦的职工们认为这样的经济补偿太低。无锡商业大厦的效益这样好,改制的各种经济补偿还不如普通小企业;他们要求企业补发过去政府政策有规定、本企业扣住不发的物价补贴、住房补贴等福利金;他们还怀疑均瑶集团能否真正支付这些补偿,质疑均瑶集团是否支付了全额现金,因为均瑶集团在对待职工方面的声誉并不好,由于发不出工资而发生了很多投诉。他们为反对这样改制而静坐示威,而一些路人则表示理解甚至支持。据传有路人说:“这年头转制只有老百姓吃亏”;一位中年女性听完了一位女员工解释静坐的原因后,讲起自己单位不久前也“改制”了,感同身受,竟然与那位女员工抱头痛哭。

  职工们宣称,他们“只想要一份安定的工作,一份固定的收入”。在职工们静坐3天之后,大厦总经理当众宣布:暂时停止“改制”和“理顺劳动关系”,要员工们返回工作岗位分组讨论,商定新的改制政策。

  无锡商业大厦职工的这场反“改制”斗争,完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来自无锡的消息说,“在商业大厦上班一直是被许多人非常羡慕的”,这表明无锡商业大厦职工在工资、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待遇很好。而正因为他们的待遇好,就成了想由“企业家”变“资本家”的人所必须整治的对象:懂经济分析的人都知道,这种“人人都想干”的工作岗位上单位有效劳动的工资必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压低产品中的工资成本的潜力大得很。只要将职工待遇降到社会平均水平,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的工资成本,企业的利润就可以大幅上升。

  对一个国有企业,这样增加的利润变作了全民的财富,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现行的“企业改制”的奥秘正在于,通过原国有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把他们全都变为可以任意解雇的劳动力,从而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他们的单位有效劳动工资,并把这样增加的利润全变成极少数个人的财富。那种让“经营者持大股”的“改制”使这样增加的利润流入国有企业原经营者的私人钱袋;而“引进战略投资者”(这种战略投资者必须最终是私人大资本家)则把这样增加的利润送给企业外的少数私人大资本家甚至骗子“企业家”。这是一种以多数人变得更穷为代价而使极少数人暴富的“制度变迁”。

  无锡商业大厦的“改制”看来属于后一种类型,它引进了私人家族企业均瑶集团来作控股“战略投资者”。无锡商业大厦的职工们已经清楚地预见到了这样的“改制”意味着什么:他们将被置于由家族企业的老板任意摆布的地位;私营老板会利用可以任意解雇职工的权力来尽可能压低他们的工资待遇,而由此节省的成本全都会化作家族企业老板的利润,使他们那本已惊人的财富增大到一个新的层次。面对这样赤裸裸地抢走多数人收入给个别人以使其致富的“制度变迁”,被抢的多数人要是不作一点反抗,那他们才是脑袋真有毛病了。

  无锡商业大厦职工们对“改制”后果的预见有充分的根据,这根据就是前些年企业“改制”特别是浙江和苏南“企业改制”的事实。

  前些年“企业改制”的一个最明显后果,就是它确实大幅度降低了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工资。

  早就有一系列详尽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各地的改制企业中职工地位普遍下降;劳动时间大幅度延长、劳动强度增大、劳动条件恶化几乎成了百分之百的现象。浙江的原国有企业老职工更是抱怨说,企业一“改制”,国家规定的每个劳动日工作8小时就变成了12小时,每星期的休息日也被取消。

  即使月工资不变,这样增加实际的有效劳动也会显著降低单位有效劳动的工资,何况在许多情况下月工资还会下降。恰恰是在无锡商业大厦所在的苏南地区,这种情况特别明显。江苏省委党校的李炳炎教授就经常谈起这样一个亲眼见到的事实:他弟弟所在的国有企业改制后,他弟弟的工资就由每月8百元降到了4百元。显然,正是由于看到、听到了太多这样的事实,才使无锡商业大厦的职工们如此激烈地反对“国有企业改制”。

  更为恶劣的是,国有企业的“改制”还增加了对企业员工生命的伤害。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私营企业大都是员工的劳动条件极差、几乎没有劳动保护,使员工在工作中的伤亡率极高。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制”使员工的工作条件向私营企业看齐,这势必增大工作中企业员工所受到的伤害。

  这一点在煤矿业表现得特别明显。中国的私营煤矿历来为赚钱不顾井下员工死活,为省钱而不采取各种生产安全措施,甚至逼迫员工冒着瓦斯爆炸和透水的极大危险下井采煤,使中国煤矿业的死亡率成了世界之最。而煤矿业的国有企业“改制”却使原来的国有煤矿也变成了这样的私营煤矿。

  2005年2月辽宁阜新国有的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矿难之后,我就专门撰文指出,这是辽宁的地方政府最近几年“学浙江”、将国有煤矿变成实际上由私人经营所造成的典型恶果。而最近又发生特大矿难的河北承德和广东兴宁的煤矿,更是由原来的国有煤矿“改制”私有化而来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国有煤矿“改制”再进行下去,必定会大幅度增加矿工们的伤亡。而媒体在报道广东兴宁等地的矿难时,却回避这个关键问题,不愿提及发生矿难煤矿的“改制”背景。这很令人惊异。其实企业“改制”在增加矿难方面的作用,无异于谋财害命。

  培养大富翁的企业“改制”使某些原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变得比私营企业的老板还专横。我就听人谈到他的亲身经历:辽宁的某大型国有企业“改制”后,原厂长变成了名义上持有3%股份(实际持有多少不得而知)的“第一大私人股东”。奇怪的是这“第一大资本家”竟然身兼企业的党委书记,经常在企业职工大会上大叫大骂,教训职工们说:“放明白点,你们现在是给资本家干活”,要职工们老实听话,他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任何借口”。他这样公然压迫职工,物质待遇上当然也不客气,只顾延长劳动时间、压低职工工资,逼得技术人才纷纷跳槽,企业招不到扩大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和技工。

  就是这个“改制后的资本家—企业家”典型,还要为自己的专横跋扈寻找依据,买了那本名叫《没有任何借口》的盗版书发给全厂职工学习。也正是在这些人动用公款的集团购买下,《没有任何借口》这一类叫人作资本家忠实奴隶的盗版书籍竟然能够极为“畅销”!这样的国有企业“改制”已经不仅是在复辟资本主义,而且是在中国推行奴隶制,它已经把任何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的“人权”和“人性”毁灭无余。

  使绝大多数中国人不能忍受的是,多数原国有企业职工劳动条件的恶化、工资的下降甚至生命的丧失,只是使少数所谓的“企业家”极大幅度地增加了他们个人的利润“收入”,从而很快积聚起天文数字的个人财富。这是典型地靠使多数人变得更坏来使极少数人变好。这样的“改制”和“制度变迁”,践踏蹂躏了人类要求的最起码的“公平”,必然造成最高程度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有统计分析,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又有急剧上升,使中国进入了世界上的最不平等国家之列,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种制造贫富两极分化的“企业改制”。

  因为这样的“改制”制造了极大的社会不公平,它必定会引起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无锡商业大厦职工们的群众性斗争,就是反抗的一例。仅就我们近两年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反抗事例就有许许多多。而且即使是在百货行业中,也早就有类似的反抗斗争。听我的一位老朋友讲,两三年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政府企图让温州私人资本参股效益很好的国有企业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场,受到职工们的群起抵制,他们打出标语“小商小贩滚出去”,嘲笑温州商人只是些“小商小贩”。那时当地政府也紧张得很,派军警包围群众、封锁消息、派工作组进驻“作工作”,后来怎样了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我敢肯定:继续这样“改制”下去,不仅不能保持社会稳定,而且还会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最终造成严重的社会冲突和动乱。

  权贵私有化的鼓吹者们到处散布说,这样的“企业改制”提高了效率。其实这也是地道的谎言。在去年郎咸平掀起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论战中,就有人在互联网上的论坛中质问:谁能举得出实际例子证明“改制”将企业搞好了?这个质问极有道理。

  私有化的鼓吹者们把企业“改制”提高了企业效率说成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他们能够举出的最“有力”证据,不过是某些人作的一个计量回归,它表明企业的私有股权比例越高,“全要素生产率”(每单位投入的产出)就越高。这一类回归之所以不可靠,我在《不要轻信那些统计分析和计量回归》一文中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这里只须强调一点:这些回归中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数字,其实都是企业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它们不能把企业所有制不同所导致的每人有效劳动数量的不同考虑进去。而实际的人均有效劳动数量不同,企业的产量当然就不同。以这样的数据虽然可以回归出“企业改制”提高效率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根本就不可信。

  在这里,最恰当的是引用我的老同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速建的论点。在2004年《读书》杂志举行的一次讨论会上,黄速建明确表示不同意郎咸平对“国企改制”的批评,与张文魁一样强调“不应否定国企改革的大方向”。但是他话锋一转,又说:说国企产权改革提高了企业效率,这个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这样说的人没有考虑到,国企改制以后,工人的工资不变,劳动时间却明显增加,增加劳动时间当然会使产量增加,单位产品成本降低。黄速建到底不愧是专门研究企业经营的,他也质问道:靠不增加工资而增加工人劳动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这怎么能算是提高了企业效率呢?

  实际上,黄速建对“改制”后工人状况的恶化了解得并不充分。他是浙江东部人,说“国企改制”后工人工资没有降低,这可能只是他家乡那一带的情况。有大量的事例表明,某些地方国有企业“改制”之后工人的货币收入还明显下降。江苏省委党校的李炳炎教授就经常说,他弟弟在国有企业“改制”后工资从8百元降到了4百元。这种情况在江苏绝不是个别的。

  尽管如此,我仍然喜欢引用黄速建的话。正因为黄速建反对郎咸平,坚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方向正确”的观点,由他这种人之口说“没有证据表明国企改制提高了效率”,才最有说服力。其实熟悉企业经营的人都知道,在让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者持大股”之前,私营企业老板在配置资源、安排生产上一般都比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水平低,因而在真正的资源配置方面通常都是私营企业的效率低于国有企业。就是在今天,私营企业在真正的资源配置方面效率也并不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中国的私营企业相对于国营企业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其实根本就不在真正的资源配置方面,而在于它们有动力也有能力将单位有效劳动的工资压得大大低于国有企业。中国的私营企业之所以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似乎比国有企业“有效率”,其秘密也就在这里。正如前边列举的那些事例所表明的,国有企业“改制”的后果突出地证明了,私营企业的所谓“低成本优势”,主要来自它能够将企业员工的各方面待遇压到极低,这样压低员工的待遇当然可以大大降低每单位产品的成本。

  当然,私营企业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将产品成本降得比国有企业更低,那就是降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中国近20年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其主要原因就是私营企业力图通过降低产品质量和性能来降低成本。这样降低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习惯已经蔓延到航空产业:少数几个小型“民营航空公司”之一的“春秋航空公司”为了能够降低其航班票价,竟然要大幅度减少提供给顾客的服务项目,不给乘坐其航班的顾客提供免费的饮食和由廊桥登机的服务!这个春秋航空公司真是为赚钱太无顾忌,竟然用这样大肆宣扬的经营行为来败坏“民营企业”的声誉:它这种减少服务项目的行为等于告诉全社会,私营企业其实并没有什么降低成本的高招,它们降低成本靠的是通过降低其产品质量和性能来“算计消费者”!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河北的一个名叫马胜利的国有企业领导曾经名噪一时,成了著名的“企业改革家”。马胜利当时把他的改革经验主要概括为“不算计消费者,不算计职工”。那时我虽然佩服马胜利信守这一原则的好意,同时却十分怀疑他能否遵守这一原则而成功实行“企业改革”。因为据我的观察,当时遵守这一原则而大幅度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的余地已经非常之小。

  马胜利不久之后就因为经营失败而销声匿迹。在我看来,马胜利式的改革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国有企业无法改革好”,而在于比当时的国有企业利润率更高的企业不是在“算计消费者”,就是在 “算计职工”,不“算计” 消费者和职工就没法经营得更好。事实上,从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几乎都是靠“算计消费者”和“算计职工”才在竞争中取胜。而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企业如果在生产和利润上有什么改进,也无非是通过“算计消费者”和“算计职工”,当然更要加上算计国家这一手。

     打着“改革”旗号的私有化发展到今天,那些“改革者”们已经形成了顽固的思维定式:一看到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比社会平均水平高了一点就有气,就非要把它降到社会平均水平,并以此为理由而鼓吹让少数人暴富的私有化,要把国有企业职工高出的那一块工资都化作个别“企业家”的利润,变成他们的私人财富。

     毫无疑问,这样的“改制”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既不能提高效率,又践踏了社会最起码的公平准则,不仅应当立即停止,而且应当进行清算,惩罚那些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的人。但是正如无锡商业大厦的改制冲突所表明的,许多地方政府不仅还在推行这样的私有化“改制”,甚至还在以运动的方式进行“改制”。

     在最近七八年中,私营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百分比低一点的各省地方政府几乎都在一窝蜂式地“学浙江”发展私营经济,其主要手段就是进行运动式的国有企业改制。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已经站到了完全与国有企业职工为敌的立场上,竟然将国有企业看成反革命的堡垒,发出所谓进行“国企改革攻坚战”的“总动员令”。他们纷纷下死命令,要求开展“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运动,在两年或三年中消灭本地的国有企业,或者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要降到某个极低的份额以下,残存的国家参股企业中,国有持股也要降到某个极低的比例以下。

  他们使用的“攻坚”一词倒确实形象地说明了这种运动式“改制”的本质:那就是把所有想掠夺人民财产的人都动员到一起,向全体人民的财产和国有企业职工发动不顾一切的进攻。这种进攻当然不会不引起国有企业职工的反抗,而“攻坚”者们则不惜动用武力来镇压一切反抗。无锡商业大厦围绕着“改制”所发生的冲突,还只是这场斗争中比较文明的一幕。

     去年由郎咸平掀起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论战,给了以“改制”为名掠夺人民财产的官员和“企业家”们一次沉重的打击。当时正在进行消灭国有企业“三年攻坚”的南京市政府官员们就曾经为此焦躁万分,有人甚至紧紧盯住了左大培的动向,以致左大培头一天在互联网上发表一篇文章,第二天这些官员们就知道了“左大培又说了些什么”。

  但是那些决心消灭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权利的政府官员们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一方面不得不在实行“经营者持大股”和MBO上有所收敛,另一方面却变本加厉地利用手中篡夺的权力,下发各种“文件”,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为名来继续进行运动式的“国有企业改制”。

     最近又得到可靠消息:现在至少还有辽宁、北京和海南等地在强行推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命令当地的国有企业限期完成“改制”。在这些地方政府进行的运动式“改制”中,辽宁省政府的所作所为是最恶劣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7月14日第7版报道,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在某次“改革研讨会”上宣布,辽宁省政府决心“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突破”:辽宁要“放开地方国有大企业的股权比例限制,鼓励国有大企业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中小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原则上以全退为宜;大型企业中的国有资本不宜全退,除极少数必须控股外,大多数企业应退至国有参股为宜。我们的设想是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地方国有大企业股份制改造”。

  张文岳在这里使用了中国私有化进程中发明的特殊术语:所谓“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就是把国有大企业的部分股权让予国内外的私人股东,这种让予的价格通常包含着极高的赠与成分;所谓“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中小企业”,就是将辽宁的中小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所谓“大多数大企业退至国有参股”,就是让私人资本家或外国私人投资者对辽宁的大企业实行控股。

  张文岳提出的这一方案可谓恶毒已极。辽宁是国有企业集中的地方,在全国的国有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辽宁省政府提出的这样一个消灭辽宁国有企业的方案,必将对全体人民的财产和辽宁的职工群众造成巨大的伤害。我在前不久才听说,辽宁省大连市又重新启动了限期在两年内完成“企业改制”的强制性改制运动,现在看来其根源就在辽宁省政府的这一强行改制命令。

  辽宁省政府的这一强行改制方案之所以必定损害全体人民的财产和广大职工群众,是因为辽宁省现在还能生存的企业本来有着足够的活力。

  辽宁省在1998年前后就对中小型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一元钱卖国企”的“改制”,一个企业一元钱的卖价当然只能是象征性的收费,这种“改制”其实就是向少数人白送全体人民的财产。经过了那一轮浩劫之后生存下来的少数辽宁的中小国有企业,本来都是在市场经济中有足够生存能力的。我在辽宁就亲眼见过这样生机勃勃的中小型国有商业企业。

  辽宁省政府的任务,本来应当是对这些硕果仅存的中小国有企业倍加爱护,精心地保护和培植。这才是真正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维护全体人民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利益。现在辽宁省政府却要对这些中小企业实行“全部退出”即全部消灭,这真是对人民的犯罪。不要说全部消灭这些有生命力的中小国有企业,就是消灭一个,也是严重伤害全体人民的利益。

  至于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引进私人战略投资者”并让他们控股,则更是荒唐之极。让外国的“战略投资者”控制大型国有企业,是把中国的经济命脉交到外国人手中,把中国变成外国的经济殖民地,这将是一条导向亡国之路。我依据印度的教训写过一篇“外商控制下的出口导向经济开始了殖民地化进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而让中国的私人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来控制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将把那些尚能生存下去的国有企业引向灭亡。

  中国的私人资本家历来居有的文化特征,就是极端的自利性和经营上的独裁作风。他们从来不会也不能容忍与他人平等地合作。在他们控制的企业内部,他们一方面专横独断,另一方面则只考虑自己个人财产的增值,而不管企业的长远发展。专横独断导致经常发生决策失误,而且这种决策失误往往给企业以致命打击;只考虑自己个人财产的增值使私人资本家偏好挪用企业资金于自己需要的方向,而不顾这样给企业经营造成的恶劣后果。这样的私人资本家入主尚有现金收益的国有大型企业,必然的后果就是私人控股大股东挪用企业资金,导致企业由于缺乏流动资金而停产。

  而“引进私人战略投资者”的国有企业改制方式,却给这些惯于玩弄金融骗术的“私人企业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正是这样的“国有企业改制”让大骗子张海控制了广东三水的健力宝,让顾雏军控制了制冷业的巨头科龙。张海和顾雏军也真就毫不客气地掏空健力宝和科龙,将它们的周转资金挪用去收购其它的企业和事业。于是健力宝在去年冬天停产,而科龙则在今年春天停产。20年前兴起的两个著名的国有企业,在所谓“没有效率”的国有体制下能够蓬勃发展,却由于改制为私人大股东控股而没落。这就是“引进私人战略投资者”的改制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悲惨后果!

  张海搞垮健力宝、顾雏军搞垮科龙的事例具有代表性。亲眼看到这样的惨剧之后,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俄罗斯的私有化为什么会摧毁那么多的大企业、给经济造成那么大的打击。俄罗斯那些暴富的金融寡头正是使用与张海和顾雏军同样的手段掏空国有企业,一边自己聚敛了惊人的财富,一边就毁灭了国有的大企业和国家的生产力。这样的“私人战略投资者”就像蝗虫一样,他们掠过之处将寸草不留,他们控制过的企业将连片倒下,就像在德隆系、健力宝、科龙所发生过的那样。

  我郑重地警告所有那些想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引进私人战略投资者”的人:这种做法已经葬送了健力宝和科龙这两个著名的大型企业,全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大型企业可供葬送?再这样一意孤行地“改制”下去,俄罗斯经济崩溃的前途在等着中国!

  辽宁要搞的运动式“改制”不仅损害全体人民的财产和国有企业员工,而且已经和正在给中国的银行业制造新的大量坏账,加大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银行方面的消息表明,目前辽宁和吉林两省正在大规模地利用“国企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给银行留下大量坏账。其实在过去10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各地的地方政府就一直在与少数企业领导勾结以各种方式逃废银行债务,而这样造成的银行坏账养肥的却是控制了改制企业的新生资本家。现在的许多由“改制”产生的大富翁,其财产其实来源于改制中逃废的银行债务。辽宁还要搞运动式的“改制”,显然是还想再来一回掏空银行资产以制造少数富翁。

     前些年运动式的国有企业“改制”之所以能在中国大行其道,其根本的原因是那些有权有势者想借此合谋掠夺人民的财产。而使他们能够这样作的外部条件,则是私有化神话在社会上的流行。这种私有化神话相信“一私就灵,一外就灵”,迷信企业的私人股东特别是外国的私人股东。其实千千万万经验事实证明了的是,对中国的大中型企业,“私”也不灵,“外”也不灵;真正灵的是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是人民群众对国有资产运营的民主监督。

  实际上,在最近20年中,辽宁一直不乏经营成功的国有企业。东北制药、大连冰山等企业都能从逆境中冲出,它们才是振兴东北的方向。这些企业的经营者积累了经营国有资本的丰富经验,应当一方面给予他们足够的物质奖励(薪金和少量的股份期权,但绝不是任何企业的控股权),另一方面委以在政府机构严格监督下掌握国有资产支配权的重任。让这些成功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支配国有资产,就是让他们领导大型国有资本经营机构去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的职能,这些大型国有资本经营机构才是真正可靠的国有企业战略投资者。辽宁需要的是打造大型的国有资本经营机构来作国有企业的战略投资者,应当在这方面成为全国的典范,而不应当去强行引进什么“私人战略投资者”来盗窃全民的财产。

  最近回了两趟辽宁,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人民群众对运动式的国有企业“改制”的怨恨之声。

  在火车上碰到了与我素不相识的一对夫妻,他们声称自己已经离开了国有企业而独立谋生。听他们打手机与人谈生意的架式,显然是在自己作着什么小买卖。他们主动对我谈起了辽宁的“改制”私有化,言谈中一片愤慨之情:那些国有企业都卖给私人了。生产“黄海”大客车的那个企业,多挣钱的厂子,说卖就卖给私人了!我们沈阳的某某工厂,是生产军工产品的,一个亿的国有资产,只要七千万就卖给了广东的一个私人老板。人家把厂子搬到了郊区,还生产军工产品,那赚钱多稳当!

  这一对夫妻看来还不知道全国国有企业“改制”的普遍行市:一亿帐面资产的国有企业卖了七千万,这已经是国有财产好得惊人的卖价了。全国的普遍情况是,帐面资产一亿的国有企业只作价一千万到两千万就卖了出去。当然,我可以判断,那个广东老板之所以肯出比平均情况“高”得多的价格把那个企业买去,是因为这个企业有军工订货,军工订货有稳定的利润可赚。但是反过来说,这样有稳定军工订货的企业因为有稳定的利润,根本就不应当成为“改制”私有化的对象!

  我在沈阳和大连都有许多老朋友,他们都指名道姓地谈到了当地的某个“改制”的企业,而且情况也出奇地相似:都是“改制”以后企业也没有搞好,都是“改制”时买下企业的老板又以十倍的价格把“企业”卖了出去。企业并没有搞好,“改制”产生的私人资本家却发了大财;而他们以高价卖出去的,实际上往往是“改制”企业那块非常值钱的土地,这种土地的高额级差地租和地价,本来应当全部化为国家的即全民的收入!

  我的这些朋友自己都经商,甚至开了十几年的私营企业。他们都有足够的经营经验,能够对经济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我相信他们所说,而不相信官方和所谓的“经济学家”们对企业“改制”的任何称颂之词。我的这些朋友愤愤不平地对辽宁的企业“改制”所下的结论是:这种改制根本没有提高效率,却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掠夺了人民的财产,是极不公平的。

  可就是这样极不公平的国有企业“改制”,辽宁省政府却偏偏要进一步推进,真不知到底是因为决策者水平太低、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呢,还是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动机。我能够说清的只是,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运动式的私有化“改制”已经造成民怨沸腾,再推行下去将导致中国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动乱。无锡商业大厦的冲突,只不过是大规模冲突的一个预告。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和福利,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我们现在最需要作的是:

     立即停止运动式的国有企业“改制”;立即着手开始对前些年各地的国有企业“改制”进行清查和清算,严惩那些强行推行运动式的国有企业改制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财产和利益的贪官污吏。

2005年8月20日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报道,辽宁省去年的外商投资比前一年增长了170%。这样高的增长率确实惊人,而且高得不正常,但是中央电视台显然把它当作好事来报道。在新闻报道那兴高采烈的语调后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提供这一新闻的辽宁方面那得意洋洋的神态,他们肯定是把外商投资增加得这样快当作了“成就”。

     可是,只要知道了辽宁如何使外商投资增加得这样快,有经济头脑的人就都会明白,辽宁外商投资增加得快并不是“成就”,而是地地道道地损害了整个中国经济。

     去年春天辽宁经济学界的一位老朋友就告诉我,当时在上级的硬性命令下,辽宁省的各级政府都只关心两个“硬指标”:一个是要使上访的人尽可能少,另一个是要尽可能多地引进外资。为了尽可能增加本地的外商投资,各级领导都使尽了浑身解数,有些地方干脆就把肯定赚钱的项目指定给外商,以便增加对外商的吸引力。

     还有一位经济学界的老朋友说得更具体。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辽宁省某市的领导下令将城市供水系统“卖”给外商,可“出售”的价格比废铜烂铁的价格还低。

     这样不惜血本的大拍卖甚至大赠送,当然可以暂时“吸引”一点外商投资,于是辽宁的外商投资出现了一年170%的大增长。可是这种“廉价”牺牲的是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甚至就是辽宁当地的利益。就在辽宁省这样廉价出售甚至白送宝贵的国有资产的时候,它却在另一方面到处叫苦说缺乏投资资金;现在中国的企业都苦于没有赚钱的项目,辽宁却把肯定赚钱的项目保留给外商。这样搞出来的“外商投资猛增”怎会不是中国经济受损害的标志?

     几年以来我就不断地大声疾呼:我国自1995年以来就是资金净流出国,我们缺乏的是真正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夺走了中国企业的投资机会,挤出了中国的资金,使中国的资金不得不流向国外。可是有关方面却对此置若罔闻。现在辽宁提供的实际例子倒很能说明问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资金是如何被挤到国外的:国内肯定赚钱的项目都留给了外商,外商当然乐意投资,而中国的资金却丧失了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只好流往国外。

  辽宁2004年的情况在全中国很有代表性,这一类不顾一切地吸引外资的政策大大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净产值和利润率,加剧甚至造成了中国企业的经营困难。中国企业的利润损失和经营困难,不管涉及的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最后损害的都是中国人民的利益。

  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中国的外商投资飞速地从每年不过一百亿美元上升到目前的每年四到五百亿美元左右。而随着外商投资的这种飞速增加,中国企业的利润率急速下降。利润率下降不仅加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也损害了民族私营企业的利益,使它们的利润减少,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减少,从而在国内投资和经营的动力降低。于是我们看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正当外商投资迅猛增加、外国企业在中国大量投资的同时,大多数国有企业陷入了困境,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中国成了一个资金净流出国,私营企业经营工商业的欲望也急剧下降。

  大量的外商投资不仅是造成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大批工人失业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的民族私营企业成长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向被人视为私营经济发展典范的温州,近年私营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发展就碰上了严重困难。温州人自己说,我们虽然在过去积累了不少资金,但是没法用这些资金继续经营工商业:作更高层次的制造业我们没有技术,竞争不过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开商店我们也竞争不过那些外国来的大超市。于是温州人只好把过剩的资金用来炒房产,买山西的小煤窑,使产业结构退化。而有关方面推行的种种偏向外资的政策,显然加剧了中国民族产业发展上所陷入的这一困境。

  当然,在帮助外商搞垮中国企业上,辽宁省肯定不是出力最大者。这方面的头等大事业历来都是过去的外经贸部、现在的商务部外经贸部门干的。前外经贸部、特别是其中负责外资事务的部门最近这十几年作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中国人能够得到的好处白送给外商,以此养壮了外商来消灭中国企业。他们甘当外商的打手是如此奋勇,以致今年年初还坚决反对取消外商在中国投资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反对让中国企业在自己的国家享受与外资企业相同的税收待遇。其实他们代表的一直就不是中国人民的利益,而是外国资本的利益。

  外资大量涌入大幅度减少了中国企业的净收益和利润,这不仅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的利益,而且间接地损害了数以亿计的中国老百姓的利益。受损害的普通人民群众不仅包括大批被外资企业挤垮的民族企业的员工,更包括几千万购买了中国企业股票的股民。

  十几年来,中国的股市经历了几次股票价格的惨跌,目前大多数股民已经认识到,企业股票的价格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的盈利和分红。实际上,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盈利率和分红的话,任何企业的股票价格在长期中都不会有上涨的趋势。最近这十几年来,有许多因素降低了中国国内股票上市公司的盈利,上市公司经营层的各种不正当经营和经营失败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外资的大量涌入夺走了许多高利润的投资机会,外资企业的竞争还降低了许多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这都是造成中国上市公司盈利率低的重要原因。

  中国股市上的股票价格普遍暴跌,都发生在十几年前外商投资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之后。20世纪90年代末,外商投资开始稳定地保持在每年4百亿美元之上。自那以来,中国股市更是连遭重挫,现在已经到了任何托市的政策都无法奏效的程度。股市上的价格暴跌并非由外商投资直接引起,但是外商投资降低了国内上市公司总体的盈利率,间接地但又从根本上降低了中国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是在长期中使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趋于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偏向外资的政策都是损害中国全体股民利益的。只要有关方面不改变其帮助外商打击中国企业的政策取向,中国股市不可能真正转变股价不断下跌的趋势。

  这样看来,说以政策优惠引进大量外商投资不是成就而是对中国经济的损害,这还说得太轻。其实这样作不仅是对中国经济的“损害”,而且是对中国人民的“罪过”,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罪行”!

  可惜的是,死心塌地要帮助外国企业打垮中国企业的中国官员和政府机构太多了。不仅前外经贸部中的一大批人一直自觉地充当着“跨国公司驻中国总代表”,近两年来铁道部的少数决策者也加入了外国企业代表的行列,变着法儿要买外国设备而不买中国设备,残害中国的铁路设备制造企业。而许多地方政府的官员在帮助外商获取优惠上有更高的积极性,辽宁近两年的做法就是一例。

  现在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正在高涨,网上已经把那些鼓吹对外投降、容忍日本侵略倾向的人列入“汉奸”名单。也许是经济学家的“职业病”吧,我总觉得那些以政策来帮助外国企业打击中国企业的人对中国的危害丝毫不亚于外交政策上的“汉奸”。如果谁要列出“四大经济汉奸”,前外经贸部中的某些人肯定名列第一,铁道部中的决策者和辽宁等地的某些政府官员大概会争夺第二和第三把交椅,那第四该是谁呢?

  想当“经济汉奸”的那些政府官员,他们才不怕你们中国人骂呢。中国历来有那么一些官员,“笑骂任汝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给外商投资优惠不但可以获得引进外资的“政绩”,而且可以博得外国大老板以至外国政府的一片笑脸和赞扬。至于经济上对个人的好处,那可虽然不能明说但却无法胜数,从20年前的免费到外国进行豪华旅游并拿到可观的“生活补贴”,到10年前解决子女到外国留学的费用和将来的高薪工作问题,直到今天的只有天知道的好处。要让这些人在背叛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上有所顾忌,只有一个办法:叫他们因为帮助外国企业搞垮了中国企业而不能再当官。

2005年2月25日

中国正处盛世—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

在这样的时候,由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份名为《2010年,中国的三种可能前景——对98名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的调查与咨询》的报告则显示,在课题组调查到的98位专家中,有51位认为“中国在2010年前会发生影响这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危机”。这很快就被人们称为盛世危言。

于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是—-

如何破解可能到来的社会危机

当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带领的课题组公布他们的研究报告时,这个确切年份的出现给人们极大的震动。在课题组调查到的98位专家中,有77位对“中国在2010年前是否会发生影响这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危机?”作了回答,其中51位认为“会”,占调查人数的66.23%。

这份名为《2010年,中国的三种可能前景——对98名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的调查与咨询》的报告源于2003年春夏发改委对专家的调查。今年一经公布,立即被学界称为“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的出台

“如果首先设定一个确切的时间点,然后通过封闭式问卷进行预测,这种诱导性的提问是不科学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成福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关于为什么会把2010年作为研究的特定时间点,丁元竹自己解释,2010年之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中期战略目标。但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2006年到2010年正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因此,发改委的这份报告主要将作为我国制定第11个五年计划的参考。

丁元竹的课题组明确提出想效仿国外的类似课题。通过专家对未来固定时段进行预测的最著名的例子是,1997年和2000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NIC)分别通过专家系统来确认2010年2015年前全球的驱动因素和关键不确定因素。

在最后参与调查的98名专家中,有81名来自境内,17名来自境外。境内专家的来源既包括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高校,也纳入了一些民间机构。境外专家的选择标准则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研究”,比如2002年曾经因对中国统计数据提出质疑而名声大噪的美国匹茨堡大学经济系教授托马斯·拉斯基。最后专家的组成情况是:经济领域45位,环境领域4位,社会领域16位,国际关系领域6位,卫生领域2位,公共政策领域6位,其他领域17位。

调查正值SARS前后,“危机”成为中国社会最流行的词语。但是专家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据课题组统计,大概有“动荡”“遭受损害”“无法应对冲击和困难”“直接对抗”“无力抵御风险”五种解释。在不同的理解基础上,课题组统计出的结果是: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差别拉大(包括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失业下岗问题被认为是高风险的领域。在经济领域,金融风险、三农问题最为人们关心。“经济是基础,信心是关键,二者不可分割。从爆发的可能性来说,社会为爆发点的可能性最大”(报告引用专家语)。

报告把中国2010年可能的三种发展模式分别归结为“沿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稳步前进”“偏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无法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其中后两种情况显然是政府部门不愿意看到的。

“高风险社会”即将来临

丁元竹的“盛世危言”得到了学界多位专家研究的验证。“2003年的SARS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暴发事件和北京安徽SARS事件以及各地频发的导致重大伤亡的灾难,看上去似乎并不相关,但它们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共同预示着一个高风险社会的来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路路也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NIC的《2015年全球趋势:围绕未来与非政府专家对话》估计,2015年前中国的发展充满艰难和不确定。要求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又要保持现有政体不变会使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充满压力和挑战,这些挑战影响到政权的合法性,甚至其生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广泛需求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全面结构性变革将使社会和经济混乱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类型,这些混乱将加剧已经广泛存在的国际和国内问题。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李楯教授对《国际先驱导报》说,中国社会危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改革已经把好改的都改了,现在只剩一堆骨头很难改”。

中国是否能承受危机

“在许多专家看来,有两种不同的情形将挑战美国及其盟国:一是一个虚弱和分裂的中国,或者一个崛起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军事优势挑战周边的中国。这两个相反的情景使专家们更愿意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和平的力量,经济保持增长和内部问题稳定。”

得到兰德公司支持的查尔斯·沃尔夫在其《中国经济的断层线》中指出:“中国在未来10年面临的厄运具有广泛的可能性。这些厄运可以分成制度性和结构性的(如城乡失业、贫困和腐败)、部门性的(如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水资源和污染以及能源)、金融(国内金融危机和外来直接投资的萎缩)、安全性的(台海军事紧张和冲突以及亚洲其他周边关系紧张等)”。

丁元竹也把2010年前中国社会的风险归结为十个方面:就业问题、三农问题、金融问题、贫富差距、生态与资源问题、台湾问题、全球化问题、国内治理危机、信心和诚信问题、艾滋病和公共卫生问题。但令他困惑的是,中国在过去的20年中已经经历了查尔斯·沃尔夫提到的厄运中的五个:失业、腐败、水资源问题、艾滋病和金融脆弱等等,但是,中国依然保持了其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中国最近也经历了国际社会曾经担心的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伊战争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表明,石油价格波动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并不像原先预想的那么严重。剩下的两个国际上担心的因素:外国直接投资的萎缩和台海军事冲突,这是不曾发生的,也是无法预料的。”

李楯把中国比喻成为一座大坝,“虽然专家们可以认为腐败问题或者信心问题非常重要,但是事实上很难确认到底哪个问题会成为导火索。就像一座大坝我们只能说它有问题,但在出问题之前很难准确地说漏洞会出在哪个地方。目前情况看来,除非台海开战,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动乱,所谓的危机基本表现为大事没有、小事不断。”

张成福也认为“每个社会都会存在危机,但目前中国的危机,第一不是不可以预防的;第二现在还不存在爆发大规模危机的可能性。”

主张依附型发展道路的人总是说,搞自主知识产权是赔钱的,中国没有资金发展资本密集产业和自己的高科技产业。

其实看一下房地产业的泡沫和浪费就可以知道这些人是如何荒谬。
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上浪费的上千亿资金够我们发展多少高科技项目?为什么可以在卖不出的房子上投入上千亿,就不能用5个亿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呢?

说到赔钱,“烂尾楼”又赔进了多少钱?
说到以投资拉动总需求,难道以对高科技的投资拉动总需求不是对发展更有利吗?

真正懂得经济增长关键因素的人都会说,如其把钱赔在中国人买不起的房子上,不如把钱赔在高科技产业和战略产业上。

把钱赔在中国人买不起的房子上只会给中国留下一堆金融不良资产,而把钱赔在高科技产业和战略产业上不仅能保证国家的安全,而且会发展中国的高附加值产业,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资本利润率和工人工资,使中国赢得真正的发展。

===============
那些似是而非的谬论在如何将我们引人自相矛盾的歧途:
  ——由于相信了“私有化教条”,一边在白送国有企业产权,另一边为国家没有财源而焦虑,最后只好靠“国有股减持”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由于迷信“引进外资的好处”,一边以特殊优惠引进外资,一边挤出本国资金;
  ——由于崇拜“贸易自由化”,一边扩大进口挤掉内需,一边又大力刺激内需;
  ——由于迷信“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一边财政极度困难,弥补金融隐患的巨额资金没有着落,一边还在补贴出口;
  ——由于迷信“引进技术”,一边抱怨本国技术水平低,一边让高技术的人才下岗失业;
  ——由于迷信“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一边大学扩大招生,一边在消灭高技术的工作岗位;
  ——由于迷信“跨国公司的投资会带来技术转移”,一边以让出市场和投资机会来节约换技术的资金投入,一边为大量资金找不到投资出路而发愁。
  这些自相矛盾的作法造成了无穷的混乱,而其根源则是各种误导的教条。真是误导造成混乱!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在人均财富和收入上的不平等。外资企业的利润是外国人的收入,我们却总是千方百计地要保证外国人、外国企业的盈利,为此不惜牺牲中国企业的盈利机会。这是最大的扩大不平等。可口可乐、通用、德国大众、柯达都把中国变成其最大的利润源。

  这种制造贫富两极分化的政策偏向首先表现在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上。当今中国收入最高的群体之一,是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高薪阶层。许多人以为这种特高的薪金来源于外资企业的高效率,其实外资企业的这种巨额薪金支出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税收政策优惠造成的。

  由于许多制定政策的人只追求地域内的产出(GDP)而不顾本国人民的收入(GNP),在追求产出时又只看到外资企业增加产出的一面,看不到它挤掉中国企业产出的一面,20年来我们一直在力求给外资企业以种种超国民待遇。在中国的土地上,外资企业所享受的政策待遇往往比中国企业优惠;特别是在税收上,外资企业一直就享受着远远比中国企业优惠的政策待遇。

  这种畸形的税收政策优惠不仅表现在法定的税率上,表现在外资企业一直享有低于中国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一定年限的所得税税收减免上,而且表现在操作层次上的税收征收方式上。对中国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员工工资不能计入成本,而应当视为利润的一部分,从而不仅员工应当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企业还要为此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但是这种作法却没有适用于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工资,外资企业的员工工资就都可以不视为企业利润,从而不必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

  在这种不平等的税收待遇下,中国企业由于税负过重而难以提高职工工资,外资企业却由于税负较轻而乐于给其员工高薪。实际上,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高薪在很大程度上是拿着中国政府的企业所得税送人情。外资企业薪金普遍高于中国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